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寶寶長黃疸了嗎?母乳性黃疸嗎?
但是,純母乳餵養或者以母乳餵養為主的孩子,生後依然可能面臨一些風險。比如,母乳中維生素D3含量很少,孩子生後數日需要服用維生素D3預防佝僂病。如果孩子是純母乳餵養或者以母乳餵養為主,困擾家長的另一個問題是黃疸會偏高或持續更久,也就是母乳性黃疸。
其實和母乳有關的黃疸有兩種:一種是出生一週內,因為母乳餵養遇到困難,導致新生兒攝入不足導致黃疸加重,稱為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另一種是孩子母乳餵養而且生長髮育良好,但黃疸出現時間較晚,而且持續很久不退,也就是我們說的母乳性黃疸。
目前認為早期餵養不足可引起黃疸,隨著堅持純母乳餵養的家長越來越多,由於沒有儲備相關知識,導致母乳餵養不成功,一些孩子沒能得到充足的餵養,導致黃疸加重,不得不接受光療。
為什麼餵養不足容易導致黃疸嚴重呢?主要因為孩子出生後吃的少,腸蠕動就少,胎糞排出延遲或者少,從而導致胎糞裡的膽紅素經腸道再吸收增加。另外還有些研究顯示飢餓可以使肝臟處理膽紅素的相關酶的活力不足,導致體內增多的膽紅素得不到及時的處理。
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通常發生在出生後的第一週。因為孩子母乳沒能吃夠,所以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生後體重下降快。正常新生兒生後的2、3內天都會出現生理性的體重下降,下降幅度大概是出生體重的4-7%,如果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10%,則說明孩子攝入不足,容易發生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所以新生兒早期的餵養非常重要。
有效的吸吮、充足的母乳分泌、胎便順利的排出可以減少黃疸的發生,所以要預防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需要產前儲備好母乳餵養相關知識,分娩後第一時間肌膚接觸,吮吸乳房。
不論產婦乳房形態和大小怎樣,都可為自己的孩子分泌足夠的乳汁,關鍵就是要做到準確的銜乳和頻繁的吮吸,確保孩子每天的小便次數達到4-6次,避免出生後體重下降幅度過大,同時避免給孩子喂糖水。
除非產婦進行過一些乳房手術,否則出現乳汁分泌不足的可能性極低。在母乳餵養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尋找哺乳技術的支援,協助剛出生的新生兒進行有效的吸吮。對於黃疸比較嚴重,實在母乳餵養困難的孩子,可以考慮暫時額外增加配方奶以改善孩子攝入不足。
透過充足的餵養,我們可以預防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的發生。但選擇純母乳餵養或者母乳餵養為主的家長,還會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會出現黃疸持續不退。這種黃疸出現時間較晚,通常發生在出生1周以後,多數持續4-6周,個別甚至長達2-3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母乳性黃疸。
吃母乳的孩子黃疸為什麼消退緩慢呢?我們發現母乳性黃疸的孩子暫時中斷母乳,改配方奶餵養後黃疸可明顯下降,再次母乳餵養,黃疸又上升。所以推測是因為母乳中的一些物質,現在一般認為是一種叫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質所致。
這種酶可水解孩子小腸內那些本應被排洩的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成未結合膽紅素,然後又被腸道重吸收回人體,從而引起黃疸持續不退。
對成人來說,黃疸意味著疾病,但對新生兒和小嬰兒,黃疸可以是一種生理狀態,並不一定意味著疾病。目前我們認為母乳性黃疸是生理性黃疸的延續,只要孩子的膽紅素沒有達到光療的標準,就不必干預。
能導致孩子黃疸不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母乳性黃疸,一些疾病比如感染、膽道梗阻、遺傳代謝病等同樣可導致這個問題,而我們目前又沒有辦法將母乳性黃疸檢測出來。
因為對導致黃疸不退的那些疾病性因素的擔心,以及我們計劃免疫部門拒絕給黃疸的孩子接種疫苗,讓家長倍感焦慮,導致很多母乳性黃疸的孩子被過度的檢查和治療。
那我們如何初步判斷一個孩子的黃疸是不是母乳性黃疸呢?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孩子的大便顏色,如果大便顏色是金黃色、黃綠色或者棕色,說明孩子沒有膽管梗阻的情況。因為膽道梗阻的孩子因為膽汁排不通暢,他們的大便顏色多很淺,早期淡綠色,後期呈現灰白色的陶土樣。膽道梗阻時間長會損傷肝臟,尤其是膽道閉鎖手術的時間窗比較短,一旦錯過,預後會很差,所以黃疸的孩子觀察大便的顏色非常重要。
對於一個看似健康而黃疸持續不退的孩子,就醫還是有必要,至少可以讓醫生初步排查一下溶血、感染、代謝等其他少見疾病。同時,我們可以透過生長曲線來監測孩子的體重增長,如果體重增幅良好,我們就不必過於擔心。
儘管母乳性黃疸對孩子幾乎沒什麼影響,但也有極少部分孩子會出現核黃疸,所以我們仍需加強管理,比如定期到醫生那裡隨訪、監測經皮膽紅素等,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孩子也是需要照光治療。
我們也要知道,絕大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孩子沒必要停止母乳餵養,即使孩子需要照光治療,仍可繼續母乳餵養。同時我們還要知道,不論什麼原因引起的黃疸,我們都沒有必要給孩子用益生菌以及茵梔黃之類的中成藥。
是寶寶長黃疸了嗎?母乳性黃疸嗎?
