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帝王世紀》記載,少典娶有蟜(jiǎo)氏女登為妃,遊華陽,因神龍現首,女登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少典就是有熊氏部落首領,古籍記載今河南新鄭有有熊之墟,為古有熊國故地。那麼華陽在哪?通常意義上的“華陽”指華山之陽。《尚書·禹貢》中有“華陽黑水惟梁州”的記載,所指範圍較大。而這裡所說的女登遊華陽之“華陽”一般指新鄭以北的郭店鎮,春秋戰國時以華陽為地名,今有華陽故城,有華陽亭,也叫華陽砦(zhài),《晉書》記載嵇康暮宿此地而得《廣陵散》。
西周時,這裡曾有個華國,華陽為都城,與東虢、鄶國毗鄰。華國是個不起眼的小邦,夾在虢鄶等一眾子爵或男爵小國之間。據《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鄭桓公見周室將敗,向太史伯支招鄭國東遷後的落腳地。太史伯說:“濟水、洛水、河水、潁水之間為最好,那一帶以虢、鄶為最大,只要克服了此二邑,那麼鄢、蔽、補、丹、依、茅、歷、華都是您的土地了。”華國雖然微不足道,在此十邑中甚至可能不被人記住,但是後面太史伯特別強調了一句:“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是可以少固。”意思是鄭國若在此定國,那麼前有華邑,後有黃河,右有洛水,左有濟水,國家可以得到穩固了。此在說明華邑地理位置的險要,因為華國靠近“恃險”的鄶國(新密市一帶),具有同等戰略地位,它與黃河天險為前後屏障,成為穩定鄭國江山的重要因素。
“華”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幅“火樹銀花”的畫面,《說文解字》說:“華,榮也。”樹木開花,“花”即為“華”,引申到華麗、精華、精英、風采等高大上的詞義。華族的來歷可能跟傳說中的“華胥氏”有關,《列子·黃帝》記載黃帝大白天做了個夢,來到世外桃源的華胥國,這裡沒有戰爭、掠奪,沒有是非、恩怨,華胥氏族人與世無爭,生活富足,一片詳和寧靜。夢醒後黃帝照華胥國的標準去治理國家,天下得以大治。傳說華胥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女首領,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她機智勇敢,帶領部族克服種種自然災害頑強生存。她帶頭創造農耕、漁獵等先進文化,使得華胥氏部族不斷髮展壯大。顧實《華夏考源》認為“華胥”即為“華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當然,關於“中華”、“華夏”之“華”的由來尚有爭議,這裡不作探討。上古社會也不可能只有“華胥氏”一個部落民族,但在眾多的部落民族中,“華胥氏”能脫穎而出,成為後世華夏族人的獨家代言,說明華胥部族確實與眾不同,他們或是當時社會的高智商者,或是有什麼創造力影響了整個社會程序,甚至改變了一個時代,因此這個部落被後世神話,而“華”字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個字。
華的甲骨文
鄭桓公所滅虢鄶等洛、濟一帶十國基本有兩種來歷,一為姬姓之國,比如文王之弟的東虢;二為先聖後裔之國,比如出自陸終之後的鄶國。武王克商後,為了政治需要,以追念先聖功德的名義大封諸侯,積極追封先聖遺脈,建國續祀,安撫天下。華族出自華胥氏,西周華國極有可能也是武王在這樣的背景下追封的。因為國力太弱,華國在整個西周無甚可值得記述的歷史,直到西周末年,它出現在鄭桓公的東圖謀略中,才有幸被史家記了一筆。華國亡於東西周交替之際,一如它在西周默默無聞的存在,它的消失也顯得消無聲息。
