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中華民國所鑄袁世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俗稱“袁大頭”,在正式開鑄銀幣前,同樣有用銅衝壓試機這一過程,其試機結果稱為試機樣幣。“初始試鑄幣”—是指任何一款機制幣,一切鑄幣工作已臻妥善,奉批開始鑄幣“後”所產出。“初始試鑄幣”產出後,經過檢視,發現缺點,微調、改正、修圖,再重新鑄造,達可呈上御覽核批的階段,該批幣就稱為“試鑄樣幣”。之後,還有報審“呈報樣幣”階段,就是逐一向上報審批透過,之後批次生產流通的銀幣。而銅試機樣幣,非正鑄品,多在衝壓出來後銷燬之,但是小有一些遺存下來,然其卻是收藏的珍貴品種。試鑄幣存世量極少,流傳到民間的更少。

    試鑄幣就是沒有進入市場使用的。其實民國試鑄幣就是當時從國外買過來的機器,因為第一次鑄造,用銀改為銅,用銅水冷卻後機器鑄壓,試鑄幣是當時的完成品樣品。是後續鑄銀幣的對照品,整個國家這種版別才幾枚到十幾枚而以。機制幣的製作生產,從祖模設計、工具模翻制,從銅料熔鍊,到壓軋銅板、製作銅餅、晃洗、退火、滾邊、印花等,前後涉及到的工藝流程有十幾個環節,需要不同技術工種緊密配合,可以說機制幣的生產過程,就是一件藝術品的繪製過程。

    “袁大頭”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更有保值的功能。雖然“袁大頭”在目前收藏市場上比較常見,價格也不算太高,但是由於其停止流通的時間比較久,加上解放初期時的大量兌換,造成存世量並不多,而在收藏流通中損失的也比較多,從而決定了它上升空間的龐大。另外,受價值規律的影響,這些錢幣價值直線上升,並隨時間推移,增值潛力越來越大。

    依據近代錢幣書籍記載數種試機銅樣來看,樣版幣有三個重要特徵需要把握。

    一是,採用紅銅(或稱紫銅),這主要是因為紫銅銅質純而較軟,尤其是其延展性好。機制衝壓能得到更好壓制檢驗效果,以便檢驗除錯衝壓機力量,模具位置等等理想指標和效果等。

    二是,由於試機銅樣,屬於衝壓機器除錯階段的產品。因此,其試樣深淺並不一致,即:幾枚同類銅樣,其字口齒邊圖案等,會有深淺不一的現象。其道理不難理解,這種銅樣是為正式開鑄標準銀幣之前的除錯品,衝打出幾枚淺的,再衝打幾枚深的,反覆數次,最終調試出最佳的壓力指標和上下模距離等。當你遇到衝壓字紋淺的銅樣幣時,你需要把細,不能想當然給打入冷宮。

    三是,銅樣使用板材相對較厚,其作用有兩個,

    1、檢驗機器衝壓力量,般若和銀幣板材一樣,則起不到除錯衝壓字紋深淺,尤其是起不到校驗衝壓機力道的作用;

    2、磨合上下鋼模,因銅硬度高於銀,反覆衝壓若干次銅材,可起到去除模具毛刺的作用,使模具光滑度提高,為正式鑄銀提供更好條件。由此的結果是,銅樣均較重,直徑略略大於正鑄銀幣,重量反重於正鑄銀幣或和正鑄銀幣重量相當,這就是為什麼銅比重小於銀,反而銅樣幣重量重於或等於銀幣的重要原因。

    試機幣↑

    什麼是“試製樣幣”:是在“試機幣”的基礎上,機器裝置調整完畢進入最佳狀態後,而精工細作出來的幣。製造“試製樣幣”的目的是為接受稽核,如果稽核透過,就依樣批次製造,如果稽核通不過,一切就要重頭再來,這就有點費力不討好。

    紅銅“試製樣幣”↑

    製造這“試製樣幣”非常講究,從模板雕刻和版面設計,字型圖案的主題選擇,規格成色和材質的確定等方方面面,一般情況下會用更優質的材料,比如:精製紅銅,純金,純銀,或鍍金鍍銀,或加簽字等,總之為透過稽核“無所不用其極”。

    普通“流通幣”↑

    什麼是“流通幣”:“試製樣幣”稽核通過後,會製造少量的“初制幣”來試探市場反應(這“初制幣”類似於清朝的“開爐錢”),並關注民眾和地方反饋意見,根據意見和建議進行細微的改動,再大批次製造而投入市場的普通幣就稱“流通幣”。

    試製樣幣”和普通“流通幣”的區別:從以上敘說大家應該知道,“試製樣幣”無論從材質,還是製造的精緻程度,都是普通“流通幣”無法比擬的,目前袁大頭“試製樣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蘭花在一起”這首歌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