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錚 趙錚(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趙淑君,趙渢(詳見前文)胞妹。祖籍今項城市範集鄉小王莊,出生於開封,就讀於河南省立開封藝術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951年春節,河南籍詩人徐玉諾看過趙錚演出的河南墜子《摘棉花》後,找到她說:“趙錚,你唱的墜子,聽起來像喬清秀的唱調,可又不是,你把它改動了、豐富了,這就對了。不能停留在學誰像誰,那是繼承。要有發展就要有自己的創造,要走自己的路。”
在徐玉諾的點撥下,趙錚對《摘棉花》進行了反覆揣摩,進行了創新。趙錚是國家一級演員,河南趙派墜子宗師,享受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曾任河南省第一、第六屆委員,民盟河南省委七屆委員,民盟河南省文藝界支部主任委員、民盟河南省婦女委員會第六至八屆主任,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河南墜子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2、劉宗琴
劉宗琴是登封大冶鎮人,12歲拜河南墜子藝人劉魁為師,學會了幾部大書。14歲獨闖江湖,在西安、寶雞站棚演唱,嶄露頭角。西安的劉喜祿,又教會她《響馬傳》、《西涼國找父》等長篇書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劉宗琴用“中路河南墜子”、“喬派河南墜子”、“河洛大鼓”三種不同風格的唱腔巧妙融會,把謝惱、羞、煩、躁、刁、惡、毒的複雜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宗琴的書迷遍佈城鄉。有一次在密縣(今新密市)一村莊演出,鄰村十幾裡外的農民手舉火把陸續擁向書場。擁擠中一姓丁的老人不慎失足跌進山溝腿骨摔折,村民忙找來門板要送他去醫院,老人說:“不去醫院,我要聽劉宗琴說書。”眾人只得把他抬進書場。耳聽墜琴高奏,簡板連擊,劉宗琴粗獷豪放的演唱,丁老漢早忘了疼痛,直到書盡散場,他才去了醫院。
3、喬清秀
喬清秀(1910~1944)中國河南墜子藝人,河南墜子北路調的創始人之一。原名袁金秀。河南內黃人。是河南墜子北路調創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揚的“巧口”著稱。她幼時接受多種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的薰陶,拜喬利元為師,學唱河南墜子的短段曲目。
金秀隨喬利元學藝,盡顯天分,對墜子的熱愛也日漸加深。“大姐可要強,不吃不喝也得把曲兒唱好,免得別人瞧不起。”喬清秀的一個妹妹阮秀嬌評價她說。喬利元原是梨花大鼓藝人,後改唱墜子,故其腔調中仍帶有明顯的梨花大鼓味兒。金秀就在這樣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條件,精心創造,逐漸唱出了新腔。
不久後,二人搭檔到邢臺演出,好評如潮。這為喬派墜子的的誕生創造了良好基礎。1926年秋,金秀十六歲,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回大名姥姥家過正常日子,二是答應喬利元的要求嫁給他。個性中深藏叛逆色彩的金秀選擇了後者:嫁給師傅,隨他說一輩子書。這件事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金秀家人和曲藝行內的雙重反對。但金秀決定了就不再回頭,並改名喬清秀,更顯出了她的叛逆與固執。
4、喬利元
喬利元(1898年~1940年)小名春秋,喬派墜子創始人。南樂縣北喬崇疃村人。出身普通農家。少時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十幾歲到本村一戶姓楊的富戶家當“掌鞭”(僱工)。東家會唱山東大鼓,又會彈三絃,喬利元就跟東家學彈唱。17歲那年,喬利元離開楊家到大名縣龍王廟鎮投師名藝人程長會,正式學唱山東大鼓,開始了梨園藝術生涯。不久,喬利元改唱河南墜子,唱腔帶有濃厚的梨花大鼓味兒,聽起來耐人尋味,別具特色。
1926年,喬利元與小他12歲的喬清秀結婚。此後,喬氏夫婦便常在邱縣、臨清、聊城、濟南、安陽、邢臺、石家莊、保定等地巡迴演出。喬清秀在喬利元的幫助下名聲大振。演出之餘,喬利元幫喬清秀革新、改造河南墜子傳統唱腔,與清秀一起共同創立了喬派墜子。
1929年,喬氏夫婦到天津,先在“玉茗春”、“東來軒”演出,後在“小梨園”與著名京韻大王劉寶全同臺演出。喬清秀唱腔抑揚分明,清脆自如,嗓音甜潤,字正腔圓,情感逼真,配合動作,幽默高雅,一時轟動天津藝壇。各劇場不惜重金聘其演出。海報一經貼出,門票搶購一空。喬清秀每次出場歡聲雷動,謝幕掌聲經久不息。後,她應邀赴北京(舊稱北平)西單遊藝場演出,名震京都。
