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把發生閃電的雲稱為雷雨雲,其實有幾種雲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最重要的則是積雨雲,一般專業書中講的雷雨雲就是指積雨雲。
雲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雲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
(1)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
(2)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
(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
但對雲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
積雨雲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雲。由於地面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於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面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面的大氣的溫度由於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根據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於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霧滴,就形成了雲。在強對流過程中,雲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並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於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雲頂突然向上發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後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雲砧,是積雨雲的顯著特徵。
積雨雲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雲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地之間發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
珠母雲以前叫貝母雲。多出現在高緯地區離地20-30km的高空,厚約2-3km。(挪威和阿拉斯加常見)雲體具有珍珠般光澤,透光如捲雲;它又伴有較淡的紫、藍、紅、黃等近乎同心排列的光弧,猶如Sunny下貝殼閃耀的色帶,鮮豔奪目、十分“養眼”。
在高緯平流層底,大氣溫度約為-53℃,向上溫度增加,因而在平流層下部自20-30km向上,逆溫有加強的趨勢,有利於大氣凝結核的聚集。若該處同時有充分的水汽,凝華成珠母雲是可能的。但是,那裡的水汽從何而來?尚待研究。
臭氧在25km高度處濃度最大(其範圍約在10-50km)。挪威大氣研究所的科學家稱最近(2004年底)觀測到北極上空臭氧損耗的第一個訊號,並且認為北極上空如果寒冷條件持續,則預期臭氧會有大規模損耗。而這個冬季在臭氧層高度的大氣溫度是近50年最冷的一年,已持續了兩個月。同時,科學家們報道自2004年11月以來,北極地區上空20km附近臭氧層處出現了大範圍的“極地平流層雲”(PSC,指珠母雲),也是近20年之最。他們拍下了照片,又把兩件事放在一塊報道,說明它們之間有一定關係是受到觀測事實的支援
人們通常把發生閃電的雲稱為雷雨雲,其實有幾種雲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最重要的則是積雨雲,一般專業書中講的雷雨雲就是指積雨雲。
雲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雲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
(1)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
(2)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
(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
但對雲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
積雨雲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雲。由於地面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於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面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面的大氣的溫度由於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根據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於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霧滴,就形成了雲。在強對流過程中,雲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並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於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雲頂突然向上發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後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雲砧,是積雨雲的顯著特徵。
積雨雲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雲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地之間發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
珠母雲以前叫貝母雲。多出現在高緯地區離地20-30km的高空,厚約2-3km。(挪威和阿拉斯加常見)雲體具有珍珠般光澤,透光如捲雲;它又伴有較淡的紫、藍、紅、黃等近乎同心排列的光弧,猶如Sunny下貝殼閃耀的色帶,鮮豔奪目、十分“養眼”。
在高緯平流層底,大氣溫度約為-53℃,向上溫度增加,因而在平流層下部自20-30km向上,逆溫有加強的趨勢,有利於大氣凝結核的聚集。若該處同時有充分的水汽,凝華成珠母雲是可能的。但是,那裡的水汽從何而來?尚待研究。
臭氧在25km高度處濃度最大(其範圍約在10-50km)。挪威大氣研究所的科學家稱最近(2004年底)觀測到北極上空臭氧損耗的第一個訊號,並且認為北極上空如果寒冷條件持續,則預期臭氧會有大規模損耗。而這個冬季在臭氧層高度的大氣溫度是近50年最冷的一年,已持續了兩個月。同時,科學家們報道自2004年11月以來,北極地區上空20km附近臭氧層處出現了大範圍的“極地平流層雲”(PSC,指珠母雲),也是近20年之最。他們拍下了照片,又把兩件事放在一塊報道,說明它們之間有一定關係是受到觀測事實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