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門裡老鵰

    廷推又稱為會推,由吏部,九卿,六科一起參加的會推大典,會推推舉出幾個名額,然後交由皇帝任命。

    中旨是有皇帝直接頒旨認命某人入閣。

  • 2 # 張細水

    在重要官員的任命上,有廷推和中旨的兩種方式。

    廷推:一眾朝臣研究舉薦合適人選,由皇帝確定任命。(這倒是挺民主的方式。)

    中旨:皇帝直接任命。(這是封建王權的特點。國家是我的,老子愛誰就是誰。)

  • 3 # 貓叔說歷史

    廷推和中旨簡拔是明朝選拔高階幹部的兩種不同辦法,或者稱之為體制也可以,二者有什麼不同呢。

    所謂“廷推”就是說,高階幹部職位一旦出現空缺,吏部、六部九卿、六科共同會商,參與者最起碼也得是三品以上大員,大家一起商量出一組名單來,比如,每個職位商量出二到三人,再呈報皇帝,在朝廷之上進行商議,皇帝一旦答應,就會當即下旨,任命推薦上來的某個人為某某官職,這就是廷推。

    所謂“中旨簡拔”,指的是,不用透過朝廷大臣們的推薦,皇帝直接下旨任命某人做官,是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體現。

    那麼,第三個問題,百官是如何看待這兩種任命的官員的呢?其實,這兩種辦法任命的官員,在明朝早期的時候並沒有大的區別,因為那時候文官集團還沒形成挑戰皇權的規模。到了明英宗以後,這種任命的區別在文官集團中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官員們普遍對“廷推”更加有好感,因為這時候文官集團的勢力已經非常龐大,形成了一種潛規則:大臣升官只能靠同僚的認可、自身的聲望;如果靠“中旨”上位,就會被懷疑靠拍馬溜鬚,逢迎皇帝上位,為同僚們所不齒,當然也就會處處遭到排擠,日子也會非常難過的。

    當然,皇帝其實很少使用“中旨”的辦法,除非像萬曆皇帝那種倔強到沒朋友的貨色才會抗拒到底,一般情況下,還都是以“廷推”的辦法任命高階官員。

  • 4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朝庭這麼多官員,皇帝也不一定都瞭解,那個官員適合什麼樣的職位,要做到知人善任,這需要內閣官員大臣擬幾個人選,差不多就行了,不能勝任在換人,並不是削弱皇帝的權力,大明的廷推其實就是個推薦的過程,內閣成員可推薦合適人選,推薦的人數不一定,有多有少,由內閣大臣共同討論商議看看誰合適,還要看皇帝下放多大的權力,如朝庭二品以上大臣需要皇帝決定,也可四品以上官員由皇帝決定,四品以下官員由內閣大臣共同商議決定,但是從嘉靖皇帝開始三十多年不上朝,內閣首輔嚴嵩就有對二品以下官員有任免權力,這樣就容易大權由內閣首輔掌控,大權旁落,當然皇帝也可以收回內閣首輔的權力,可改為四品以上官員有決定權,也可不從推薦的名單任用,直接任命各級官員,這就是中旨簡拔,所以皇帝對人事任免權牢牢抓在手裡,嘉靖最後還是被罷免內閣首輔大臣嚴嵩,誰也別想做大做強大權獨佔,還是皇帝說了算。

  • 5 # 南門裡老鵰

    廷推又稱為會推,由吏部,九卿,六科一起參加的會推大典,會推推舉出幾個名額,然後交由皇帝任命。

    中旨是有皇帝直接頒旨認命某人入閣。

  • 6 # 張細水

    在重要官員的任命上,有廷推和中旨的兩種方式。

    廷推:一眾朝臣研究舉薦合適人選,由皇帝確定任命。(這倒是挺民主的方式。)

    中旨:皇帝直接任命。(這是封建王權的特點。國家是我的,老子愛誰就是誰。)

  • 7 # 貓叔說歷史

    廷推和中旨簡拔是明朝選拔高階幹部的兩種不同辦法,或者稱之為體制也可以,二者有什麼不同呢。

    所謂“廷推”就是說,高階幹部職位一旦出現空缺,吏部、六部九卿、六科共同會商,參與者最起碼也得是三品以上大員,大家一起商量出一組名單來,比如,每個職位商量出二到三人,再呈報皇帝,在朝廷之上進行商議,皇帝一旦答應,就會當即下旨,任命推薦上來的某個人為某某官職,這就是廷推。

    所謂“中旨簡拔”,指的是,不用透過朝廷大臣們的推薦,皇帝直接下旨任命某人做官,是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體現。

    那麼,第三個問題,百官是如何看待這兩種任命的官員的呢?其實,這兩種辦法任命的官員,在明朝早期的時候並沒有大的區別,因為那時候文官集團還沒形成挑戰皇權的規模。到了明英宗以後,這種任命的區別在文官集團中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官員們普遍對“廷推”更加有好感,因為這時候文官集團的勢力已經非常龐大,形成了一種潛規則:大臣升官只能靠同僚的認可、自身的聲望;如果靠“中旨”上位,就會被懷疑靠拍馬溜鬚,逢迎皇帝上位,為同僚們所不齒,當然也就會處處遭到排擠,日子也會非常難過的。

    當然,皇帝其實很少使用“中旨”的辦法,除非像萬曆皇帝那種倔強到沒朋友的貨色才會抗拒到底,一般情況下,還都是以“廷推”的辦法任命高階官員。

  • 8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朝庭這麼多官員,皇帝也不一定都瞭解,那個官員適合什麼樣的職位,要做到知人善任,這需要內閣官員大臣擬幾個人選,差不多就行了,不能勝任在換人,並不是削弱皇帝的權力,大明的廷推其實就是個推薦的過程,內閣成員可推薦合適人選,推薦的人數不一定,有多有少,由內閣大臣共同討論商議看看誰合適,還要看皇帝下放多大的權力,如朝庭二品以上大臣需要皇帝決定,也可四品以上官員由皇帝決定,四品以下官員由內閣大臣共同商議決定,但是從嘉靖皇帝開始三十多年不上朝,內閣首輔嚴嵩就有對二品以下官員有任免權力,這樣就容易大權由內閣首輔掌控,大權旁落,當然皇帝也可以收回內閣首輔的權力,可改為四品以上官員有決定權,也可不從推薦的名單任用,直接任命各級官員,這就是中旨簡拔,所以皇帝對人事任免權牢牢抓在手裡,嘉靖最後還是被罷免內閣首輔大臣嚴嵩,誰也別想做大做強大權獨佔,還是皇帝說了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回家到底是先去老丈母家還是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