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哥說教培

    首先,我們說“文史不分家”所以,語文和歷史學習是有一定的關聯作用的。在語文學習中,透過對一些對應的重要的歷史事件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同時語文學習中,也可以對涉及到的一些歷史事件進行鞏固。簡單來說,語文和歷史要學好,應該這樣做: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歷史除了記憶之外,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初中和高中,靠死記硬背是搞不定歷史學習的。理解之外,要透過複習來強化。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1.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絡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2. 其次,做題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3.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透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透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因為歷史學科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關於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1. 閱讀: 每天閱讀,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

    2. 掌握方法。精讀,每週讀一本經典文章,分析,學習,揣摩,朗讀,背誦。快速閱讀,每天讀一篇文章,重在通讀和快速理解,增加積累和語感

    3. 寫作

    每天寫日記: 重在堅持,保持語言流暢和表達的流暢。

    每週寫一篇文章,先模仿名篇名作,揣摩和訓練表達方式,然後慢慢駕馭結構表達等,自主訓練。

    每季度寫一篇優秀作文,就是那種認真用心去寫的,然後請老師行家點評。

    每年爭取有一篇到兩篇文章發表,主要是激勵自己,重在參與而不是名利。

    4. 記錄、修改 做讀書和學習筆記.

    把好的句子,思想以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靈感及時記下來,等到有時間整理,修改,有可能就是一篇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句麗王城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