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鶯
[①] 殘鶯:後主自比。唐·司空曙《殘鶯百囀歌同王員外耿拾遺吉中孚李端遊慈恩各賦一物》曰:“殘鶯一何怨,百囀相尋續……歌殘鶯,歌殘鶯,悠然萬感生。”何事:嗔怪自詰的聲口,悔恨自家為何不識時務。然欲致這層妙悟,必先明作者殘鶯自況,託物言志的寫法,則“秋”字也非閒文,讀詩不可不察。錢起《歸雁》:“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②] 獨:入聲,仄。《平水韻》屬“一屋”。
[④] 聽:出句煞尾字,音tìng,去聲,仄。《平水韻》屬“二十五徑”。
[⑤] 棲遲:《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朱熹《詩集傳》:“棲遲,遊息也。”西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七》:“夫以鄧生之才,參擬王佐之略,損翮弭鱗,棲遲刀筆之間,豈以為謙,勢誠然也。”
[⑥] 背世:與世俗主流相左。三國·魏·曹植 《七啟》:“予聞君子不遯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勳。” 見前詩《九月十日偶書》:“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⑦] 瀏亮:樂聲清脆明朗,西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李善注:“瀏亮,清明之稱。”
[⑧] 碎: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宋·歐陽修《臨江仙》:“池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宋·黃庭堅《和仲謀夜中有感》:“紙窗驚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極為響亮,極為驚心,又極為哽咽,飽含詩人難以言表的痛楚。
[⑨] 留連:留戀不止,依戀不捨。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飛鳥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⑩] 露華:露水。唐李白《清平調》(其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評析:古人詠物多有所寄託,蓋詠梅者寄狷介孤芳之性情、詠松柏者表堅勁不屈之節操、詠蓮菊者賦清白塊然之雅趣……李後主之詠秋鶯亦概莫能外,但他所詠的“秋鶯”絕不同於“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草長鶯飛”“自在嬌鶯恰恰啼”之春鶯,而是酷肖少陵“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以及坡公“飄渺孤鴻影”的失群之鳥,孤寂淒冷之心境可以相見。因此,託物言志是本詩的最大特點,但託物言志也有高低工拙之分,讀罷後主的這首詩我們不會產生如對李商隱《淚》這篇作品的反感和困惑,現錄義山詩其下: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從題目來看,很明顯是在詠淚,但問題是詠“淚”無異於詠“愁”這樣的抽象事物,因此詩人就不得不用典故來鋪陳這種“景語”和“情語”都難以具象化的概念性客觀實體。不過以虛喻實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若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一反詩詞中以實喻虛的思維慣性,應該算是詩詞創作的個例了。 回到後主的這首詠物詩,我們不難看出,此詩純用“賦體”,不事雕琢,以簡馭繁,以明白曉暢的詩句表現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讓人產生無限的同情悲憫,也許這正是王國維評價他說的“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因此才如此感人至深,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詩是詠物詩中的佳作無疑了。
秋鶯
[①] 殘鶯:後主自比。唐·司空曙《殘鶯百囀歌同王員外耿拾遺吉中孚李端遊慈恩各賦一物》曰:“殘鶯一何怨,百囀相尋續……歌殘鶯,歌殘鶯,悠然萬感生。”何事:嗔怪自詰的聲口,悔恨自家為何不識時務。然欲致這層妙悟,必先明作者殘鶯自況,託物言志的寫法,則“秋”字也非閒文,讀詩不可不察。錢起《歸雁》:“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②] 獨:入聲,仄。《平水韻》屬“一屋”。
[④] 聽:出句煞尾字,音tìng,去聲,仄。《平水韻》屬“二十五徑”。
[⑤] 棲遲:《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朱熹《詩集傳》:“棲遲,遊息也。”西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七》:“夫以鄧生之才,參擬王佐之略,損翮弭鱗,棲遲刀筆之間,豈以為謙,勢誠然也。”
[⑥] 背世:與世俗主流相左。三國·魏·曹植 《七啟》:“予聞君子不遯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勳。” 見前詩《九月十日偶書》:“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⑦] 瀏亮:樂聲清脆明朗,西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李善注:“瀏亮,清明之稱。”
[⑧] 碎: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宋·歐陽修《臨江仙》:“池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宋·黃庭堅《和仲謀夜中有感》:“紙窗驚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極為響亮,極為驚心,又極為哽咽,飽含詩人難以言表的痛楚。
[⑨] 留連:留戀不止,依戀不捨。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飛鳥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⑩] 露華:露水。唐李白《清平調》(其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評析:古人詠物多有所寄託,蓋詠梅者寄狷介孤芳之性情、詠松柏者表堅勁不屈之節操、詠蓮菊者賦清白塊然之雅趣……李後主之詠秋鶯亦概莫能外,但他所詠的“秋鶯”絕不同於“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草長鶯飛”“自在嬌鶯恰恰啼”之春鶯,而是酷肖少陵“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以及坡公“飄渺孤鴻影”的失群之鳥,孤寂淒冷之心境可以相見。因此,託物言志是本詩的最大特點,但託物言志也有高低工拙之分,讀罷後主的這首詩我們不會產生如對李商隱《淚》這篇作品的反感和困惑,現錄義山詩其下: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從題目來看,很明顯是在詠淚,但問題是詠“淚”無異於詠“愁”這樣的抽象事物,因此詩人就不得不用典故來鋪陳這種“景語”和“情語”都難以具象化的概念性客觀實體。不過以虛喻實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若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一反詩詞中以實喻虛的思維慣性,應該算是詩詞創作的個例了。 回到後主的這首詠物詩,我們不難看出,此詩純用“賦體”,不事雕琢,以簡馭繁,以明白曉暢的詩句表現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讓人產生無限的同情悲憫,也許這正是王國維評價他說的“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因此才如此感人至深,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詩是詠物詩中的佳作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