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毅而三思吳六奇

    除娛樂休閒搞笑以外我只認可客觀,甚至是質疑的視角。因為如果全然認可其真實性,就可能被洗腦。

    電影和紀錄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不以表現真實,尤其是現實殘酷為先決條件。因為大家平日裡已經有著各自的生活煩惱了,誰願意再跑到影院裡去看這樣鬧心的事情?因此,我不認可濫煽情吹熱血灑青春,但我理解它們必然存在的道理。這就是我看待電影的根本心態。

    很多導演的片子,其實並不以真實為基礎,而是去製造煽情熱血青春,雖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感情或思維這個東西,最常態的才是最為人認可的。像近期某部拍物質女踩人上位的片子就是,真當男人都是傻子呢?真不是,它的本質是要迎合女性觀眾的心理,以滿足她們為主旨。從這點看,它是成功的。可如果信以為真,就只能是觀眾自身的失敗,這樣的認可必然會使其在現實生活中步履維艱起來。

    可是這樣的認可不僅在觀眾中會出現,甚至在一些公司決策中也會出現。觀眾對荒誕的認可,並不意味著社會會任由其再發展,於是作為公司就很容易被坑一血。

    至於真實,舉些例子好了。

    科Phantom片中高度發達的異性文明沒有無人機偵查、研發生化武器並投放的步驟,更沒有幾光年外的發射艦炮,反而多見像《星球大戰》這樣的光劍、鐳射槍互懟;

    古裝電影動輒就是大場面,不是箭雨洗地就是萬馬奔騰,廝殺近景卻是寥寥,歐美片都未能免俗。

    現代槍戰片,能十幾米外補槍的事情,非要近身上前,讓主角上演裝死成功後的絕地反擊……

    科幻多近戰,是為了近距離感受未來科技,這是視覺衝擊;而古裝的大場面,卻是為了避免過度衝擊,這是避免真實的難度刻畫;現代戰爭則是淘汰速度快到日新月異的地步。這點我感受尤為強烈。說實話我看過一些真實的戰場記錄影片:

    有拍的過程中突然倒地,這是拍攝者死了的;

    有幾個士兵一起,在敵方倒地後多角度補槍;

    更有一個是十幾米外看到敵方手滑落地面後二話不說就又兩槍的;

    可能有些喜歡狙擊電影的人知道馬克·沃爾伯格演的《生死狙擊》,槍打直升機、射傷敵人後又圍點打援。或許在當時這是先進戰術,但現在……第一時間判斷狙擊手方位,先懟死(或趕走)狙擊手,這是地方武裝都知道的事情,如果懟不起掉頭跑路都有可能。挨槍的那個死了只能是他命不好。

    犯罪槍戰片就比較扯了。急救車出現在槍戰現場這就是找死。警察軍人可以有職業操守,但這犯罪分子打誰不是打,幹嘛看見紅十字、白大衣就要收手?他不反社會就不犯罪了。上世紀美國德州的校園槍擊案,已經出現了槍擊救護車人員,那可是美國第一起校園槍擊案。

    所以於電影……沒紀錄倆字的,勿苛求真實,勿認可‘真實’。不過有些影片還是很有良心的,劇組或發聲明告知真偽,或力求真實於鏡頭。至於帶著紀錄這倆字的,也應對比真實之後再去認可,美國這方面在涉及越戰、半島題材時,有時幾如日本拍二戰題材一般。

  • 2 # 棲客中國

    面對一部新電影,不要囿於前期看到的影片簡介和海報。保持一顆平常心,關注人和事,分析其表達方式,偶爾嘗試解讀人物在影片中的發展,伴隨影片播放、回味個人分析預測,享受解讀成功的喜悅感,思量解讀未成功的緣由。

    看一部電影,就應該有一份感受,有一份對影片本身的評價,對人物的再認識、對故事情節的再回味,就在不斷的反思、反省中,收穫影片觀感,對個人人生、生活產生積極的促動。

    看,是第一層次狀態的收穫,看完,是第二層次狀態的收穫,看完反思,是第三層次的收穫,看完反思影響行動,是第四層次的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放在水裡能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