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金駒
-
2 # 楊周彝
中國山區農民除了現代家用電器和農業機械,基本生活狀況與歷史傳承差別不大。本人當年在江西偏僻山區插隊十年,與農民同生活同勞動,多年觀察發現,農民的日常飲食起居、田間勞動、農具(犁耙钁頭、柴刀、扁擔、谷籮、曬墊等等等用途與款式造型)都是傳承祖祖輩輩的,基本沒有變化。這是農耕文明的主要特點。
-
3 # 九龍玉春
咸豐七年的老碾子還在村裡,說明這個地方很閉塞,要不早就被複古愛好者買走了。正是因為交通不便,跟外界交流得少,才使一些古件儲存完好,這也為我們瞭解過去提供了可信的實物。正是因為這樣的村子太少,它也有了隔離時空的價值。這個村裡的領導可以聯合鄉鎮政府、旅遊單位共同開發,相信這種原汁原味的美還是吸引人的,配套做一些規劃佈局,改善一下交通條件,使來的人不僅能看能吃,而且要能住,住一下原始民宿,看山村晚月,聽蟲鳴鳥啾,下小溪捉魚……。
-
4 # 杜寶金801
看到這個老石碾子太熟悉了,在我十九歲以前可以說天天與它打交道,對這個老石碾子心情很複雜,用"愛恨交加"形容我此時的心情。燕山腳下一個小山村,全村四十多戶,兩百多口人,在這個小村子渡過我的童年到青年,十九歲參軍離開了這個村子直到現在。這期間因老母親在世也回去過幾次,見正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是一九七0年離開村子的,那時農村生活很苦,生產力落後,我走時村子裡還沒有電,毛糧變成能煮飯的糧食那就全憑這個石碾子,我們那叫砸碾子,意思是用石碾子磨面,毛糧去殼。因壯老力都要出工參加集體勞動,砸碾子這些話兒都是不出工的家庭婦女,半拉孩子們的活兒。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得起床去砸碾子,因為全村就這一盤碾子,可以說這個碾子閒著的時間很少,深更半夜也經常聽到石碾子吱哎的聲音。我家就我與碾子打交道最多,早晨上學前,下午放學後,砸碾子是我的活兒,我推碾子,我媽在後邊連推再掃,防止糧食溢位碾盤,這個活兒很累,每天推著碾子不知轉多少圈,直到十九歲離開村子才告別了石碾子。就是這個石碾子,星期天不得休息,沒有時間去玩兒,甚至春節也得與碾子打交道。恨石碾子,可是這是石碾子的罪過嗎?我70年離幹家鄉後分別與75年,78年探家看望老母親,石碾子仍然為村民(那時叫社員)服務,直到農村改革後石碾的作用一年比一年少了,1998年我回家時,石碾子徹底失去了作用,就剩碾子,碾盤還在,碾杆(推碾子的木杆)沒有了,碾盤上厚厚的一層土,說明長時間沒人用了。一盤古老的石碾子,見證了中國農村的偉大變遷。生產力的提高,種地也省勁兒了,產量也提高了。農民的生活的變化超乎想象,今年全民進入小康生活水平,中國農民真心感謝黨的好政策,擁護社會主義的好制度。
回覆列表
朋友,
相識知己:不瞞你說這個問題我已考察40多年了,有的山村的石碾子,康熙的石頭做的吹風機,打穀機,以及唐代,明代,宋代的戲樓,
廟宇,寺院,地勢龐大,雄偉,院牆三尺,高有一丈,雕龍畫鳳,
門樓斗拱,橋洞,坐石頭,拴馬裝,鐵塔石塔,石像,靈丘,棺槨,石哼,幾丈寬的石牌坊,
神道,響堂,門樓,樁石,上馬石,下馬石,古程式碼頭,以及民間的錘布石,石對揪,路臺窗花,祭祀臺,
地界樁,石碑,石文都刻有大宋大清大唐等等,也就是說;從古至今盛世的年代也就等於今天的豪華如,
大秦帝國,漢武大帝大唐,大宋,乾隆和康熙都有過盛世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