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氏是遠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廣韻·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 古防風國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溼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
防風氏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和大禹同時。《路史·國名紀》注引《吳興記》:“吳興西有風山,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
傳說故事
防風氏居住在浙江封山、禺山一帶。封山分東嶺、西嶺,至高處為乾峰。
封山之陽有湖曰風渚,環湖四周有九里長,湖分上下,上為上渚,港叉縱橫迷離,汀渚星羅棋佈,物產豐饒、很適宜農耕及漁獵。防風氏方國的人非常有智慧也很勤勞,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據一本叫《述異記》的古書記載,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地區建有防風廟裡面的防風氏像都是"龍首牛耳,連一眉一目,足長三丈"。而且,當時四川南中一帶有姓防風氏的,就是他們的後代,都長的很高大。另一本古書《博物志》,則說“大人國(防風氏後裔)”的人,懷孕三十六年,生下來就是白頭髮。他們很高大,只能乘雲而不能走路,因為他們是龍一類的人。《史記》雲:“汪罔氏(防風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述異記·捲上》說:“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防風氏後裔入侵狄國,建鄋瞞國(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狄城遺址)取而代之。“長狄人”其實是當時世人對入侵狄國的南方防風氏後裔的稱呼。鄋瞞國在周頃王姬壬臣四年(公元前615年),被齊桓公之子齊昭公姜潘率軍所滅,其故地改稱鄵(鄋、酄)。
鄋瞞國(長狄)夾在齊、魯、宋、衛四國之間的河濟地區,在對外關係上經常侵襲周王室和魯、衛、宋、齊、晉、鄭等諸國,曾滅溫國。公元前607年,鄋瞞國(長狄)“四如”(胞族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被殺,至此狄人在狄水兩岸生活了近200年,《左傳文公十一年》載,齊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胞族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入侵宋國,被宋國敗於長丘;又入侵魯國,同年十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殺狄首僑如。狄隨後入侵齊國,城父敗狄於周首(今山東平陰縣西南),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長狄首領之一的簡如被驅經過衛國,被衛人打敗並殺掉;長狄首領之一的焚如被迫遷入河南、山西一帶,至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晉滅潞氏,獲僑如之弟焚如。鄋瞞國被齊國所滅後,其華人被納入齊國,融入到了華夏族。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在拆毀越國會稽城時,挖出一節巨大的骨頭。這節要用當時的一輛車來裝!吳國派使者到魯國去進行訪問,順便把這節巨骨也帶去了,向孔子請教。吳國使者見到孔子後,讓人把這節巨骨拉出來說:“這是我們在拆毀會稽城時發現的,到底是什麼人的骨骼,會如此之大?”孔子仔細看了巨骨後回答說:“我曾聽說啊,當年大禹召叢集臣在會稽山開會,結果防風氏遲到了,大禹就把他殺了。防風氏的一節骨頭要一輛車才能裝下,與這塊骨頭差不多。“這節巨骨其實就是恐龍或鯨的骨頭,卻被孔子訛傳成防風氏的骨頭,以當時的科學認知水平,出現這樣的錯誤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國語·魯語下》記載:“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與防風氏同為伏羲(太暤)風姓後裔的任(有仍)國,曾助力夏朝君主少康實現”少康中興“,從這一史實來說,夏朝與風姓諸方國(包括防風氏)的關係是非常友好的,大禹還曾祭祀防風氏等,都說明當年的夏朝君主大禹絕無可能殺害防風氏,防風氏是怎麼死的,不能只憑孔子的一家之言。
防風氏是遠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廣韻·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 古防風國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溼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
防風氏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和大禹同時。《路史·國名紀》注引《吳興記》:“吳興西有風山,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
傳說故事
防風氏居住在浙江封山、禺山一帶。封山分東嶺、西嶺,至高處為乾峰。
封山之陽有湖曰風渚,環湖四周有九里長,湖分上下,上為上渚,港叉縱橫迷離,汀渚星羅棋佈,物產豐饒、很適宜農耕及漁獵。防風氏方國的人非常有智慧也很勤勞,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據一本叫《述異記》的古書記載,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地區建有防風廟裡面的防風氏像都是"龍首牛耳,連一眉一目,足長三丈"。而且,當時四川南中一帶有姓防風氏的,就是他們的後代,都長的很高大。另一本古書《博物志》,則說“大人國(防風氏後裔)”的人,懷孕三十六年,生下來就是白頭髮。他們很高大,只能乘雲而不能走路,因為他們是龍一類的人。《史記》雲:“汪罔氏(防風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述異記·捲上》說:“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防風氏後裔入侵狄國,建鄋瞞國(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狄城遺址)取而代之。“長狄人”其實是當時世人對入侵狄國的南方防風氏後裔的稱呼。鄋瞞國在周頃王姬壬臣四年(公元前615年),被齊桓公之子齊昭公姜潘率軍所滅,其故地改稱鄵(鄋、酄)。
鄋瞞國(長狄)夾在齊、魯、宋、衛四國之間的河濟地區,在對外關係上經常侵襲周王室和魯、衛、宋、齊、晉、鄭等諸國,曾滅溫國。公元前607年,鄋瞞國(長狄)“四如”(胞族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被殺,至此狄人在狄水兩岸生活了近200年,《左傳文公十一年》載,齊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胞族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入侵宋國,被宋國敗於長丘;又入侵魯國,同年十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殺狄首僑如。狄隨後入侵齊國,城父敗狄於周首(今山東平陰縣西南),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長狄首領之一的簡如被驅經過衛國,被衛人打敗並殺掉;長狄首領之一的焚如被迫遷入河南、山西一帶,至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晉滅潞氏,獲僑如之弟焚如。鄋瞞國被齊國所滅後,其華人被納入齊國,融入到了華夏族。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在拆毀越國會稽城時,挖出一節巨大的骨頭。這節要用當時的一輛車來裝!吳國派使者到魯國去進行訪問,順便把這節巨骨也帶去了,向孔子請教。吳國使者見到孔子後,讓人把這節巨骨拉出來說:“這是我們在拆毀會稽城時發現的,到底是什麼人的骨骼,會如此之大?”孔子仔細看了巨骨後回答說:“我曾聽說啊,當年大禹召叢集臣在會稽山開會,結果防風氏遲到了,大禹就把他殺了。防風氏的一節骨頭要一輛車才能裝下,與這塊骨頭差不多。“這節巨骨其實就是恐龍或鯨的骨頭,卻被孔子訛傳成防風氏的骨頭,以當時的科學認知水平,出現這樣的錯誤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國語·魯語下》記載:“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與防風氏同為伏羲(太暤)風姓後裔的任(有仍)國,曾助力夏朝君主少康實現”少康中興“,從這一史實來說,夏朝與風姓諸方國(包括防風氏)的關係是非常友好的,大禹還曾祭祀防風氏等,都說明當年的夏朝君主大禹絕無可能殺害防風氏,防風氏是怎麼死的,不能只憑孔子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