5、董桂枝
董桂枝13歲登臺演出,16歲應邀赴天津獻藝,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出風格。董派墜子,氣正腔圓,深沉悲亢,婉轉含蓄,蕩氣迴腸。其演唱內容,多為三國,列華人物故事。1930年以後,河南墜子進入了鼎盛時期,形成了喬、程、董三大流派,董桂枝就是“董派”創始人。
1934年,董桂枝在上海美國勝利唱片公司,天津崑崙公司錄製唱片《俞伯牙摔琴》、《哭祖廟》、《火燒棉山》、《相府借銀》、《蘭橋會》、《玉堂春》、《九子圖》等大量唱片。1983年,中央電視臺錄製董派傳統保留節目《走馬薦諸葛》。董桂枝對河南墜子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而贏得了“墜子大王”的美稱。
6、程玉蘭
程玉蘭(1970年~1968年)女,河南墜子演員。字香圃。自幼拜師王玉和學藝,出師後遍走河南,直隸(河北省)城、鎮、鄉村。20歲來天津,繼喬清秀、董桂枝之後,她是第三名河南墜子演員,自成一派。1911年她到天津後,名茶園爭先約請輪流演唱。曾與董桂枝搭檔演出雙唱,二人風格雖異卻配合嚴謹,因程玉蘭曾嫁董家之兄永信,故觀眾稱她們是“姑嫂英雄”,並灌製唱片多種。
1940年她與董永信離異。20世紀40年代初,她的演唱藝術達到高峰,成為河南墜子曲種的主要演員,被稱為“墜子大王”。1953年,她參加天津市廣播曲藝團,隨團到各地巡迴演出得到好評。後因下肢癱瘓,不再登臺演出,致力於授徒傳藝。她對學員諄諄教導,誨人不倦,嘉掖後進不遺餘力,深得文藝界讚許。
程玉蘭嗓音高亢、爽朗,低音也柔和,翻高落低剛柔相濟。演唱時口齒伶俐、表情細膩,唱腔幽邈綿密,後期稍趨寬低。她用河南方音演唱,注重吐字發音技巧的使用,字重、氣足、韻味厚。根據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唱法絕不雷同,並能把感情溶化於曲詞、腔調中,有強烈地藝術感染力。
【結束語】當然在早起的時候還有郭成德和從道情說唱改為河南墜子書表演的薛玉湘、趙明堂、胡明善、徐振東、艾寶蓮等。民國初年,又有孫民德、馮治邦、黨治法、劉世祿、程萬林、高治安等藝人在開封和鄭州一帶享有盛名。1952年以後,國家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外地許多河南墜子藝人先後來到甘肅,使甘肅成為河南墜子另一個比較活躍的地方。
1、趙錚 趙錚(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趙淑君,趙渢(詳見前文)胞妹。祖籍今項城市範集鄉小王莊,出生於開封,就讀於河南省立開封藝術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951年春節,河南籍詩人徐玉諾看過趙錚演出的河南墜子《摘棉花》後,找到她說:“趙錚,你唱的墜子,聽起來像喬清秀的唱調,可又不是,你把它改動了、豐富了,這就對了。不能停留在學誰像誰,那是繼承。要有發展就要有自己的創造,要走自己的路。”
在徐玉諾的點撥下,趙錚對《摘棉花》進行了反覆揣摩,進行了創新。趙錚是國家一級演員,河南趙派墜子宗師,享受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曾任河南省第一、第六屆委員,民盟河南省委七屆委員,民盟河南省文藝界支部主任委員、民盟河南省婦女委員會第六至八屆主任,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河南墜子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2、劉宗琴
劉宗琴是登封大冶鎮人,12歲拜河南墜子藝人劉魁為師,學會了幾部大書。14歲獨闖江湖,在西安、寶雞站棚演唱,嶄露頭角。西安的劉喜祿,又教會她《響馬傳》、《西涼國找父》等長篇書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劉宗琴用“中路河南墜子”、“喬派河南墜子”、“河洛大鼓”三種不同風格的唱腔巧妙融會,把謝惱、羞、煩、躁、刁、惡、毒的複雜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宗琴的書迷遍佈城鄉。有一次在密縣(今新密市)一村莊演出,鄰村十幾裡外的農民手舉火把陸續擁向書場。擁擠中一姓丁的老人不慎失足跌進山溝腿骨摔折,村民忙找來門板要送他去醫院,老人說:“不去醫院,我要聽劉宗琴說書。”眾人只得把他抬進書場。耳聽墜琴高奏,簡板連擊,劉宗琴粗獷豪放的演唱,丁老漢早忘了疼痛,直到書盡散場,他才去了醫院。
3、喬清秀
喬清秀(1910~1944)中國河南墜子藝人,河南墜子北路調的創始人之一。原名袁金秀。河南內黃人。是河南墜子北路調創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揚的“巧口”著稱。她幼時接受多種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的薰陶,拜喬利元為師,學唱河南墜子的短段曲目。
