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

    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戰國策·燕策一》蘇代謂燕昭王:“足下以為足。如大將軍足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足 : 足 z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舉足輕重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泛指教義之淺顯者)

    閣下:閣下為對“您”的敬稱,與足下意思相近。

    古代常見於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於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使用閣下來稱呼彼此。但是由於“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閣下”一詞多用於外交場合。香港的法院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對法官的稱呼由“法官大人”轉為“法官閣下”。

    陛下:“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

    “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臺階下,以防不測。

    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

    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后、皇后、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

    “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 2 # 鴨梨山大

    什麼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對朋友輩的一種尊稱。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什麼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對朋友輩的一種尊稱。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臺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臺,臺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陛;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權在足下,就看足下的這個足往哪邊走,這叫做舉足輕重,你這一抬腳就有分量。

  • 3 # 梅里一了

    謝邀,閣下,足下為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在的"您",這樣的稱謂在先秦己相當的普遍,《戰國策》,《史記》多有引用,如此相近的還有陛下,殿下等。從這些詞的構成可以看出,是宗法等級社會的產物,應該出自以禮治國的周代,那時候從天子到諸侯大夫,等級是很森嚴的,最體現身份的自然是辦公室的規格,君王高高在上,辦公桌擺在臺子上,得階梯而上,這階梯就稱為陛,故見天子稱陛下。太子次之,東宮便殿,臺階雖不高,也殿宇堂皇,故見太子稱殿下。三公大臣的辦公室比不上太子的大,也是獨立空間稱為閣,見大臣稱閣下。在沒有辦公室的地方見面,那就只好稱足下了。關鍵是對別人的尊稱為什麼要稱下呢?這是傳統文化的一種修辭手法,就是放低自己的身段,以表示對別人的尊敬,這個下是指自己目光所及的地方,古人見面,直視對方是不禮貌的,要作揖打躬行禮,這個動作身體前傾,目光向下,眼睛看到就是陛,殿,閣,足而己。以此相稱表示自己正向您敬禮呢。陛下,殿下為王室成員,有專指,後世不敢慢用。而閣下,足下是官場用語,都是臣子,所以延用到後世的書面用語,恭近的程度略有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病例的增加到底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