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三個階段回答該問題吧:
第一階段:需根解損。辯論裡面有四大核心議題,分別是:需要、根屬、解決和損益。對於答辯一樣如此。
A.需是需要,高效地準備答辯,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答辯的物件以及目的是什麼,比如開題答辯的核心在於構建一個好的框架,用以支撐後續研究的發展;而畢業答辯的核心則在於突出自己做了什麼,工作量、貢獻和創新的大小是多少。此外,瞭解到自己的聽眾是誰也至關重要,比如博士答辯前一般會貼出來具體的評審老師,可以投其所好,避其鋒芒。比如知道A老師很喜歡利用B方法,可以突出自己文章中B方法的使用;亦或者C老師對於D理論的瞭解很深入,那麼如果自己的內容中有對D理論不清晰的地方就需要提前理清。
B.根是根源,高效做好答辯,要理解答辯的目的和需求背後的根本問題在哪。如果是開題答辯,那麼核心目的在於提出思路,延伸問題;畢業答辯的核心則是歸結結論,收尾問題。要了解對於不同答辯自己需要傳達的核心是什麼,應該側重哪一方面的講解,突出哪些地方。
C.解是解決方法或方案,也就是整個答辯的過程。一個好的答辯,需要有著清晰的邏輯以及層層遞進的層次,以一般的論文為例,首先要說明介紹和背景的部分,之後需要和其他文獻比較差異,再之後需要說明方法、模型和待解決的問題,而後得到的結論以及對其的分析,最後是擴充套件和結論。按照結構化的模式進行操作,總不會有大錯誤。具體可以找師兄師姐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
D.損是損益比,在這裡我解釋為需要講的和不需要講的內容的佔比。理解好聽眾希望聽到什麼,不希望聽到什麼。對於一個學術答辯的話,如果講述者花費大量時間來論述問題的背景或是方法的應用會使得重點偏移,而忽略了核心是研究的這個問題哪裡有價值以及採用現有方法如何解決現有的待解決的問題等方面。一般而言,一個好的答辯,核心的部分應該佔到70%以上的內容,而一些開場、寒暄、非重點部分、結語、感謝應該在10%以內快速完成。剩下的10%-20%應該用作靈活調整時間,畢竟答辯的話很多人會緊張,語速、心態、對於內容的把握都會產生異化。
第二階段:準備與練習。準備部分前面已經提的差不多了,這裡重點說下展示方式的準備以及練習。
A.展示方式:一般來說是PPT,當然也有用Poster或者Prezi的,不過還是建議中規中矩的好。以PPT為例,需要做到的要點大概包括:拒絕花裡胡哨,用色不建議超過三種,字型字號請按內容統一,該加粗加粗,該高亮高亮;有頁碼,方便後續的提問;邏輯清晰,不要涉及到不重要的內容,不要掉進細節。最後,善用師兄師姐的模板,不要過度依賴,也不要離題萬里。(同時提前瞭解下答辯的放映是4:3還是16:9)
B.練習:排練功能非常好用,請多加利用,一定要提前多次排練,控制在限定時間的90%左右,為正式答辯留出機動的時間。構建各頁之間的聯絡,一定要做到自己清晰地知道講過了什麼,現在要說什麼,下一張要講什麼的狀態。最好的話,找個相似大小的教室,先練習下;更好的話,找兩三個聽眾聽聽,給給意見,看看有什麼問題。最後,思考假如自己的聽眾,或站在聽眾的視角會有什麼問題。
第三階段:臨場發揮。主要包括當天的準備,場面控制以及應對提問三個部分。
A.當天準備:早點到達教室測試PPT(或存為PDF),按照要求著裝,帶齊需要用到的東西(如有需要可以帶紙筆上臺),以好的形象和氣場面對聽眾。
B.場面控制:答辯開始點排練計時,隨時瞭解離答辯結束還有多久;觀察聽眾的狀態和表情,如果過於沉悶可以跳過冗長的介紹部分直接進入問題的核心,相反如果聽眾表現出了疑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闡釋說明;不要緊張,聽眾沒有什麼可怕的,都是人...無非是他坐著你站著。注意語速,太快或者太慢都不可取;聲音可高可低,但必須保證準確無誤覆蓋到所有聽眾。應對提問:首先記錄要點,在提問的時候記住問題的核心在哪,可以用筆記錄。之後針對核心問題進行迴應,注意禮貌和客觀,不要咄咄逼人,畢竟時間有限不可能問題的覆蓋面太廣,肯定是有針對性的,那麼回答也需要是有針對性的,並且如實告知,做了的就說做了,沒做的承認不足。最後表示感謝,無論意見是否有用,至少聽眾坐在那聽你說了這麼久,表示下感謝並不過分。
真正好的答辯,很容易能夠看出來。在自己答辯前,不妨先去聽聽前人的答辯,肯定能夠找到一款你覺得不錯的,之後按照他/她的模式進行改進,不斷練習,相信會對之後的準備大有裨益。另外,儘早準備,越熟悉你的答辯內容,答辯的時候越能收放自如。
