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一心1

    首先父母要做到“無我”,從嬰兒期就要摸清他的紋路,真正遵從孩子的意願,懂孩子的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只要不是做壞事,就鼓勵他去探索。

    這不容易做到的。特別是比如他小的時候,你要他穿厚些他偏不,你得忍著他可能會由此感冒的風險讓他去。或眼睜睜看著他的學習成績下滑……

    自己都沒有很成功,憑什麼聽了我的話他就會成功?或者自己很成功但未必適合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兒孫自有兒孫福,我真的信!

  • 2 # 心理諮詢師王輝建

     

    回到這件事來說,我感覺是三層關係:一層是你與家長的關係;二層是你與孩子的關係;三層是孩子與家長的關係。這三方的三層關係在你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小的系統。如果親子關係沒解決好,影響到受教育的主體——孩子,進而會影響到你的教學工作。

     

    那麼,我們現在從人際溝通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在人際溝通中,不愉快的溝通存在三種角色,一種是拯救者、一種是受害者、一種是迫害者。當你看到孩子的情況的時候,你很想去幫助孩子,你與孩子之間是拯救者與受害者的關係。可是當你覺得自己幫不上孩子的時候,你會從拯救者的角色跑到受害者的覺得,孩子自然就跳到了迫害者的角色。透過這樣的舉例,你可以延伸到你與家長,以及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分析。這樣的不愉快是怎麼產生的。

     

    從你的描述中看到,孩子的家長感覺過去是很專制的家長,也就是控制慾很強的人。那麼她為什麼需要有這麼強的控制慾呢?也許他內心隱藏了很多的脆弱,不願意讓別人看到他的不好,他需要武裝自己,讓自己在別人面前感覺自己是很好的。就因為他內心深處對自己“我不好”的心理地位,讓他需要在人前表現的“我很好”的假象。但是你揭穿了他掩蓋的那層布,儘管你很委婉,但是他能很敏感的接收到被質疑的資訊,這對於他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需要告訴你,你說的是錯。以此來維護自己“好”的假象。

     

    孩子在這樣家庭的互動中自然就會出現你所描述的情況。對於你來說,你沒辦去改變孩子的家庭環境,因為家長自身有其需要成長的課題等待著他去探索,這是我們所不能做到的。

     

    那麼對於你和孩子來說:

    一、,你需要用正常的視角去看待孩子,也就是你的那些標籤化的描述可以拋開,假如你用帶著標籤的視角去看孩子,你們的之間的互動是不對等的。你會用“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的預設與孩子互動,當我們試圖去安慰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了。這會讓孩子更加的封閉自己。

    二、,他的害怕與孤獨源自於沒有心靈的陪伴,雖然父母雙全,可能他們並沒有實質性的關心孩子內心的需要,僅僅是對孩子物質上的滿足。所以,走進孩子的內心,化解他的孤獨。去理解他,共情他,陪伴他。當然,這是在你們相處的時候怎麼去做。

    三、從孩子身上看到正向的力量。讓他明白,其實他是可以為自己做一些

    四、讓孩子悅納自己,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身的優點。這樣去慢慢改變孩子“我不好”的心裡地位,變得“我是好的”。

     

    生命只有被看到才有改變的可能。因此,你可以靜下心來看看孩子,你的陪伴對於他來說很重要。

  • 3 # 智慧奶奶

    開啟標題我一連把問題的描述看了三遍,從孩子媽媽的的一段話我聯想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在聽講座時專家說的。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看上去事業非常成功的年輕人,年輕人長得一表人才,雖然年齡不大卻坐上了公司老總的寶座,開著豪車住著洋房,家庭美滿幸福。按理說他應該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吧?可恰恰相反他一直認為別人都看不起他,他痛苦不堪不能自拔,不得不去求助於心理專家。心理專家先是讓他介紹情況,接著就做了有關方面的測試,最後專家給出的結論是他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原因是與母親缺乏溝通。年輕人一聽就急了,一再宣告他從小到大與母親關係一直很好,每天不僅有交流,每天說話的時間都超過兩個小時。於是專家就讓年輕人詳細描述與母親交流的場景,從描述中得知年輕人每天與母親說話時,母親從來都沒有正面看過他,儘管如此年輕人卻每天都保持與母親有長時間的交流,且二十幾年如一日。試想:當你每天都一直面對著不正眼看你的人滔滔不絕說話幾小時是什麼感覺?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題主的描述:當題主告訴父母孩子有學習情緒的時候,她媽媽說:“孩子不會有情緒問題的,我對她很好,我覺得她現在什麼都很好啊。她什麼都跟我說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我當媽的怎麼可能不知道。如果看上去這麼正常的孩子都有學習情緒問題的話,其他孩子怎麼辦?”從孩子媽媽這段話可以看出孩子的媽媽同上面故事中年輕人的媽媽是一樣型別的人,她對孩子的判斷不是從孩子自身出發,而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猜想著孩子的感覺。她認為自己是對孩子很好,可孩子真實的感覺如何她完全不去考慮,因為這樣的媽媽完全把自己的想象凌駕於孩子的感覺之上。可以說這樣的媽媽壓根就不懂孩子,她的所謂孩子什麼都跟她說,孩子跟她說的也未必是孩子的心裡話。一般情況下,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從表面上看是很聽話的孩子,其實內心卻隱藏著極大的叛逆,只是暫時不敢表現出而異。

    這個孩子怎麼樣才能勇敢“做自己”?

    這個孩子要想勇敢的“做自己”,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跟父母建立起正確的溝通方式;

    也就是說在與父母交流的時候,要各自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眼睛是心靈的視窗,彼此眼睛相對而視透過眼睛可以傳遞彼此的愛意,給對方以尊重、真誠、溫暖之感,孩子在這種溫馨的環境下心情是愉悅的,也敢於表達自己真正的心聲。

    其次,父母要給孩子說真話的機會;

    據觀察目前有許多父母只愛聽順耳之眼和好的訊息,只要聽到來自孩子的一點點逆耳之言馬上就怒髮衝冠。請問:哪個大臣敢於在暴君面前說真話?同理父母強勢霸道只能逼迫孩子謊言連篇,強勢的父母只能帶出來自卑、懦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做什麼都謹小慎微,一旦做錯就自責;說話做事都是看著父母的眼色行事,從來沒有自己的主張。

    再次,孩子要強大自己,敢於對父母說不。

    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起安全感孩子就孤獨、苦悶、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面對父母的所謂關心只有以聽話作為報答,於是他們就按照父母的意圖做事做人,越這樣做離原本的自己就越來越遠。只有敢於挑戰父母的權威,敢於衝破父母的樊籬才能勇敢的“做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esearchspecialist和researchscientist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