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籍所承載的內容上看,沒有區別;但書籍的內容只是商品屬性的一部分,從書籍的形式及用途上看,差別就大了。兩個使用者群體從兩種不同版式的目標使用者群看就有很大不同,精裝書使用者對書籍的形式更加在意,經濟上也願意付出更多成本,買的更多是體驗和後期的服務,加上精裝書包裝精美,耐久,用的紙張也可能更好更適於收藏;不清楚排版上是否會有差異,不過精裝書的排版應該只可能更好。但這樣的設計卻提供了更適於借閱乃至友人相贈的質量基礎,這樣它又可以延伸出書籍的社交功能和展示裝潢功能。記得Black Books裡就有個段子,說一個人來到書店要問狄更斯全集是不是真皮封皮,因為要和他家裡的真皮沙發配套,老闆說他只能保證作者是真的狄更斯。所以如果一個人執著的要去買精裝書,確實難免令人懷疑此人購書的意圖究竟是與作者的靈魂交流,還是堆到自家書櫃裡當擺設,附庸風雅。如果說精裝書是”智慧機“,那麼平裝書就是”功能機“了。這裡我希望不加褒貶的使用這個比喻,不以產品商業效益和市場前景作預設的價值取向。智慧機固然功能豐富,但功能機一樣經久不衰,你不能比較出誰高誰低,或者用智慧機的使用者就高階,只是滿足的需求不同。平裝書固然功能簡單,又是一錘子買賣沒什麼長期後續服務,但消費者買來就是用它專心閱讀的,因為它也沒有那麼多額外附加的功能和使命,我估計相比精裝書,平裝書的閱讀率可能還要更高,精裝書裡有相當部分的使用者買來只是為了束之高閣吧。什麼書適合買平裝?考慮到我們大多數人購買的大多數書只是被看過一遍就丟到書櫃或家裡的某個角落不再理會,從經濟的角度看還是買平裝書吧。或者更加節約的方式,站在書店裡把它看完,至少有些書是適合這種閱讀方式的,藏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可能是一本實用手冊指南類書籍,或者某部分引起你興趣的暢銷書,最合算就是略讀兩眼,買都不要買,更不要買精裝回家供養著,擺在書櫃裡反倒有可能降低主人的閱讀品味。如果是比較喜歡讀的專業類書籍,可以考慮入手平裝書,不影響閱讀價格又公道。慢慢你會發現,真正能陪伴你走完人生的書可能真沒有那麼多,只要你閱讀習慣良好看完又不隨意擱置或丟棄,它們不那麼容易壞。甚至我建議這類書籍可以更多地到圖書館去借,或者去看電子書,又經濟又環保。適合買精裝收藏的書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又非要買精裝書,我覺得可以入手一些經典。這個比較有收藏價值,為什麼有收藏價值呢?因為時間驗證了它們經久不衰,這也是它們成為經典的緣故吧。可以是文學經典,也可以是其他方面,這個沒有限制。經典的力量和魅力是可以反覆給我們帶來教益和營養的,它們可能已經走過一兩百年,甚至一兩千年,如果你希望留一本書給你的子孫後代,你自然也希望它更加完整一些,那麼一本精裝的經典再合適不過,這是借書和電子書無法取代的紙質書所特有的交流、傳承功能,而從質量上、壽命上看精裝書無疑遠勝平裝書,價錢更高也就值得了。補充:關於形式與內容由精裝書、平裝書與功能機、智慧機對比引出的一點題外話。從具體功能和拓展效能上看功能機確實跟智慧機差距很大,確實不是個很恰當的比方。不過我想其實任何交流媒介(軟體或硬體)最基礎的存在意義應該是連線人,而不是機器自己有多麼的複雜。迴歸到對人的意義上看,它們的區別也就不那麼遙不可及了——不論精裝書、平裝書之間的差別與智慧機、功能機之間的差別在數量程度上是否成比例——這種差別在性質上卻有很大共同點,此兩種差別同樣只在於連線的方式和手段,去除這些“商業渠道的憑藉”迴歸到“永恆的人”的價值還是內容至上,也算殊途同歸吧。