金秀隨喬利元學藝,盡顯天分,對墜子的熱愛也日漸加深。“大姐可要強,不吃不喝也得把曲兒唱好,免得別人瞧不起。”喬清秀的一個妹妹阮秀嬌評價她說。喬利元原是梨花大鼓藝人,後改唱墜子,故其腔調中仍帶有明顯的梨花大鼓味兒。金秀就在這樣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條件,精心創造,逐漸唱出了新腔。
不久後,二人搭檔到邢臺演出,好評如潮。這為喬派墜子的的誕生創造了良好基礎。1926年秋,金秀十六歲,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回大名姥姥家過正常日子,二是答應喬利元的要求嫁給他。個性中深藏叛逆色彩的金秀選擇了後者:嫁給師傅,隨他說一輩子書。這件事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金秀家人和曲藝行內的雙重反對。但金秀決定了就不再回頭,並改名喬清秀,更顯出了她的叛逆與固執。
4、喬利元
喬利元(1898年~1940年)小名春秋,喬派墜子創始人。南樂縣北喬崇疃村人。出身普通農家。少時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十幾歲到本村一戶姓楊的富戶家當“掌鞭”(僱工)。東家會唱山東大鼓,又會彈三絃,喬利元就跟東家學彈唱。17歲那年,喬利元離開楊家到大名縣龍王廟鎮投師名藝人程長會,正式學唱山東大鼓,開始了梨園藝術生涯。不久,喬利元改唱河南墜子,唱腔帶有濃厚的梨花大鼓味兒,聽起來耐人尋味,別具特色。
1926年,喬利元與小他12歲的喬清秀結婚。此後,喬氏夫婦便常在邱縣、臨清、聊城、濟南、安陽、邢臺、石家莊、保定等地巡迴演出。喬清秀在喬利元的幫助下名聲大振。演出之餘,喬利元幫喬清秀革新、改造河南墜子傳統唱腔,與清秀一起共同創立了喬派墜子。
1929年,喬氏夫婦到天津,先在“玉茗春”、“東來軒”演出,後在“小梨園”與著名京韻大王劉寶全同臺演出。喬清秀唱腔抑揚分明,清脆自如,嗓音甜潤,字正腔圓,情感逼真,配合動作,幽默高雅,一時轟動天津藝壇。各劇場不惜重金聘其演出。海報一經貼出,門票搶購一空。喬清秀每次出場歡聲雷動,謝幕掌聲經久不息。後,她應邀赴北京(舊稱北平)西單遊藝場演出,名震京都。
5、董桂枝
董桂枝13歲登臺演出,16歲應邀赴天津獻藝,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出風格。董派墜子,氣正腔圓,深沉悲亢,婉轉含蓄,蕩氣迴腸。其演唱內容,多為三國,列華人物故事。1930年以後,河南墜子進入了鼎盛時期,形成了喬、程、董三大流派,董桂枝就是“董派”創始人。
1934年,董桂枝在上海美國勝利唱片公司,天津崑崙公司錄製唱片《俞伯牙摔琴》、《哭祖廟》、《火燒棉山》、《相府借銀》、《蘭橋會》、《玉堂春》、《九子圖》等大量唱片。1983年,中央電視臺錄製董派傳統保留節目《走馬薦諸葛》。董桂枝對河南墜子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而贏得了“墜子大王”的美稱。
6、程玉蘭
程玉蘭(1970年~1968年)女,河南墜子演員。字香圃。自幼拜師王玉和學藝,出師後遍走河南,直隸(河北省)城、鎮、鄉村。20歲來天津,繼喬清秀、董桂枝之後,她是第三名河南墜子演員,自成一派。1911年她到天津後,名茶園爭先約請輪流演唱。曾與董桂枝搭檔演出雙唱,二人風格雖異卻配合嚴謹,因程玉蘭曾嫁董家之兄永信,故觀眾稱她們是“姑嫂英雄”,並灌製唱片多種。
1940年她與董永信離異。20世紀40年代初,她的演唱藝術達到高峰,成為河南墜子曲種的主要演員,被稱為“墜子大王”。1953年,她參加天津市廣播曲藝團,隨團到各地巡迴演出得到好評。後因下肢癱瘓,不再登臺演出,致力於授徒傳藝。她對學員諄諄教導,誨人不倦,嘉掖後進不遺餘力,深得文藝界讚許。
程玉蘭嗓音高亢、爽朗,低音也柔和,翻高落低剛柔相濟。演唱時口齒伶俐、表情細膩,唱腔幽邈綿密,後期稍趨寬低。她用河南方音演唱,注重吐字發音技巧的使用,字重、氣足、韻味厚。根據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唱法絕不雷同,並能把感情溶化於曲詞、腔調中,有強烈地藝術感染力。
【結束語】當然在早起的時候還有郭成德和從道情說唱改為河南墜子書表演的薛玉湘、趙明堂、胡明善、徐振東、艾寶蓮等。民國初年,又有孫民德、馮治邦、黨治法、劉世祿、程萬林、高治安等藝人在開封和鄭州一帶享有盛名。1952年以後,國家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外地許多河南墜子藝人先後來到甘肅,使甘肅成為河南墜子另一個比較活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