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季玄
-
2 # 紅雨說歷史
隋唐時期,李白詩仙,杜甫詩聖為兩大頂峰,不同的人喜好不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杜甫,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兩宋時期,蘇軾不僅詞寫的好,詩同樣一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楊萬里的詩句也為宋朝詩中一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陸游作為留下詩句最多的古代詩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個人最喜歡的是別具一格的楊萬里。
元時期是楊維禎,時號“鐵崖體”。
明清時期,個人認為是延續了公安三袁,性靈說的袁枚。明代初期高啟的詩也被人推崇。
總上來說,神來,氣來,筆來的唐朝是頂峰,李白,杜甫是頂峰的頂峰,個人喜歡杜甫多一點。
-
3 # 藝術閱
謝邀,李白,其次是杜甫,李白可以說是百詞之祖,詞這種文學體裁是從李白這裡發展起來的李白寫的詞有三百多首,可是傳到現在的很少,還不到二十首。唐書也記載李白是當世之奇才,文武雙全,唐明皇曾三次召李白進宮,杜甫就差遠了,更不用說以後的其他詩人了,總而言之就是李白。
-
4 # 劇中觀史
李白可謂才華橫溢,他的詩也才氣縱橫,只須一壺酒,佳句自來。杜甫則是經過生活的磨礪,相比之下個人更喜歡浪漫主義的李白。
-
5 # 國藝藏香傳統文化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這個問題提得有點那個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而且每個人的特點和風格不一樣,比如浪漫,雄渾豪放,婉約等等...
1. 浪漫風格來說,李白的最好!李白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2. 而杜甫的詩,在現實主義影響上,是最好的。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當然還有寫的好的詩人,但這裡問的是“最好的”,就不多說了,“最好的”當然首推“李杜”了。
-
6 # 御史而行
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一直伴隨著朝代的更跌,一首簡短的詩句,蘊藏著風華雪月,社會百態,戰爭和平,山水風景,人生悲嘆……也湧現出來非常多的詩人,但每個詩人作詩幾乎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或悲涼、或豪邁、或婉約、或清新……能流傳到今天的,幾乎都是經典,所以說寫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對比性,只能看個人的喜好而已,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個人特別喜歡王維的詩,王維,字摩詰,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並且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禪”的意境,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王維的詩情感細膩溫潤,“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的詩層次豐富,遠近相宜,“松含風裡聲,花對池中影”;王維的詩動靜相和,聲色俱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詩清淡靜謐,“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詩淡遠空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的詩禪意十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的詩孤寂雄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所以說,到底誰寫詩最好?這種對比沒什麼意義,每個詩人都有自己最閃光的一面,都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作品,我們好好去繼承發揚。
-
7 # 微酸玫瑰茄
我喜歡王國維的詩。
王國維是大師,史學哲學文學都頗有建樹,其文論《人間詞話》流傳甚廣,所發揮之“意境”一說近人多愛用之,而其詞話中論之所及,在他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亦多可實證。
他的作品非常講究情真意切與真實不隔,他認為詞作為抒發情感的工具應該直擊人的內心,所以特別推崇那些唐五代北宋的小詞,覺得不事雕琢,自然天成,而這樣的境界才是“不隔”的。
反觀之,南宋以後的詞講究思慮安排,曲曲折折但情感薄弱,用的腦力多於心力,技巧多於頓悟,所以格調境界都在下風,因此王國維自己的詞就是嚴格按照自己的評價標準寫成的。
他的作品多為小令中調,慢詞極少,用語講究自然穩妥,造境真實淳樸,向五代北宋詞靠攏。
他是個詞論家,所以腦子裡時時有個標準限制著他,因而比較那種真正詩成自然的作品,還是學者的理性安排的味道太重,他的境界是自己拔起來的,不是妙手偶得的。
他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常說自己比五代北宋的大詞人還差一點,差的就是這一點理性因素。
說到理性因素,就是第二個特點了,就是他把慢詞的思慮和安排嫁接到小令中調裡去了,所以他的短詞裡有很多都是技巧性非常強的,就是把慢詞寫法和令詞寫法糅合為一。
王國維所處那個時代,年輕時候的他想學西學救國,他受西方哲學影響,繼承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隨著後來清朝滅亡,他發現哲學到底不能救國,因為理想破滅,其哲學也變得更加悲觀孤寂超脫了,這些思想滲透到詞裡,他的不少詞都有很強的哲學性,帶著靈肉分離的冷靜的痛苦,貌似超脫實則孤寂地透視著整個人生,這形成了他詞作的獨特魅力。
王國維在對詞的意境和內容氣質的發展上是有貢獻的。在眾多名家中絕不遜色,他的作品很有藝術和思想價值。
回覆列表
先秦選手:
屈原:入選理由:祖述中國詩歌源流,往往詩騷並舉,或者叫風騷。詩、風,都是指《詩經》(或者詩經中的《國風》)。而騷就是指《離騷》,擴大到屈原的騷體詩,再擴大到整個秦漢楚文學。
但是《詩經》的創作,是商周以來數百年間,自貴族至平民的集體創作。而騷的主要成就,則凝結於屈原一人。
可見屈原這兒發源了中國詩的一半血脈。這已經不是詩歌好不好的問題,「好」是一個審美範疇。屈原對於詩的意義更加重大和基礎,已經超出了審美。
先唐選手:
曹植:才高八斗,不用說了吧。自從曹植以後兩千年,華人誇某人有才華,都拿曹植作比喻。五言詩的巔峰。
謝靈運:山水玄言詩的掌門。《滕王閣序》中比喻文采: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說的就是謝靈運。
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被嚴重低估的選手,《詩品》裡甚至只定為中品。但唐代開始一路走高。唐人喜歡陶淵明,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詩歌,另一方面還有他人格的原因,取他的隱逸形象來自喻。到了宋代,開始真正重視陶詩的藝術價值,歐陽修和蘇軾都是陶淵明的粉絲,特別是蘇軾,在貶官途中曾遍和陶淵明的詩,晚年又與弟弟蘇轍的信中說道「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又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其實直到今日,大眾對陶淵明的印象還只是一個東籬把酒的隱士臉譜。其實陶詩真正的可貴之處在於洞悉人生本質的真實與曠達。那種真實並非樸素,那種曠達也並非東坡式的自寬自慰。
真正寫詩到一定境界的人,會理解蘇軾對陶淵明的頂禮膜拜。何況陶並非像李杜一樣誕生於群星璀璨的唐代詩歌銀河之中。他是孤獨的一座高峰,前後茫茫數百年,甚至沒有可以供他俯視的山巒。
唐宋選手:
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
元明選手:
湯顯祖、關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