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婚姻,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但也與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風俗和文化密不可分。女性的解放,使得古代以男子為中心的家庭關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女性在家庭的地位也變得與男人平等,這本是一個進步,可喜可賀。但在追求家庭地位的同時,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婆媳關係的處理。
婆婆固然與媳婦沒有一點血緣關係,更談不上養育之恩,以現在某些女性的觀點來說,她們根本沒有贍養丈夫父母的義務,至於尊重,那也得看心情。在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驅使下,媳婦會認為婆婆永遠是外人,孰不知自己私底下卻想著讓老公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觀念,早已超出了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平衡關係,而是將女權思想上升到霸權主義的邪惡高度。
中國自古的傳統,結婚,就是娶媳婦,就是這個“娶”,不知害了多少個家庭。就因為這個“娶”字,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彩禮,而且數額慢慢越來越大,除此之外,買房等等之類,已經成為男人結婚前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在這裡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男方給女方,而不是女方給男方?難道就因為一個“娶”字嗎?由此看來,在婚姻的第一關裡,男女雙方的平等關係已經發生了改變。再來說說婚後,女方認為女婿應視自己的家人為親人,而自己呢,卻常常把男方的家人當親戚,“親戚”和“親人”,雖只差一字,但卻是本質的區別。中國有句古話:一個女婿半個兒。女婿對於媳婦的婆家,應該是半個兒子的角色。而媳婦呢?且不說“嫁雞隨雞”,因為這也不完全正確,但起碼有沒有在婚後至少也把自己定義為“半個女兒”呢?恐怕為者甚少。
我們身邊也存在著一些被稱為“蠻不講理”的婆婆,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或對媳婦的生活方式以及觀念不認同而發生分歧,有時也會令媳婦很難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婆婆的本意絕對不是故意給媳婦挑毛病,這點勿庸置疑,除非從一開始婆婆就不同意你和丈夫的婚姻。
婆媳的關係,最重要的還是相互的理解,相互尊重。其中,媳婦對婆婆的理解和尊重應該多一些。“愛屋及烏”,如果愛自己的丈夫,那就請試著愛自己的婆婆。你如果做了,你的丈夫是會記在心裡的。做為婆婆,也應理解媳婦融入自己的新家後的一系列不適應,也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媳婦一點磨合的時間。
做為婚姻關係中的另一半,男人也應對妻子的父母加以尊重,這是起碼的做人之道,也是保持平等婚姻關係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做為妻子,應該多理解丈夫站在自己和婆婆之間的艱難處境。有人說,丈夫應該做妻子和婆婆之間的“雙面膠”,客觀一點,丈夫來緩和婆媳之間的矛盾無疑是最佳人選,但這不是萬能的。且長此以往,反會助長婆媳矛盾的激化。慢慢地,做為婆媳矛盾的當事人雙方,就會產生麻痺心理,因為出現矛盾時,總會有人出來緩和。個人認為,丈夫在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時,不能一味的沒有態度的去緩和,做“和事姥”,而應冷靜的、客觀的加以評判,孰是孰非,應該區分清楚,然後有策略地對雙方曉之以理。
當然,這裡討論的,只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並不能一概而論。我們的生活中,婆媳和諧相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我們身邊的“好婆婆”、“好媳婦”,也數不勝數。中國式的婚姻關係,並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而更多的,是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兩個人之間的婚姻,需要兩個家庭共同維繫。
不經歷的事情,自己永遠也不能體會。婆媳關係亦是如此。婆婆是從媳婦過來的,而媳婦也有成為婆婆的那一天。將心比心,才是婆媳關係和諧相處之道。
中國式的婚姻,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但也與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風俗和文化密不可分。女性的解放,使得古代以男子為中心的家庭關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女性在家庭的地位也變得與男人平等,這本是一個進步,可喜可賀。但在追求家庭地位的同時,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婆媳關係的處理。
婆婆固然與媳婦沒有一點血緣關係,更談不上養育之恩,以現在某些女性的觀點來說,她們根本沒有贍養丈夫父母的義務,至於尊重,那也得看心情。在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驅使下,媳婦會認為婆婆永遠是外人,孰不知自己私底下卻想著讓老公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觀念,早已超出了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平衡關係,而是將女權思想上升到霸權主義的邪惡高度。
中國自古的傳統,結婚,就是娶媳婦,就是這個“娶”,不知害了多少個家庭。就因為這個“娶”字,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彩禮,而且數額慢慢越來越大,除此之外,買房等等之類,已經成為男人結婚前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在這裡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男方給女方,而不是女方給男方?難道就因為一個“娶”字嗎?由此看來,在婚姻的第一關裡,男女雙方的平等關係已經發生了改變。再來說說婚後,女方認為女婿應視自己的家人為親人,而自己呢,卻常常把男方的家人當親戚,“親戚”和“親人”,雖只差一字,但卻是本質的區別。中國有句古話:一個女婿半個兒。女婿對於媳婦的婆家,應該是半個兒子的角色。而媳婦呢?且不說“嫁雞隨雞”,因為這也不完全正確,但起碼有沒有在婚後至少也把自己定義為“半個女兒”呢?恐怕為者甚少。
我們身邊也存在著一些被稱為“蠻不講理”的婆婆,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或對媳婦的生活方式以及觀念不認同而發生分歧,有時也會令媳婦很難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婆婆的本意絕對不是故意給媳婦挑毛病,這點勿庸置疑,除非從一開始婆婆就不同意你和丈夫的婚姻。
婆媳的關係,最重要的還是相互的理解,相互尊重。其中,媳婦對婆婆的理解和尊重應該多一些。“愛屋及烏”,如果愛自己的丈夫,那就請試著愛自己的婆婆。你如果做了,你的丈夫是會記在心裡的。做為婆婆,也應理解媳婦融入自己的新家後的一系列不適應,也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媳婦一點磨合的時間。
做為婚姻關係中的另一半,男人也應對妻子的父母加以尊重,這是起碼的做人之道,也是保持平等婚姻關係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做為妻子,應該多理解丈夫站在自己和婆婆之間的艱難處境。有人說,丈夫應該做妻子和婆婆之間的“雙面膠”,客觀一點,丈夫來緩和婆媳之間的矛盾無疑是最佳人選,但這不是萬能的。且長此以往,反會助長婆媳矛盾的激化。慢慢地,做為婆媳矛盾的當事人雙方,就會產生麻痺心理,因為出現矛盾時,總會有人出來緩和。個人認為,丈夫在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時,不能一味的沒有態度的去緩和,做“和事姥”,而應冷靜的、客觀的加以評判,孰是孰非,應該區分清楚,然後有策略地對雙方曉之以理。
當然,這裡討論的,只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並不能一概而論。我們的生活中,婆媳和諧相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我們身邊的“好婆婆”、“好媳婦”,也數不勝數。中國式的婚姻關係,並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而更多的,是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兩個人之間的婚姻,需要兩個家庭共同維繫。
不經歷的事情,自己永遠也不能體會。婆媳關係亦是如此。婆婆是從媳婦過來的,而媳婦也有成為婆婆的那一天。將心比心,才是婆媳關係和諧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