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濱孫漂流記》(英國)笛福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一心向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但是卻流落荒島,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濱孫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僕人。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現在,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小說用日常語言來描寫普通人的生活,明白曉暢,樸素生動,描寫逼真自然,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藝術表現力。2、《格列佛遊記》(英國)斯威夫特本書故事生動,想象奇特,借主人公英國船醫格列佛因海難先後兩次流落到小人國、巨人國、飛島以及馬國等地的經歷。作家以奇異的想象創作了許多有趣的情節,體現了他那顆稚子之心。不過,童話色彩只是這部小說的表面特徵,尖銳而深刻的諷刺才是其靈魂所在。小說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格列佛拒絕利立普特國王命他消滅不來夫斯古國的要求),對英國當時的政治和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如政黨之間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等)進行了諷刺和批評。諷刺的背後,藏著一種苦澀而熱切的憂世情懷。3、《童年》(前蘇聯)高爾基《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4、《簡·愛》(英國)夏洛蒂·勃朗特主人公簡·愛是孤女,自幼父母雙亡,寄住在舅媽家,身無分文,然而她熱忱剛烈,童年時就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成年後到桑菲爾德貴族莊園當家庭教師。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卻以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東家羅切斯特的尊敬和愛戀。不料在舉行婚禮時卻橫生枝節,使她不得不面對更多的磨難和考驗。在婚事受阻後她毅然離開自己所愛的人遠走他鄉。對人間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兩者此起彼伏,共同演繹出簡·愛的動人心絃的人生樂章。簡·愛面對羅切斯特道出了心底的呼聲:“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美和一點財富,我就要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並不是透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透過凡人的肉體——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簡·愛始終追求平等獨立,維護做人的尊嚴,她強烈的獨立意識使她堅守一個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礎上的愛情和婚姻,在中外文學婦女畫廊中獨樹一幟。5、《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前蘇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這部書是作者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躺在病榻上強忍病痛,歷時三年才寫成的。故事就取材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小說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他當過童工,從小就在社會最低層飽受折磨和侮辱。後來在朱赫來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後他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戰,但無論是戰場上的搏殺、感情上的波折還是工地上的磨練,都沒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堅強。即使在傷病無情地奪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臥在病榻上時,他仍然不向命運屈服,而是克服種種困難,拿起筆,以頑強的毅力進行寫作,以另一種方式實踐著他生命的誓言。可以說,在他的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這部小說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寫人物以敘事和描寫為主,同時穿插內心獨白、書信和日記、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語言簡潔優美,富有表現力。我們閱讀這部著作,不僅可以感受到保爾巨大的人格魅力,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汲取精神養料,而且可以借鑑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學欣賞水平。6、《駱駝祥子》 老舍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力車伕的故事。祥子來自農村,他老實,健壯,堅忍,如同駱駝一般。來到北京後,他選擇了當時城市底層老百姓很普通的行業——拉洋車。他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憑自己的力氣掙飯吃。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想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以免受車廠老闆的盤剝。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滅,他與命運的抗爭最終以慘敗告終。第一次,他風裡來雨裡去,從飯裡茶裡省,攢了三年,終於買了一輛車,但這車很快就被大兵搶走了。第二次,車還沒買上,前、錢就被孫偵探敲詐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結婚後用虎妞的錢買的,雖然心裡不踏實,但畢竟不用再去車廠賃車了。可是好景不長,虎妞難產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車賣掉去安葬虎妞。經歷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小說結尾,祥子已經變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佔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正是透過祥子這個人物的變化,老舍無情地批判了這個社會——它不讓好人有出路。7、《名人傳》(法國)羅曼·羅蘭敘述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讚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造不朽的傑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傳記幾乎都是記載名人的豐功偉績,而《名人傳》卻使我們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一樣有他們的痛苦、掙扎和矛盾。羅曼·羅蘭認為英雄的偉大不在於他的體魄,而在於他的心靈和品格。他認為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麵人生;惟有與苦難的搏鬥,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因此偉人們的生涯往往就是長期地受難,他們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憂患造就了他們的偉大。他們都遭受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但是在經歷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後終於成為偉人。《名人傳》不僅是一部文學名著,而且在提高人們對於歷史和偉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它告訴我們:面對苦難和不幸,要麼在孤獨和痛苦中死亡,要麼不屈不撓地抗爭,鑄就生命的輝煌。
