回覆列表
  • 1 # 你d感覺

    鴉片戰爭以來,這個時候中國面臨兩千年來從未有之大變革,士大夫們雖然擁有割據的武力,他們擁有地方政權財權軍權等,實力不下於漢末唐代等軍閥實力。但是中國計程車大夫們都拒絕了割據,不願分裂於中國之外,洋人得利,還沒有共和的勇氣,正所謂前路不知何去?所以只能維持現狀,維持國家統一。雖然民族意識沒有形成但是他們做了有民族意識的事,從這一點這些士大夫們還是有操守的。 慈禧太后採用權術在其中分化打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大(漢末唐代一旦軍閥割據,朝廷就是印章)。實際上清政府末期的維持全靠士大夫們的自覺。 -清政府八旗主力失去鎮壓的武力後不得已依靠漢人地方武裝。曾國藩靠著辦地方團練自己招兵買馬建立了湘軍,湘軍屬於私人軍隊,只忠心於曾國藩,對於朝廷並沒有多少忠誠可言。1864年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後眾人都勸進,但是他沒有(以前只要有實力就會割據)。1865年清廷最後拿得出手的僧格林沁戰死,湘軍徹底一家獨大,之後清朝幾十年的國防都被曾國藩的湘軍還有分支左宗棠之楚軍,李鴻章之淮軍承包了,清政府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地方實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那點權威。

    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列強十一國宣戰,當年爆發了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的大事件。同時還發生了著名的東南互保事件。慈禧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騤、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這些封疆大吏據不聽詔,和參戰各國達成互不侵犯的協議,使清廷顏面掃地,卻又無可奈何,說明清政府已經徹底失去了統治力,士大夫已經開始為了中國的利益拒絕朝廷,不鳥它了。差點就共和啊!李鴻章拒絕了當總統,如果共和的話,中國就分裂了。這個時間段計程車大夫他們雖然沒有明顯的民族意識,但是大部分都能為了國家的利益剋制住自己的野心。他們的中間政治鬥爭僅僅君子之爭,不付諸於戰爭。

    1911年辛亥革命時,短短兩個月清政府在南方的統治便土崩瓦解,要不是河南山東直隸省是袁世凱北洋陸軍的基本盤,北洋軍實力強大,革命黨根本打不過。不然1911年的清政府也就是剩個北京城了。最後袁世凱審時度勢逼迫清帝遜位,讓中國避免了南北內戰,算是基本和平共和。清末沒有像以前一樣的藩鎮割據,但是地方政府勢力之大,是用另一種方式割據自重。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大敵當前,國內士大夫雖不能眾志成城,但是誰也沒有為野心鋌而走險,將中國帶入內戰戰。最終中國革命者在適當的時機革了清廷268年的江山建立了共和。 總體說那些士大夫雖然是落後的一代人,做的事好多都不對,但是他們都大節不虧,保持最後的體面。也算是可敬的一代人,他們在迷茫的時代用他們的方式(好多現代人不理解甚至是厭惡的)努力維持著中國,例如洋務運動等推動國家的發展,保護著我們的家園。 .........等到袁世凱這個最後計程車大夫去世以後,傳統計程車大夫局面徹底崩壞,中國有限的政治鬥爭徹底轉向全面的內戰,中國經濟建設徹底停頓。後來的那些軍閥在不論人格能力等任何一方面都比不過這些前輩,可能他們就是最後的中國士大夫,最後的傳統中國,他們消亡後有秩序時代就結束了,中國進入混亂時代。(這最後士大夫有爭端,也是君子之爭,每個都會進行工業建設,更不會戰爭刺殺。後來那一批大多數只會戰爭,剩餘的什麼也扯淡。

  • 2 # 追記歷史

    漢末黃巾起義和清末太平天國起義,這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民起義,確實有些相似之處。漢末漢靈帝懶政怠政貪圖享樂,不作為,亂作為。他這樣的治國理念致使民不聊生,隨後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起義,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漢朝中央政權分治,形成了地方軍勢力做大割據政權。清末內憂外患,太平天國起義軍逐漸強大,清政府成功鎮壓太平天國以後,其實已經形成了輕中央,重地方的局面。而不是你問題當中所問,沒有割據政權,下面我就將我自己的一點看法說一下。

    其實從大的方面看,應該把黃巾起義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黃巾起義初期,當時漢朝組織有效兵力將第一階段黃巾起義成功鎮壓。當時黃巾起義軍損失慘重,在最後已向朝廷表明投降之意時,還被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但並不是說這一次黃巾起義的失敗就結束了,漢靈帝經歷過此次農民起義之後,並沒有吸取教訓,而是繼續做他的昏庸皇帝。漢靈帝的這種行為,讓天下各種小規模起義繼續頻發,後來第一階段黃巾起義軍殘餘勢力再次崛起。第二階段捲土重來的黃巾起義實力更加雄壯,朝廷的鎮壓就顯得很無力了。為了能將黃巾起義軍鎮壓下去,大臣們建議漢靈帝將權力下放,以重要大臣和皇親國戚劃片分而治之,這樣就造成了後期地方軍擁兵自重的結果。漢靈帝接受分權而治削弱了中央集權,這也是後期三國時期的基礎,黃巾起義自然也就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

    下面咱們說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最典型的農民起義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那麼說起鎮壓太平天國,就必須從曾國藩開始組織團練說起,曾國藩團練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湘軍的底子。一開始曾國藩面對太平天國起義軍打得並不順利,但曾國藩並沒有氣餒,最終還是為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國。平定太平天國後的湘軍實力強悍,曾國藩也已經意識到朝廷已經對他有所忌憚了,擁兵自重的曾國藩也很難讓人放心。曾國藩用比較柔和的方法,選擇了自斷其臂以示忠心,就這樣曾國藩裁撤和離開了湘軍。

    曾國藩個人素質高,並不代表整個湘軍將領和士兵,都有如此高的覺悟和修養。比較有名的刺馬疑案,就能側面的說明這個問題,曾國藩離開之後,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朝廷派馬新貽過去其實有兩個目的,一是調查湘軍拿下太平軍之後,傳說中的太平天國寶藏遺失問題,這個調查其實就直接指向了湘軍。二是削弱湘軍基礎勢力,從而奪得湘軍的最終指揮權。但馬新貽還沒付出實際行動去調查,就被離奇的刺殺身亡了,至今刺馬案也是一個疑案。至此清朝也就不再想著染指兩江湘軍勢力,很明顯的已經形成了地方軍力強於中央的情況,所以事實上清末實際已經形成地方割據中央政權的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提出分手,應該如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