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每種材料的振動效果都一樣嗎?
14
回覆列表
  • 1 # 武裝的毛驢

    不專業回答,本人算是一個偽音樂發燒友,閒時經常自己做一些功放,前級,與音箱,對這些東西,還算熟悉。

    其實這個問題要看你怎樣去理解,如果求真理,那麼可以很嚴肅的告訴你,經過話筒採集在透過耳機,音箱重放出來的聲音已經變了,就算再高階的音響也只能努力的去還原原聲,不可能完全重現原聲。

    癥結主要存在的地方正是:Mic與音箱(揚聲器)。聲音的產生是依靠物體的震動來推動周圍的空氣產生的,以較常用的話筒有好幾種,有高階的電容式(較專業),也有常用的動圈式(一般舞臺用)、與相對廉價的駐極體話筒(手機,耳麥等等)。以動圈式話筒為例採集聲音是靠音膜接受周圍空氣震動完成的,音圈隨音膜受空氣震動而上下運動,“音膜下邊粘有一個叫音圈的東西,就是很細的漆包線一圈圈規矩繞城的一個圓形的線圈,它在一個由磁鐵與相關T鐵和導磁板組成的磁路縫隙中”根據電磁互感的原理音圈在磁場裡移動,受磁力線切割,產生一個音訊電流,這個音訊電流很弱,但在經過功率放大器放大後,就可以推動音箱發出聲音了。

    其中功放使用,電子管(早期,俗稱膽機),或電晶體(現在,發燒友稱為石機:因為電晶體是由像石頭或玻璃狀的鍺,矽,及其他半導體材料製成)製作,因為功放只是用來放大電流訊號,加之各種電路和一定的負反饋,其對聲音的重放影響可以說很小,一般好一點的功放都冠以高保真稱呼,但嚴格地說它也做不到零失真。

    再回來說話筒,話筒的振膜,就是音膜它一般都是用質量較輕但頻響較寬的材料製作,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想高頻響應好,振膜的材料與形狀就應該像自然界裡能產生高頻率的物體那樣面積相對較小,但硬度較高,可如果這樣,它就不能很好地去接受較低頻率的訊號,所以話筒的振膜只能盡力的去兼顧高低頻,而不是完美的拾取整個音訊範圍內的所有訊號,這也是為何 話筒看著外表差不多,但價格卻可謂天壤之別。

    而相比話筒音箱中的揚聲器它在還原聲音時遇到的問題與話筒差不多,揚聲器的音盆都是不能完美兼顧所有音訊,不管它是不是全頻揚聲器或是同軸揚聲器。儘管現在出現二分頻,三分頻及電子分頻,但在分頻點附近都不能完美的相互配合,達到零失真。

    之所以覺得聲音經過話筒,耳機、音箱沒有變,是因為我們的耳朵遠不及我們的眼睛對事物變化觀察的那樣細微。我們的耳朵對一定範圍內的聲音失真,可以說是視而不見的,舉幾個例子來說一下這個:

    早年發燒的時候也去追求過高低頻,成天的張嘴“蔡琴、飛機、大炮、碎玻璃,1812”閉嘴“阿姐鼓,雷鳴電閃、波爾卡”,也經常對一些器材品頭論足,這個音箱高頻延伸好啊,那個交響樂的二胡沒松香了等等。

    但後來有了試音碟,發現我的音箱在低於四十赫茲的時候基本沒聲音,而高於十二千赫的頻率我根本聽不到,很諷刺是不?但這是現實。

    還曾聽過圈子裡的誰誰誰,金耳朵,動不動就得聽肖邦,帕瓦羅蒂,上上耳油,也經常看到他的一些文章評論,安橋推力不足啊,雨後初晴這款箱子聽著發乾啊。後來被人耍了一回,兩臺功放接一隻箱子用大電流開關轉換,,反覆聽了兩輪最後拍板A功放比B功放聲場寬,音域廣,聲音紮實,又毫無渲染。人家直接領著他到功放後面看,一臺功放除了電源線以外輸入輸出都沒接,就是人家把開關斷開在合上而已。從此這個誰誰誰,退隱江湖。

    我自己沒事的時候也做過揚聲器,,雖然它簡陋,難看,但它確實可以放出聲音,人耳對頻率變化比較敏感的範圍是500~1500HZ左右,這也是警車消防,救護車的警報器頻率,對其他頻率如果沒經過長期的鍛鍊你是無法識別他是否有一定頻率漂移的

    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基本都是一種以上的正弦波合成的,只要話筒,與音箱能拾取,和放出這些正弦波,人耳一般情況下只是能分辨聲音大小,而無法分辨在這個過程中那個頻率有損失,哪個頻率被刻意的渲染了。就像一首歌的頻譜放大後,就會發現裡邊的資訊太多,不同的正弦波疊加會出現新的波形包括三角波,梯形波、方波等等

    這兩幅圖是一首歌的千分之一與十萬分之一的頻率波形對比

    不是聲音沒變,而是耳朵無法分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蝰蛇和蝮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