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恩出
-
2 # 使用者62522440723
大小有別,區別在於宏觀與微觀。宏觀在於大愛,微觀在於個愛!
膚施是奉獻自我,成就大局。過去延安稱為膚施,這有典古可尋。後改為寶塔山,又改為延安!
-
3 # 無韻詩翁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透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透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透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膚施來源的故事:相傳,釋迦牟尼的第N個弟子,因為旅途言身傳教到達延安實在沒有力氣了,於是停留在清涼山頭,等死!這時,一隻老鷹停在他身邊,他問鷹:你在這裡幹什麼? 鷹說:我在等你死,因為我已經餓的沒有力氣飛了, 他說:既然如此,那你現在就可以吃我,反正我也活不過明天了,鷹不忍心,於是他就割下了身上的一塊肉拋給了鷹, 鷹有了生氣,他卻因為失血而死, 後來人們把這種行為稱為“膚施”!
為了紀念屍毗割膚飼鷹的自我犧性精神,人們便把山下的這座城市命名為膚施;太和山也改名為清涼山,因為應驗了佛教要求從世俗輪迴中解脫,才可到清涼安住的理想境界中去的主張。山中那眼神奇的泉水,被叫做定痂泉。清涼山仙人洞下、延惠渠東邊石崖下的泉水據傳即為此定痂泉。
-
4 # 怪獸小火龍
大乘佛法:普度眾生,像大船載人。大乘的基礎是“普提心”,即廣大的愛與慈悲心,這是基本動力。小乘佛法:只能度化一部分人,像小船載人。小乘佛法的核心是是戒律,禪定和智慧。 《西遊記》裡也有說明。大乘與小乘對佛的看法,大乘認為佛是至高無上的神,而小乘把佛看作是佛教教主,前者是把佛偶像化,後者是不搞偶像崇拜。
至於膚施,這個典故出自佛祖割肉喂鷹的故事,還有就是小王子摩訶薩捨身飼虎的故事,一個是為了救鴿子不被鷹吃,又不忍心看著鷹沒吃的捱餓,所以拿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鷹……而另一個,有一天小王子帶著群臣去遊玩,突然發現一窩虎,雌老虎面黃肌瘦,而虎仔是活潑可愛,但雌虎為了充飢,似乎吞食小虎。小王子看到非常同情老虎,於是問哥哥怎麼樣才能救活雌虎和小虎?他的哥哥告訴他,除非有人願意將自己的血肉給老虎吃,小王子決定救老虎,他支走了兩位哥哥,走到老虎面前毫不猶豫地刺傷自己,將身體投向了虎口…
佛教膚施表達的是捨棄自我才能成就自我,正因為無所欲求沒有執著,所以才會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榮耀。他們的犧牲是無私無慾的,正如道家所說的,聖人無慾,故能成大。
回覆列表
小乘教是梵文Hinayana的意譯,音譯為“希那衍那”。大乘教是梵文Mahayana的意譯,音譯為“摩河衍那”。“希那”是小的意思,“摩河”是大的意思。“衍那”謂“乘載”(船、車)或“道路”。
公元一世紀左右,在印度把原始的佛教和部落的派別佛教稱為實宗派小乘教。後又出現了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為佛果,他們號稱大乘教。
他們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小乘教把釋迦視為教主;大乘教提倡三世十方有無數佛,並進一步把佛神化佛教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小乘教追求個人自我解脫,用“灰身滅智”得阿羅漢作為最高境界;大乘宣揚大慈大悲以普渡眾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國淨土地作為最高目標;小乘的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等;大乘的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等。
小乘教早期一度傳入中國北部地區,但不久被影響力大的大乘教所代替。小乘教沒有被大乘八教所淹沒,而是流傳到了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高棉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屬於南傳佛教,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教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