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憂鬱與悲哀,看成一種力!把瀰漫在廣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憤懣……集合攏來,濃密如烏雲,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佇望暴風雨卷帶了這一切,掃蕩這整個世界吧!” 這是艾青的話。 《冬天的池沼》這首詩寫得深沉悲涼。詩人面對冬天的池沼,內心深處在焦灼地期待著,期待著這種景象的改變。 這首詩與《曠野》一樣,是在寫一種景色,一種生存的環境。然而,這首詩在寫法上與《曠野》很不相同。《曠野》是採用一種冷峻的寫實的手法,白描其曠野上的一組組場景。《冬天的池沼》則是採用一種比喻的寫法,以生動傳神的比喻,來刻劃《冬天的池沼》的形象。 《曠野》的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冬天的池沼》的寫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首詩,是以老人的形象來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單純而明確。我們來看這首詩: “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乾得像老人的眼——/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蕪得像老人的發——/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冬天的池沼,/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 這四組比喻,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也乾淨利落地完成了這首詩的構思。 比喻是貼切的。 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裡,沒有人光顧,甚至連鳥兒也遠飛他處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進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裡,沒有雨水澆灌,河流、小溪也結凍了,池沼枯乾了。“枯乾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濟了,失去了光輝,是勞苦磨失了光輝。 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裡,草不長花不開了,“荒蕪得像老人的發”,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頭髮脫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組是整體比喻,“冬天的池沼/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發”,由點帶面,整個詩的形象渾然一體。 比喻的成功,使這首詩獲得了成功。 在詩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這種力量,因而在他的詩作中,經常利用這比喻之手段。 艾青對於比喻,有著自己的見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們用濫了的比喻,而力求鮮活的、貼切的、生動形象、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識豐富,閱歷深遠,又機敏過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絕的比喻常常被他輕而易舉地信手拈來,構成了他詩作的重要特色。 艾青說: “詩人應該有和鏡子一樣迅速而確定的感覺能力,——而且更應該有如畫家一樣的滲合自己情感的構圖。”(《詩論》)嗾飫鎪檔模嵌運約旱男湊鍘K喚鯰小把杆俁範ǖ母芯蹌芰Α保鴯且他自己曾學過繪畫,有著“畫家一樣的滲合自己情感的構圖”能力。 《冬天的池沼》這首詩,寫得很集中,緊緊圍繞著為刻劃池沼而寫,在讀者面前結構了一幅蒼涼的圖畫。詩人“我”在這首詩裡隱藏得很深,使人幾乎感覺不到詩人的存在。好像詩人就是在描繪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圖畫,除給人以蒼涼陰鬱的感覺之外,並無其他意圖。然而,仔細感受一下,還是能夠發現詩人“我”的存在的。詩人並不是為寫池沼而寫池沼——當然,僅僅是寫池沼,讓人們欣嘗這幅圖畫也並沒有什麼不好。詩人是透過寫池沼,來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這《冬天的池沼》太蒼涼了,太悲哀了,這種狀態應該改變,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過去,春天就會到來。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這《冬天的池沼》就會變成《春天的池沼》,這池沼就會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池水不是乾枯,而是清波盪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蕪,而是青草流碧,鮮花盛開了。這樣的景色,就會引來鳥兒以及鳥兒的歌唱,人們也會到這裡來玩耍了。這裡就不會是寂寞的天地了。這後面的意圖,詩人在詩中並沒有說,甚至連一句比較明顯的暗示也難以找到,這正是這首詩的長處,寓急切的盼望於冷靜的畫面之中,引而不發。 “詩之中須有人在。”這是中國古詩論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道出了作詩的奧妙,也道出了構成詩美的一種客觀存在。至於“人”在詩裡處於怎樣的位置,是明還是暗,這就要看詩人在創作時的具體情況了。“人”在詩中的明或暗,並不是詩好壞的標準,“人”在詩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處理得恰到好處,都會寫出好詩來。
