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治療上,由於藥物很難達到肺部空洞內殺滅麴黴菌,故單純全身性抗黴菌治療效果不佳。早在1947年,Grestl就成功地對肺麴黴菌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傳統的肺麴黴菌病手術指徵為:(1)有症狀的侷限性肺麴黴菌病,病情穩定,允許進行手術治療者;(2)診斷不明確,不能排除惡性腫瘤和其他可治疾病者;(3)切除手術有助於治療原有肺部基礎病變者。我們認為,不論有無症狀,只要病變侷限,不能排除惡性病變,內科治療無效的咯血,患者心肺功能能耐受手術者均應手術治療,而出現大咯血時應急診手術,手術切除侷限性病變是治療肺麴黴菌病的主要方法,手術目的是消滅症狀,預防咯血復反,儘可能延長患者的壽命。肺葉切除、楔形或部分切除是主要的手術方式,若累及胸壁亦應作胸壁切除,但較高的手術併發症發生率(25%左右)和手術死亡率(5%~10%)是影響人們積極手術的主要原因[5]。引起手術併發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1)患者有原發疾病,病變附近的胸膜炎症反應嚴重,病灶邊界模糊,手術困難;(2)豐富的側支迴圈使手術過程複雜化;(3)剩餘的肺組織難以復張,使患者易受感染並易發生支氣管胸膜瘻、膿胸,特別是胸膜增厚明顯,肺實質破壞超過一個肺葉,空洞病變侵及上胸壁者術後併發症高達到30%[2]。我們的經驗是:(1)術中若發現殘留肺體積較少,可鉗夾膈神經,使膈肌上抬,有利於預防殘腔形成;(2)在手術結束關胸前用大量生理鹽水和氟康唑反覆沖洗胸腔,以防黴菌性膿胸形成;(3)術後適當延長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本組術後併發症率為20.4%,有2例術後出現肺復張不佳,殘腔形成,給予氟康唑反覆沖洗,並延遲拔除胸管,2周後肺完全復張,胸液消失,拔管出院。此外,還有2例術後出現傷口感染,2例出現氣胸,經治療後均痊癒出院。全組無膿胸、支氣管胸膜瘻、咯血或血痰、復發等嚴重併發症發生。 麴黴菌病復發或播散是影響手術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術後是否需要抗真菌治療目前尚無定論。有文獻報道,中性白細胞減少症患者術後麴黴菌病復發或播散高達13.6%,且常是致命的[6]。本組1例術前給予抗真菌治療3周,術後無麴黴菌病的復發或播散。我們認為若病變廣泛或空洞破裂,有肺原發病或其它易導致麴黴菌復反或播散者,應預防性抗真菌治療8周以上;若病變孤立,術中完整切除,無原發病者則抗真菌治療4周
意見建議:
病情分析:治療上,由於藥物很難達到肺部空洞內殺滅麴黴菌,故單純全身性抗黴菌治療效果不佳。早在1947年,Grestl就成功地對肺麴黴菌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傳統的肺麴黴菌病手術指徵為:(1)有症狀的侷限性肺麴黴菌病,病情穩定,允許進行手術治療者;(2)診斷不明確,不能排除惡性腫瘤和其他可治疾病者;(3)切除手術有助於治療原有肺部基礎病變者。我們認為,不論有無症狀,只要病變侷限,不能排除惡性病變,內科治療無效的咯血,患者心肺功能能耐受手術者均應手術治療,而出現大咯血時應急診手術,手術切除侷限性病變是治療肺麴黴菌病的主要方法,手術目的是消滅症狀,預防咯血復反,儘可能延長患者的壽命。肺葉切除、楔形或部分切除是主要的手術方式,若累及胸壁亦應作胸壁切除,但較高的手術併發症發生率(25%左右)和手術死亡率(5%~10%)是影響人們積極手術的主要原因[5]。引起手術併發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1)患者有原發疾病,病變附近的胸膜炎症反應嚴重,病灶邊界模糊,手術困難;(2)豐富的側支迴圈使手術過程複雜化;(3)剩餘的肺組織難以復張,使患者易受感染並易發生支氣管胸膜瘻、膿胸,特別是胸膜增厚明顯,肺實質破壞超過一個肺葉,空洞病變侵及上胸壁者術後併發症高達到30%[2]。我們的經驗是:(1)術中若發現殘留肺體積較少,可鉗夾膈神經,使膈肌上抬,有利於預防殘腔形成;(2)在手術結束關胸前用大量生理鹽水和氟康唑反覆沖洗胸腔,以防黴菌性膿胸形成;(3)術後適當延長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本組術後併發症率為20.4%,有2例術後出現肺復張不佳,殘腔形成,給予氟康唑反覆沖洗,並延遲拔除胸管,2周後肺完全復張,胸液消失,拔管出院。此外,還有2例術後出現傷口感染,2例出現氣胸,經治療後均痊癒出院。全組無膿胸、支氣管胸膜瘻、咯血或血痰、復發等嚴重併發症發生。 麴黴菌病復發或播散是影響手術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術後是否需要抗真菌治療目前尚無定論。有文獻報道,中性白細胞減少症患者術後麴黴菌病復發或播散高達13.6%,且常是致命的[6]。本組1例術前給予抗真菌治療3周,術後無麴黴菌病的復發或播散。我們認為若病變廣泛或空洞破裂,有肺原發病或其它易導致麴黴菌復反或播散者,應預防性抗真菌治療8周以上;若病變孤立,術中完整切除,無原發病者則抗真菌治療4周
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