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佈,(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杆到北門,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事後就頒佈了(變法的)法令。【點評】: 上文是出自《史記 · 商鞅列傳》中的一段記載,我們分析商鞅的變法可以概括為三個過程,其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徙木立信”。商鞅和秦孝公談了把這個準備變法的具體的舉措都想好了,還沒頒佈以前,他想了這麼一個措施,在國都的南門立了一個三丈長的一根木頭。然後就說誰能夠把這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可以得到十鎰金的重賞。頒佈法令前為什麼要弄出這麼一件事呢?這個事情對商鞅來講他提出的這一套治國理念、變法方法,他是擔心老百姓不相信,不當回事的。怎麼辦了?於是他就策劃了這麼一個公關營銷活動,搬這麼一根木頭給十鎰金重賞。但是老百姓只圍觀,誰也沒有去動。為什麼呢?說實話,把這根三丈長的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無非就是出一身臭汗,費點力氣罷了。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出身臭汗,費點力氣不是事。關鍵是如果說出了汗、費了力氣了,最後沒得到賞賜,最後不就給眾人留下了一個笑柄嘛!所以老百姓都只是在圍觀,而誰也沒有去搬這根木頭。商鞅一看,大家都不相信這個事,怎麼辦了?於是他加重賞賜,把賞金由原來的十鎰金提升到五十鎰金。五十鎰金按當時秦國的度量衡來講,應該這就是一筆巨賞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大不了我就出一身臭汗,大不了讓大家笑話一頓,笑話就笑話唄。他就把木頭搬起來,從南門搬到了北門,結果他真的得到了五十鎰金的賞金。對當時老百姓的震撼可想而知,好傢伙!就搬這麼一個木頭,就這一下子就奔小康了!所以透過這個事情造成民眾心理震撼的角度而言,商鞅的徙木絕對是一次成功的營銷、成功的公關。這其中就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分析,商鞅的這個徙木立信,他究竟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有人說徙木立信表明了商鞅他希望讓大家能夠相信自己,現在是由商鞅來主持變法,老百姓原來是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而且商鞅是從魏國來的,秦國的老百姓對於他是缺乏信任的。所以商鞅想透過這個事情讓老百姓相信自己,這是一種觀點。第二種觀點是商鞅的徙木立信,就是想讓民眾相信變法,不是讓民眾相信自己。對以後自己的新法頒佈,使大家相信,這些都是有效的。你們儘管執行,他是希望造成這樣一種印象的。第三種觀點就是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觀點,他把徙木立信解讀為一種注重信譽的治國之道。下面我們逐一來分析這三個觀點: 首先商鞅徙木是要立信還是立威呢?徙木立信的目的,對於商鞅而言是要樹立自己執法者的這種權威他希望讓老百姓遵從法令。為什麼這樣講?宋代的王安石一語道破了天機。他有一首詩講的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也就是說商鞅能讓政令暢行,能讓政令實行下去,這就是他的關鍵。徙木立信只是商鞅為了推動變法的程序,讓政令能夠暢行的一個手段。其次我們來看商鞅這個人其實他是不信任民眾的,他只是認為賞罰這種方式能夠調動、規範人民的行為。商鞅變法只是讓民眾敬畏法,而不是相信法,所以說第二種觀點說徙木立信是讓民眾相信法的初衷其實是不相干的。第三種的觀點就是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司馬光把徙木立信解讀為一種注重信譽的治國之道,在《資治通鑑》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在司馬光看來,信譽是君主最重要的法寶,這個國家要靠民眾來保衛,而民眾要靠信譽來維繫。不講信譽就無法讓民眾服從,沒有民眾就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司馬光講一個國家一定要講信譽即便像商鞅那樣處於戰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鬥志鬥勇成窮的一個時代,尚且不敢忘記這種主張。那太平盛世的這些執政者了。所以司馬光講國家要有這種治國主張,要講究信譽。司馬光的這種主張沒錯,但對於商鞅變法,對商鞅徙木立信都是不相干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商鞅把徙木立信說白了就是要造成一種風氣,一種什麼樣的風氣呢?就是不管怎麼不可思議的事,你只要按照我的去做就可以獲得重賞。徙木立信的前臺就是這個,所以他只是讓民眾遵守法令,而不是說認同法令。商鞅這個人可以說他完全不理解,或者說不屑於去體察人情世故,更不要說是這個功利之外這個精神建設,這個應該說是商鞅思想上的一個盲點。他看不到取得民眾支援,讓民眾認同的重要性。從商鞅以後變法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的看到,不能取得民眾的支援和認同,是商鞅變法成功而自己卻最後身遭慘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則不興” 。誠信不只是一個嚎頭,而是我們工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需要去積累的為人處世的尺度。個人倘若失信於人,便是丟了修身立命的根本,丟了事業的根本,失了誠信也終將會失去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決明子跟枸杞子一起泡茶會流鼻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