但是,純母乳餵養或者以母乳餵養為主的孩子,生後依然可能面臨一些風險。比如,母乳中維生素D3含量很少,孩子生後數日需要服用維生素D3預防佝僂病。如果孩子是純母乳餵養或者以母乳餵養為主,困擾家長的另一個問題是黃疸會偏高或持續更久,也就是母乳性黃疸。
其實和母乳有關的黃疸有兩種:一種是出生一週內,因為母乳餵養遇到困難,導致新生兒攝入不足導致黃疸加重,稱為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另一種是孩子母乳餵養而且生長髮育良好,但黃疸出現時間較晚,而且持續很久不退,也就是我們說的母乳性黃疸。
目前認為早期餵養不足可引起黃疸,隨著堅持純母乳餵養的家長越來越多,由於沒有儲備相關知識,導致母乳餵養不成功,一些孩子沒能得到充足的餵養,導致黃疸加重,不得不接受光療。
為什麼餵養不足容易導致黃疸嚴重呢?主要因為孩子出生後吃的少,腸蠕動就少,胎糞排出延遲或者少,從而導致胎糞裡的膽紅素經腸道再吸收增加。另外還有些研究顯示飢餓可以使肝臟處理膽紅素的相關酶的活力不足,導致體內增多的膽紅素得不到及時的處理。
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通常發生在出生後的第一週。因為孩子母乳沒能吃夠,所以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生後體重下降快。正常新生兒生後的2、3內天都會出現生理性的體重下降,下降幅度大概是出生體重的4-7%,如果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10%,則說明孩子攝入不足,容易發生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所以新生兒早期的餵養非常重要。
有效的吸吮、充足的母乳分泌、胎便順利的排出可以減少黃疸的發生,所以要預防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需要產前儲備好母乳餵養相關知識,分娩後第一時間肌膚接觸,吮吸乳房。
不論產婦乳房形態和大小怎樣,都可為自己的孩子分泌足夠的乳汁,關鍵就是要做到準確的銜乳和頻繁的吮吸,確保孩子每天的小便次數達到4-6次,避免出生後體重下降幅度過大,同時避免給孩子喂糖水。
除非產婦進行過一些乳房手術,否則出現乳汁分泌不足的可能性極低。在母乳餵養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尋找哺乳技術的支援,協助剛出生的新生兒進行有效的吸吮。對於黃疸比較嚴重,實在母乳餵養困難的孩子,可以考慮暫時額外增加配方奶以改善孩子攝入不足。
透過充足的餵養,我們可以預防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的發生。但選擇純母乳餵養或者母乳餵養為主的家長,還會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會出現黃疸持續不退。這種黃疸出現時間較晚,通常發生在出生1周以後,多數持續4-6周,個別甚至長達2-3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母乳性黃疸。
吃母乳的孩子黃疸為什麼消退緩慢呢?我們發現母乳性黃疸的孩子暫時中斷母乳,改配方奶餵養後黃疸可明顯下降,再次母乳餵養,黃疸又上升。所以推測是因為母乳中的一些物質,現在一般認為是一種叫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質所致。
這種酶可水解孩子小腸內那些本應被排洩的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成未結合膽紅素,然後又被腸道重吸收回人體,從而引起黃疸持續不退。
對成人來說,黃疸意味著疾病,但對新生兒和小嬰兒,黃疸可以是一種生理狀態,並不一定意味著疾病。目前我們認為母乳性黃疸是生理性黃疸的延續,只要孩子的膽紅素沒有達到光療的標準,就不必干預。
能導致孩子黃疸不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母乳性黃疸,一些疾病比如感染、膽道梗阻、遺傳代謝病等同樣可導致這個問題,而我們目前又沒有辦法將母乳性黃疸檢測出來。
因為對導致黃疸不退的那些疾病性因素的擔心,以及我們計劃免疫部門拒絕給黃疸的孩子接種疫苗,讓家長倍感焦慮,導致很多母乳性黃疸的孩子被過度的檢查和治療。
那我們如何初步判斷一個孩子的黃疸是不是母乳性黃疸呢?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孩子的大便顏色,如果大便顏色是金黃色、黃綠色或者棕色,說明孩子沒有膽管梗阻的情況。因為膽道梗阻的孩子因為膽汁排不通暢,他們的大便顏色多很淺,早期淡綠色,後期呈現灰白色的陶土樣。膽道梗阻時間長會損傷肝臟,尤其是膽道閉鎖手術的時間窗比較短,一旦錯過,預後會很差,所以黃疸的孩子觀察大便的顏色非常重要。
對於一個看似健康而黃疸持續不退的孩子,就醫還是有必要,至少可以讓醫生初步排查一下溶血、感染、代謝等其他少見疾病。同時,我們可以透過生長曲線來監測孩子的體重增長,如果體重增幅良好,我們就不必過於擔心。
儘管母乳性黃疸對孩子幾乎沒什麼影響,但也有極少部分孩子會出現核黃疸,所以我們仍需加強管理,比如定期到醫生那裡隨訪、監測經皮膽紅素等,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孩子也是需要照光治療。
我們也要知道,絕大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孩子沒必要停止母乳餵養,即使孩子需要照光治療,仍可繼續母乳餵養。同時我們還要知道,不論什麼原因引起的黃疸,我們都沒有必要給孩子用益生菌以及茵梔黃之類的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