1、《魯濱孫漂流記》(英國)笛福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一心向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但是卻流落荒島,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濱孫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僕人。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現在,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小說用日常語言來描寫普通人的生活,明白曉暢,樸素生動,描寫逼真自然,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藝術表現力。2、《格列佛遊記》(英國)斯威夫特本書故事生動,想象奇特,借主人公英國船醫格列佛因海難先後兩次流落到小人國、巨人國、飛島以及馬國等地的經歷。作家以奇異的想象創作了許多有趣的情節,體現了他那顆稚子之心。不過,童話色彩只是這部小說的表面特徵,尖銳而深刻的諷刺才是其靈魂所在。小說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格列佛拒絕利立普特國王命他消滅不來夫斯古國的要求),對英國當時的政治和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如政黨之間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等)進行了諷刺和批評。諷刺的背後,藏著一種苦澀而熱切的憂世情懷。3、《童年》(前蘇聯)高爾基《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4、《簡·愛》(英國)夏洛蒂·勃朗特主人公簡·愛是孤女,自幼父母雙亡,寄住在舅媽家,身無分文,然而她熱忱剛烈,童年時就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成年後到桑菲爾德貴族莊園當家庭教師。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卻以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東家羅切斯特的尊敬和愛戀。不料在舉行婚禮時卻橫生枝節,使她不得不面對更多的磨難和考驗。在婚事受阻後她毅然離開自己所愛的人遠走他鄉。對人間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兩者此起彼伏,共同演繹出簡·愛的動人心絃的人生樂章。簡·愛面對羅切斯特道出了心底的呼聲:“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美和一點財富,我就要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並不是透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透過凡人的肉體——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簡·愛始終追求平等獨立,維護做人的尊嚴,她強烈的獨立意識使她堅守一個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礎上的愛情和婚姻,在中外文學婦女畫廊中獨樹一幟。5、《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前蘇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這部書是作者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躺在病榻上強忍病痛,歷時三年才寫成的。故事就取材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小說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他當過童工,從小就在社會最低層飽受折磨和侮辱。後來在朱赫來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後他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戰,但無論是戰場上的搏殺、感情上的波折還是工地上的磨練,都沒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堅強。即使在傷病無情地奪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臥在病榻上時,他仍然不向命運屈服,而是克服種種困難,拿起筆,以頑強的毅力進行寫作,以另一種方式實踐著他生命的誓言。可以說,在他的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這部小說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寫人物以敘事和描寫為主,同時穿插內心獨白、書信和日記、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語言簡潔優美,富有表現力。我們閱讀這部著作,不僅可以感受到保爾巨大的人格魅力,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汲取精神養料,而且可以借鑑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學欣賞水平。6、《駱駝祥子》 老舍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力車伕的故事。祥子來自農村,他老實,健壯,堅忍,如同駱駝一般。來到北京後,他選擇了當時城市底層老百姓很普通的行業——拉洋車。他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憑自己的力氣掙飯吃。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想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以免受車廠老闆的盤剝。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滅,他與命運的抗爭最終以慘敗告終。第一次,他風裡來雨裡去,從飯裡茶裡省,攢了三年,終於買了一輛車,但這車很快就被大兵搶走了。第二次,車還沒買上,前、錢就被孫偵探敲詐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結婚後用虎妞的錢買的,雖然心裡不踏實,但畢竟不用再去車廠賃車了。可是好景不長,虎妞難產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車賣掉去安葬虎妞。經歷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小說結尾,祥子已經變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佔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正是透過祥子這個人物的變化,老舍無情地批判了這個社會——它不讓好人有出路。7、《名人傳》(法國)羅曼·羅蘭敘述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讚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造不朽的傑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傳記幾乎都是記載名人的豐功偉績,而《名人傳》卻使我們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一樣有他們的痛苦、掙扎和矛盾。羅曼·羅蘭認為英雄的偉大不在於他的體魄,而在於他的心靈和品格。他認為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麵人生;惟有與苦難的搏鬥,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因此偉人們的生涯往往就是長期地受難,他們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憂患造就了他們的偉大。他們都遭受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但是在經歷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後終於成為偉人。《名人傳》不僅是一部文學名著,而且在提高人們對於歷史和偉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它告訴我們:面對苦難和不幸,要麼在孤獨和痛苦中死亡,要麼不屈不撓地抗爭,鑄就生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