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四爺

    水稻紋枯病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症狀 又稱雲紋病。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葉鞘染病 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後漸擴大呈橢圓形或雲紋形,中部呈灰綠或灰褐色,溼度低時中部呈淡黃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呈半透明狀,邊緣暗褐。

    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雲紋斑,常致葉片發黃枯死。葉片染病 病斑也呈雲紋狀,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汙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 症狀似葉片,後期呈黃褐色,易折。穗頸部受害 初為汙綠色,後變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穀較多,千粒重下降。

    溼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後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高溫條件下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粉黴層即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病原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態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致病的主要菌絲融合群是AG-1佔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雙核線核菌)。從菌絲生長速度和菌核開始產生扎需時間來看,R。

    solani AG-1和AG-4較快,而雙核絲核菌AG-Bb較慢。在PDA上23℃條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時3天。菌核深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較緊密。菌落色澤淺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淺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規則形,較扁平,疏鬆,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大小較一致,一般生於氣生菌絲叢中。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在田間雜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時菌核飄浮於水面與其它雜物混在一起,插秧後菌核粘附於稻株近水面的葉鞘上,條件適宜生出菌絲侵入葉鞘組織為害,氣生菌絲又侵染鄰近植株。

    水稻拔節期病情開始激增,病害向橫向、縱向擴充套件,抽穗前以葉鞘為害為主,抽穗後向葉片、穗頸部擴充套件。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發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紋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數量是引起發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萬粒以上菌核,遇適宜條件就可引發紋枯病流行。

    高溫高溼是發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氣溫18-34℃都可發生,以22-28℃最適。發病相對溼度70%-96%,90%以上最適。菌絲生長溫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8-32℃。相對溼度95%以上時,菌核就可萌發形成菌絲。

    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絲生長促進菌核的形成。水稻紋枯病適宜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發生和流行。生長前期雨日多、溼度大、氣溫偏低,病情擴充套件緩慢,中後期溼度大、氣溫高,病情迅速擴充套件,後期高溫乾燥抑制了病情。氣溫20℃以讓,相對溼度大於90%,紋枯病開始發生,氣溫在28-32℃,遇連續降雨,病害發展迅速。

    氣溫降至20℃以下,田間相對溼度小於85%,發病遲緩或停止發病。長期深灌,偏施、遲施氮肥,水稻鬱閉,徒長促進紋枯病發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水稻對紋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的結果,水稻植株具蠟質層、矽化細胞是抵抗和延緩病原菌侵入的一種機械障礙,是衡量品種抗病性指標,也是鑑別品種抗病性的一種快速手段。

    水稻對紋枯病抗性高的資源較少,目前生產上早稻耐病品種有博優湛19號、中優早81號。中熟品種有豫粳6號、輻龍香糯。晚稻耐病品種有冀粳14號、花粳45號、遼粳244號、沈農43號等。(2)打澇菌核,減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積打澇並帶出田外深埋。(3)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後期不貪青。

    灌水做到分櫱淺水、夠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溼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淺、中曬、後溼潤”的原則。(4)藥劑防治。抓住防治適期,分櫱後期病穴率達15%即施藥防治。首選保苗水劑1000-1500倍液。用山東旭日化工生產的30%(苯醚甲環唑 丙環唑)水劑每畝用30-40ML噴霧,可治紋枯、稻瘟、稻曲病,另可用清稻病52。

    5%(惡唑菌酮 氟醚菌酯 噻醯菌胺)。此外,提倡施用含有多種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增效追肥王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滋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讓你離開現在的生活和工作,你還可以做什麼讓自己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