“把憂鬱與悲哀,看成一種力!把瀰漫在廣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憤懣……集合攏來,濃密如烏雲,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佇望暴風雨卷帶了這一切,掃蕩這整個世界吧!” 這是艾青的話。 《冬天的池沼》這首詩寫得深沉悲涼。詩人面對冬天的池沼,內心深處在焦灼地期待著,期待著這種景象的改變。 這首詩與《曠野》一樣,是在寫一種景色,一種生存的環境。然而,這首詩在寫法上與《曠野》很不相同。《曠野》是採用一種冷峻的寫實的手法,白描其曠野上的一組組場景。《冬天的池沼》則是採用一種比喻的寫法,以生動傳神的比喻,來刻劃《冬天的池沼》的形象。 《曠野》的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冬天的池沼》的寫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首詩,是以老人的形象來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單純而明確。我們來看這首詩: “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乾得像老人的眼——/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蕪得像老人的發——/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冬天的池沼,/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 這四組比喻,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也乾淨利落地完成了這首詩的構思。 比喻是貼切的。 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裡,沒有人光顧,甚至連鳥兒也遠飛他處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進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裡,沒有雨水澆灌,河流、小溪也結凍了,池沼枯乾了。“枯乾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濟了,失去了光輝,是勞苦磨失了光輝。 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裡,草不長花不開了,“荒蕪得像老人的發”,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頭髮脫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組是整體比喻,“冬天的池沼/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發”,由點帶面,整個詩的形象渾然一體。 比喻的成功,使這首詩獲得了成功。 在詩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這種力量,因而在他的詩作中,經常利用這比喻之手段。 艾青對於比喻,有著自己的見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們用濫了的比喻,而力求鮮活的、貼切的、生動形象、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識豐富,閱歷深遠,又機敏過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絕的比喻常常被他輕而易舉地信手拈來,構成了他詩作的重要特色。 艾青說: “詩人應該有和鏡子一樣迅速而確定的感覺能力,——而且更應該有如畫家一樣的滲合自己情感的構圖。”(《詩論》)嗾飫鎪檔模嵌運約旱男湊鍘K喚鯰小把杆俁範ǖ母芯蹌芰Α保鴯且他自己曾學過繪畫,有著“畫家一樣的滲合自己情感的構圖”能力。 《冬天的池沼》這首詩,寫得很集中,緊緊圍繞著為刻劃池沼而寫,在讀者面前結構了一幅蒼涼的圖畫。詩人“我”在這首詩裡隱藏得很深,使人幾乎感覺不到詩人的存在。好像詩人就是在描繪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圖畫,除給人以蒼涼陰鬱的感覺之外,並無其他意圖。然而,仔細感受一下,還是能夠發現詩人“我”的存在的。詩人並不是為寫池沼而寫池沼——當然,僅僅是寫池沼,讓人們欣嘗這幅圖畫也並沒有什麼不好。詩人是透過寫池沼,來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這《冬天的池沼》太蒼涼了,太悲哀了,這種狀態應該改變,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過去,春天就會到來。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這《冬天的池沼》就會變成《春天的池沼》,這池沼就會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池水不是乾枯,而是清波盪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蕪,而是青草流碧,鮮花盛開了。這樣的景色,就會引來鳥兒以及鳥兒的歌唱,人們也會到這裡來玩耍了。這裡就不會是寂寞的天地了。這後面的意圖,詩人在詩中並沒有說,甚至連一句比較明顯的暗示也難以找到,這正是這首詩的長處,寓急切的盼望於冷靜的畫面之中,引而不發。 “詩之中須有人在。”這是中國古詩論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道出了作詩的奧妙,也道出了構成詩美的一種客觀存在。至於“人”在詩裡處於怎樣的位置,是明還是暗,這就要看詩人在創作時的具體情況了。“人”在詩中的明或暗,並不是詩好壞的標準,“人”在詩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處理得恰到好處,都會寫出好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