分為三個階段回答該問題吧:
第一階段:需根解損。辯論裡面有四大核心議題,分別是:需要、根屬、解決和損益。對於答辯一樣如此。
A.需是需要,高效地準備答辯,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答辯的物件以及目的是什麼,比如開題答辯的核心在於構建一個好的框架,用以支撐後續研究的發展;而畢業答辯的核心則在於突出自己做了什麼,工作量、貢獻和創新的大小是多少。此外,瞭解到自己的聽眾是誰也至關重要,比如博士答辯前一般會貼出來具體的評審老師,可以投其所好,避其鋒芒。比如知道A老師很喜歡利用B方法,可以突出自己文章中B方法的使用;亦或者C老師對於D理論的瞭解很深入,那麼如果自己的內容中有對D理論不清晰的地方就需要提前理清。
B.根是根源,高效做好答辯,要理解答辯的目的和需求背後的根本問題在哪。如果是開題答辯,那麼核心目的在於提出思路,延伸問題;畢業答辯的核心則是歸結結論,收尾問題。要了解對於不同答辯自己需要傳達的核心是什麼,應該側重哪一方面的講解,突出哪些地方。
C.解是解決方法或方案,也就是整個答辯的過程。一個好的答辯,需要有著清晰的邏輯以及層層遞進的層次,以一般的論文為例,首先要說明介紹和背景的部分,之後需要和其他文獻比較差異,再之後需要說明方法、模型和待解決的問題,而後得到的結論以及對其的分析,最後是擴充套件和結論。按照結構化的模式進行操作,總不會有大錯誤。具體可以找師兄師姐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
D.損是損益比,在這裡我解釋為需要講的和不需要講的內容的佔比。理解好聽眾希望聽到什麼,不希望聽到什麼。對於一個學術答辯的話,如果講述者花費大量時間來論述問題的背景或是方法的應用會使得重點偏移,而忽略了核心是研究的這個問題哪裡有價值以及採用現有方法如何解決現有的待解決的問題等方面。一般而言,一個好的答辯,核心的部分應該佔到70%以上的內容,而一些開場、寒暄、非重點部分、結語、感謝應該在10%以內快速完成。剩下的10%-20%應該用作靈活調整時間,畢竟答辯的話很多人會緊張,語速、心態、對於內容的把握都會產生異化。
第二階段:準備與練習。準備部分前面已經提的差不多了,這裡重點說下展示方式的準備以及練習。
A.展示方式:一般來說是PPT,當然也有用Poster或者Prezi的,不過還是建議中規中矩的好。以PPT為例,需要做到的要點大概包括:拒絕花裡胡哨,用色不建議超過三種,字型字號請按內容統一,該加粗加粗,該高亮高亮;有頁碼,方便後續的提問;邏輯清晰,不要涉及到不重要的內容,不要掉進細節。最後,善用師兄師姐的模板,不要過度依賴,也不要離題萬里。(同時提前瞭解下答辯的放映是4:3還是16:9)
B.練習:排練功能非常好用,請多加利用,一定要提前多次排練,控制在限定時間的90%左右,為正式答辯留出機動的時間。構建各頁之間的聯絡,一定要做到自己清晰地知道講過了什麼,現在要說什麼,下一張要講什麼的狀態。最好的話,找個相似大小的教室,先練習下;更好的話,找兩三個聽眾聽聽,給給意見,看看有什麼問題。最後,思考假如自己的聽眾,或站在聽眾的視角會有什麼問題。
第三階段:臨場發揮。主要包括當天的準備,場面控制以及應對提問三個部分。
A.當天準備:早點到達教室測試PPT(或存為PDF),按照要求著裝,帶齊需要用到的東西(如有需要可以帶紙筆上臺),以好的形象和氣場面對聽眾。
B.場面控制:答辯開始點排練計時,隨時瞭解離答辯結束還有多久;觀察聽眾的狀態和表情,如果過於沉悶可以跳過冗長的介紹部分直接進入問題的核心,相反如果聽眾表現出了疑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闡釋說明;不要緊張,聽眾沒有什麼可怕的,都是人...無非是他坐著你站著。注意語速,太快或者太慢都不可取;聲音可高可低,但必須保證準確無誤覆蓋到所有聽眾。應對提問:首先記錄要點,在提問的時候記住問題的核心在哪,可以用筆記錄。之後針對核心問題進行迴應,注意禮貌和客觀,不要咄咄逼人,畢竟時間有限不可能問題的覆蓋面太廣,肯定是有針對性的,那麼回答也需要是有針對性的,並且如實告知,做了的就說做了,沒做的承認不足。最後表示感謝,無論意見是否有用,至少聽眾坐在那聽你說了這麼久,表示下感謝並不過分。
真正好的答辯,很容易能夠看出來。在自己答辯前,不妨先去聽聽前人的答辯,肯定能夠找到一款你覺得不錯的,之後按照他/她的模式進行改進,不斷練習,相信會對之後的準備大有裨益。另外,儘早準備,越熟悉你的答辯內容,答辯的時候越能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