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是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向北流動的一支強西邊界海流,它因水色深藍似黑色而得名。相對於所流經的海域來說,它具有高溫、高鹽的特徵。黑潮起源於菲律賓東南,是北赤道流的一個向北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巴士海峽東側北上,經臺灣東岸蘇澳至與那國島之間進入東海,然後沿東海陸架邊緣與陸坡毗連區域流向東北,至奄美大島以西約北緯29°、東經128°附近折向東,經吐噶喇和大隅海峽離開東海返回太平洋,並沿日本南岸東流。
黑潮在東海的途徑終年比較穩定,它相當於100或200米層上的溫度水平梯度最大的地帶。可以用100米層上的20℃等溫線或200米層上的18℃等溫線來表徵。
黑潮以流速強、流幅窄和厚度大而著稱。呂宋島附近海域的最大流速有2節,在巴士海峽和臺灣以東,其流速為3節或以上。進入東海後,流速有所減小,通常為1—2節,至北緯26°30′、東經126°附近,流速又增大,表層流速可達2.5—3節。至屋久島西南,其表層流速可達3—4節。
黑潮的流幅較窄,約為150公里,大於0.8節流速的黑潮主流寬度變化在70—110公里之間。黑潮的厚度在東海為800—1000米。
在黑潮右側存在向南的逆流。巴士海峽以東的逆流主要與終年存在的暖渦有關,流速最大為1—2節。在沖繩、奄美大島附近,逆流流速不大,約0.3—0.5節,厚度較淺。
若以1200米深度作為參考面,黑潮的平均流量為28*106米3/秒。如以700米深度作為起算面,則黑潮在東海的平均流量約為21*106米3/秒。東海黑潮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是,秋季的流量最小,冬季較高,春季最高,夏季次之。東海黑潮流量的短期變化也較明顯,半月中的變化可達10%。黑潮右側逆流的流量較小,一般在黑潮的三分之一以下。
黑潮是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向北流動的一支強西邊界海流,它因水色深藍似黑色而得名。相對於所流經的海域來說,它具有高溫、高鹽的特徵。黑潮起源於菲律賓東南,是北赤道流的一個向北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巴士海峽東側北上,經臺灣東岸蘇澳至與那國島之間進入東海,然後沿東海陸架邊緣與陸坡毗連區域流向東北,至奄美大島以西約北緯29°、東經128°附近折向東,經吐噶喇和大隅海峽離開東海返回太平洋,並沿日本南岸東流。
黑潮在東海的途徑終年比較穩定,它相當於100或200米層上的溫度水平梯度最大的地帶。可以用100米層上的20℃等溫線或200米層上的18℃等溫線來表徵。
黑潮以流速強、流幅窄和厚度大而著稱。呂宋島附近海域的最大流速有2節,在巴士海峽和臺灣以東,其流速為3節或以上。進入東海後,流速有所減小,通常為1—2節,至北緯26°30′、東經126°附近,流速又增大,表層流速可達2.5—3節。至屋久島西南,其表層流速可達3—4節。
黑潮的流幅較窄,約為150公里,大於0.8節流速的黑潮主流寬度變化在70—110公里之間。黑潮的厚度在東海為800—1000米。
在黑潮右側存在向南的逆流。巴士海峽以東的逆流主要與終年存在的暖渦有關,流速最大為1—2節。在沖繩、奄美大島附近,逆流流速不大,約0.3—0.5節,厚度較淺。
若以1200米深度作為參考面,黑潮的平均流量為28*106米3/秒。如以700米深度作為起算面,則黑潮在東海的平均流量約為21*106米3/秒。東海黑潮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是,秋季的流量最小,冬季較高,春季最高,夏季次之。東海黑潮流量的短期變化也較明顯,半月中的變化可達10%。黑潮右側逆流的流量較小,一般在黑潮的三分之一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