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一個多月前,我在萬維鋼老師的專欄《精英日課》裡面聽了一節課,是關於“資訊過載”這個話題的。很有意思。

    經常有人抱怨“資訊過載”,簡單說就是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海量資訊,擔心自己接收不完,所以覺得很焦慮。這似乎也是很多人不喜歡這個時代的原因。 那這是個問題嗎?我們通常的感覺,是。但是萬維鋼老師說,不是。資訊過載是一個偽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兩個旁證。

    第一,每次資訊科技進步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聲音。比如印刷術發明了,當時就有人喊資訊過載,那麼多書怎麼看得完?對啊,今天有人在批判網際網路資訊過載的時候,他們怎麼不想想:沒有網際網路的時候,書籍那麼多,他都看完了嗎?原來,你怎麼不覺得那麼多書,導致你資訊過載了呢?資訊從來是海量的。

    第二個旁證是去年美國發布的《皮尤報告》。它說,美國只有2成的人感覺資訊過載,這比10年前要少。而且,就這2成人,還主要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和老年人。大部分年輕人並不覺得這是個事兒。

    上面說的這兩條旁證說明了啥?說明資訊過載不是今天的事,而是一直以來都有,並且只對少部分人造成困擾,並且是那種只要適應了就能緩解的事。

    有意思的來了。你發現沒有,問題轉化了。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資訊過載怎麼辦?而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覺得資訊過載呢?

    萬維鋼老師的答案是:如果你面對資訊的豐富感到恐慌,那是因為你接受的資訊還不夠多,你對這個領域還不夠熟悉。

    這個答案有點意外吧?這就好像是在說:你之所以覺得撐得慌,是因為你吃的還不夠多一樣。 我們來看萬維鋼老師是怎麼分析的。

    對我們來說,真正有效的資訊是啥?就是你感到意外的那些東西啊。比如你進了自己熟悉不過的辦公室,這裡的一桌一椅對你來說,都不是資訊,因為見怪不怪了嘛,但是如果你的辦公桌上突然多出了一個新來的快遞,這是意外,這對你來說就是有效的資訊。

    這個道理好理解吧?好,那麼推論就來了,你對這個環境越熟悉,那些能讓你意外的東西就越少,對吧?反過來說,如果你覺得資訊太多,就是因為讓你意外的東西太多,那是因為你對環境的熟悉度太低。對吧?

    所以,你看,這不就推匯出萬維鋼老師前面那個結論了嗎?你覺得資訊過載,是因為你對這個領域的資訊不熟悉。

    這個結論,聽起來反常識,但只要我們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其實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

    中國一年生產電視劇一萬多集,你肯定看不過來,你覺得資訊過載了嗎?沒有啊,你翻來覆去都找不到幾個好看的。你說中國產電視劇質量不高,那好萊塢電影和美劇呢?其實真讓你覺得非看不可的,也沒那麼多部啊。你會為覺得看不完而焦慮嗎?你在音樂網站上辦了會員卡,你會因為聽不完而焦慮嗎啊?

    你可能會說,這不是娛樂內容嗎?如果是正經內容呢?比如說一個學者,難道不會因為看不完那麼多書,那麼多論文而焦慮嗎?

    還真就不會。我們使用者有很多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其實他們都知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面,真的讓人眼睛一亮的資訊,好書、好論文,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比如我,天天等著看一些人寫的書和文章,覺得他們的產量太少了,不夠看啊。再比如說萬維鋼老師,他的專欄《精英日課》,就是要向得到App的使用者介紹英文世界的新思想。他每天要瀏覽大量的網站、雜誌、書籍尋找新思想,他的感覺也不是資訊過載,而是好東西很不好找。

    那什麼時候我們會覺得資訊過載呢?有啊,就是第一次進入陌生領域看見不熟悉事物的時候。我自己就多次有這樣的人生經驗。

    比如我人生中第一次進超市的時候,那是幾十年前了,覺得東西好多啊,眼睛都看不過來。超市去多了,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再比如我第一次到美國奧特萊斯折扣店買東西的時候,覺得那麼多名牌東西都那麼便宜,得拼命搶購啊。可是最近一次我去奧特萊斯,一件東西也沒買,覺得沒什麼可買的。我們平時去陌生的地方,去的時候覺得路遠,回來的時候覺得路近,也是這個道理。

    你看,回到萬維鋼老師的那個結論了吧?你覺得資訊過載,引發焦慮,原因不是資訊多了,而是因為你對這個領域不熟悉。

    聽完了這節課,我自己還有一點引申。萬維鋼老師說的這個理論,其實揭示了商業競爭的一個新維度。

    你想,為什麼資訊越來越多,但是真正熟悉的人不會覺得焦慮?不是他們都吃透了這些資訊,而是他們還是在所有資訊中選擇那些體驗最好的資訊。一個人接受資訊的能力、時間、頻寬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他對體驗的要求是水漲船高的。資訊越來越多,但是真正有效的資訊還是那麼多。這意味著人對資訊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比如說,今天的電影水平比幾十年前進步多了,隨便拿一部中等水平的,放到20年前肯定都是大作,那些特效啊,技巧啊,當年的人沒見過嘛。但是,放到今天,他就是一部中等水平的電影。這背後變化的是啥?是使用者對體驗的要求提高了。

    過去我們講商業競爭,通常都是指的是自己產品和服務水準的提高。但其實還有一個著眼點,就是努力提高使用者的體驗。體驗這個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一旦提高上去,就不會退轉了。使用者見過好的,就不能再容忍比較差的。

    比如說有一個餐飲集團的老闆就跟我說,他們對後廚的乾淨程度要求極高,高到地面上不能有一滴水。你說,這有啥用,後廚搞那麼幹淨,吃飯的人也看不見,食品乾淨就行了唄?為啥要管地面?

    那位老闆說,這是為了那些大廚的體驗。把後廚衛生搞得那麼幹淨,就是為了別的餐館沒法挖他的大廚。就是用高薪挖走了,這些大廚也會因為受不了他們的髒亂差,還會回來。你看,體驗不能退轉。

    我們在做內容的時候也是這樣。不敢說內容盡善盡美,但是我們確實在嚴格把握一條金線,就是每一個提供給使用者的內容,都必須有足夠的資訊濃度,說白了就是乾貨要多。這就是在管理使用者的體驗。客觀上的結果是,使用者就不再能夠忍受那些資訊濃度低的內容了。

    小結一下今天說的話題:第一,無論資訊多豐富,對於熟悉和習慣的人來說,都沒有資訊過載的問題。好的、新鮮的資訊永遠都是稀缺的。第二,資訊越豐富,使用者的體驗就在水漲船高,這是一個不可退轉的趨勢。

    你看,競爭有三個維度——盯住對手,這是最糟糕的境界;提高自己,這是本份中就應該做的;更高的境界是,透過提高使用者的體驗能力,讓使用者主動把自己篩選出來。這是一個更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個更加良性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道”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