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善養我浩然之氣》的讀後感 在浩淼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政治上戰火連綿的亂世,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上百家爭鳴的盛世.孟子便是生於這亂世,成於這盛世的一代大儒.
兩千多年前,孟子曾和我們生於同一片齊魯大地.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後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認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品格是善良與誠實,而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渾身充滿“浩然正氣”的君子典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便是孟子一生的最好概括.
孟子是一個自信的人.“人人有貴於己者.” 每個人自己身上都有值得尊貴的東西,不要把自己看低了.這種自信還表現在他遊說諸侯時.“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孟子認為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君子的道德準則,即使他人權勢再大,也不應該有任何自卑的情緒.
孟子同時也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處身於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 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佈於天下,以此來影響並匡正世風世俗.
孟子的氣概還表現在他的剛直不阿.齊王曾任孟子為卿,但不能用他的政治主張,孟子就“退而有去志”.當齊王問孟子“貴戚之卿”的職責時,孟子答道:“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齊王聽後變了臉色,但孟子毫不畏懼.
孟子的這種豪情,有時顯得他有些自負.“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由於自負,孟子便不免於清高.他想做官,但又不想親自去拜見諸侯,而是希望諸侯能親自拜訪他,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孟子的清高,不肯“屈以求伸”,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原因之一.然而這正是孟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孟子是一位善良、真誠兼有氣概的君子,具有十分優秀的品格.雖然其品格中也有自負,清高,過於拘泥於禮節的成分,但瑕終不能掩瑜.縱觀上下五千年,孟子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中仁者、世之豪傑.
時光匆匆,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秦皇漢武,代代天驕.然而今天,當我們再來拜讀孟子的文字,仍然可以感覺到一種活著的力量,這些文字以其銳利的鋒芒,從一代代孩童熟讀的口中穿出,穿過了歲月,仍然散發出光亮,我們眼前彷彿再次浮現出那個一襲長布衫,屹立在喧譁庸俗的人群中,仍然保持著一見梁惠王劈頭蓋臉的驕傲的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生活在一個喧囂浮躁的年代,作為一個庸碌之人,不敢奢求遠見卓識的抱負,但求能似孟子般一身正氣,於心無愧.
《吾善養我浩然之氣》的讀後感 在浩淼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政治上戰火連綿的亂世,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上百家爭鳴的盛世.孟子便是生於這亂世,成於這盛世的一代大儒.
兩千多年前,孟子曾和我們生於同一片齊魯大地.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後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認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品格是善良與誠實,而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渾身充滿“浩然正氣”的君子典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便是孟子一生的最好概括.
孟子是一個自信的人.“人人有貴於己者.” 每個人自己身上都有值得尊貴的東西,不要把自己看低了.這種自信還表現在他遊說諸侯時.“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孟子認為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君子的道德準則,即使他人權勢再大,也不應該有任何自卑的情緒.
孟子同時也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處身於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 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佈於天下,以此來影響並匡正世風世俗.
孟子的氣概還表現在他的剛直不阿.齊王曾任孟子為卿,但不能用他的政治主張,孟子就“退而有去志”.當齊王問孟子“貴戚之卿”的職責時,孟子答道:“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齊王聽後變了臉色,但孟子毫不畏懼.
孟子的這種豪情,有時顯得他有些自負.“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由於自負,孟子便不免於清高.他想做官,但又不想親自去拜見諸侯,而是希望諸侯能親自拜訪他,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孟子的清高,不肯“屈以求伸”,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原因之一.然而這正是孟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孟子是一位善良、真誠兼有氣概的君子,具有十分優秀的品格.雖然其品格中也有自負,清高,過於拘泥於禮節的成分,但瑕終不能掩瑜.縱觀上下五千年,孟子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中仁者、世之豪傑.
時光匆匆,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秦皇漢武,代代天驕.然而今天,當我們再來拜讀孟子的文字,仍然可以感覺到一種活著的力量,這些文字以其銳利的鋒芒,從一代代孩童熟讀的口中穿出,穿過了歲月,仍然散發出光亮,我們眼前彷彿再次浮現出那個一襲長布衫,屹立在喧譁庸俗的人群中,仍然保持著一見梁惠王劈頭蓋臉的驕傲的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生活在一個喧囂浮躁的年代,作為一個庸碌之人,不敢奢求遠見卓識的抱負,但求能似孟子般一身正氣,於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