從書籍所承載的內容上看,沒有區別;但書籍的內容只是商品屬性的一部分,從書籍的形式及用途上看,差別就大了。兩個使用者群體從兩種不同版式的目標使用者群看就有很大不同,精裝書使用者對書籍的形式更加在意,經濟上也願意付出更多成本,買的更多是體驗和後期的服務,加上精裝書包裝精美,耐久,用的紙張也可能更好更適於收藏;不清楚排版上是否會有差異,不過精裝書的排版應該只可能更好。但這樣的設計卻提供了更適於借閱乃至友人相贈的質量基礎,這樣它又可以延伸出書籍的社交功能和展示裝潢功能。記得Black Books裡就有個段子,說一個人來到書店要問狄更斯全集是不是真皮封皮,因為要和他家裡的真皮沙發配套,老闆說他只能保證作者是真的狄更斯。所以如果一個人執著的要去買精裝書,確實難免令人懷疑此人購書的意圖究竟是與作者的靈魂交流,還是堆到自家書櫃裡當擺設,附庸風雅。如果說精裝書是”智慧機“,那麼平裝書就是”功能機“了。這裡我希望不加褒貶的使用這個比喻,不以產品商業效益和市場前景作預設的價值取向。智慧機固然功能豐富,但功能機一樣經久不衰,你不能比較出誰高誰低,或者用智慧機的使用者就高階,只是滿足的需求不同。平裝書固然功能簡單,又是一錘子買賣沒什麼長期後續服務,但消費者買來就是用它專心閱讀的,因為它也沒有那麼多額外附加的功能和使命,我估計相比精裝書,平裝書的閱讀率可能還要更高,精裝書裡有相當部分的使用者買來只是為了束之高閣吧。什麼書適合買平裝?考慮到我們大多數人購買的大多數書只是被看過一遍就丟到書櫃或家裡的某個角落不再理會,從經濟的角度看還是買平裝書吧。或者更加節約的方式,站在書店裡把它看完,至少有些書是適合這種閱讀方式的,藏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可能是一本實用手冊指南類書籍,或者某部分引起你興趣的暢銷書,最合算就是略讀兩眼,買都不要買,更不要買精裝回家供養著,擺在書櫃裡反倒有可能降低主人的閱讀品味。如果是比較喜歡讀的專業類書籍,可以考慮入手平裝書,不影響閱讀價格又公道。慢慢你會發現,真正能陪伴你走完人生的書可能真沒有那麼多,只要你閱讀習慣良好看完又不隨意擱置或丟棄,它們不那麼容易壞。甚至我建議這類書籍可以更多地到圖書館去借,或者去看電子書,又經濟又環保。適合買精裝收藏的書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又非要買精裝書,我覺得可以入手一些經典。這個比較有收藏價值,為什麼有收藏價值呢?因為時間驗證了它們經久不衰,這也是它們成為經典的緣故吧。可以是文學經典,也可以是其他方面,這個沒有限制。經典的力量和魅力是可以反覆給我們帶來教益和營養的,它們可能已經走過一兩百年,甚至一兩千年,如果你希望留一本書給你的子孫後代,你自然也希望它更加完整一些,那麼一本精裝的經典再合適不過,這是借書和電子書無法取代的紙質書所特有的交流、傳承功能,而從質量上、壽命上看精裝書無疑遠勝平裝書,價錢更高也就值得了。補充:關於形式與內容由精裝書、平裝書與功能機、智慧機對比引出的一點題外話。從具體功能和拓展效能上看功能機確實跟智慧機差距很大,確實不是個很恰當的比方。不過我想其實任何交流媒介(軟體或硬體)最基礎的存在意義應該是連線人,而不是機器自己有多麼的複雜。迴歸到對人的意義上看,它們的區別也就不那麼遙不可及了——不論精裝書、平裝書之間的差別與智慧機、功能機之間的差別在數量程度上是否成比例——這種差別在性質上卻有很大共同點,此兩種差別同樣只在於連線的方式和手段,去除這些“商業渠道的憑藉”迴歸到“永恆的人”的價值還是內容至上,也算殊途同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