戰國初期,鄭國被又一個新興的國家——南韓吞併,華國故地成了華陽邑,為南韓北部軍事重鎮。華陽在戰國時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頻頻亮相史書。由於戰略位置的重要,華陽常常作為主戰場狼煙不斷。《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公元前273年,趙魏聯軍一起攻打南韓,一直打到華陽,韓向秦國求救,秦將白起率軍與趙、魏聯軍在此激戰,史稱“華陽之戰”。華國之後有華姓,是現在華姓的一支。
據《帝王世紀》記載,少典娶有蟜(jiǎo)氏女登為妃,遊華陽,因神龍現首,女登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少典就是有熊氏部落首領,古籍記載今河南新鄭有有熊之墟,為古有熊國故地。那麼華陽在哪?通常意義上的“華陽”指華山之陽。《尚書·禹貢》中有“華陽黑水惟梁州”的記載,所指範圍較大。而這裡所說的女登遊華陽之“華陽”一般指新鄭以北的郭店鎮,春秋戰國時以華陽為地名,今有華陽故城,有華陽亭,也叫華陽砦(zhài),《晉書》記載嵇康暮宿此地而得《廣陵散》。
西周時,這裡曾有個華國,華陽為都城,與東虢、鄶國毗鄰。華國是個不起眼的小邦,夾在虢鄶等一眾子爵或男爵小國之間。據《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鄭桓公見周室將敗,向太史伯支招鄭國東遷後的落腳地。太史伯說:“濟水、洛水、河水、潁水之間為最好,那一帶以虢、鄶為最大,只要克服了此二邑,那麼鄢、蔽、補、丹、依、茅、歷、華都是您的土地了。”華國雖然微不足道,在此十邑中甚至可能不被人記住,但是後面太史伯特別強調了一句:“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是可以少固。”意思是鄭國若在此定國,那麼前有華邑,後有黃河,右有洛水,左有濟水,國家可以得到穩固了。此在說明華邑地理位置的險要,因為華國靠近“恃險”的鄶國(新密市一帶),具有同等戰略地位,它與黃河天險為前後屏障,成為穩定鄭國江山的重要因素。
“華”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幅“火樹銀花”的畫面,《說文解字》說:“華,榮也。”樹木開花,“花”即為“華”,引申到華麗、精華、精英、風采等高大上的詞義。華族的來歷可能跟傳說中的“華胥氏”有關,《列子·黃帝》記載黃帝大白天做了個夢,來到世外桃源的華胥國,這裡沒有戰爭、掠奪,沒有是非、恩怨,華胥氏族人與世無爭,生活富足,一片詳和寧靜。夢醒後黃帝照華胥國的標準去治理國家,天下得以大治。傳說華胥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女首領,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她機智勇敢,帶領部族克服種種自然災害頑強生存。她帶頭創造農耕、漁獵等先進文化,使得華胥氏部族不斷髮展壯大。顧實《華夏考源》認為“華胥”即為“華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當然,關於“中華”、“華夏”之“華”的由來尚有爭議,這裡不作探討。上古社會也不可能只有“華胥氏”一個部落民族,但在眾多的部落民族中,“華胥氏”能脫穎而出,成為後世華夏族人的獨家代言,說明華胥部族確實與眾不同,他們或是當時社會的高智商者,或是有什麼創造力影響了整個社會程序,甚至改變了一個時代,因此這個部落被後世神話,而“華”字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個字。
華的甲骨文
鄭桓公所滅虢鄶等洛、濟一帶十國基本有兩種來歷,一為姬姓之國,比如文王之弟的東虢;二為先聖後裔之國,比如出自陸終之後的鄶國。武王克商後,為了政治需要,以追念先聖功德的名義大封諸侯,積極追封先聖遺脈,建國續祀,安撫天下。華族出自華胥氏,西周華國極有可能也是武王在這樣的背景下追封的。因為國力太弱,華國在整個西周無甚可值得記述的歷史,直到西周末年,它出現在鄭桓公的東圖謀略中,才有幸被史家記了一筆。華國亡於東西周交替之際,一如它在西周默默無聞的存在,它的消失也顯得消無聲息。
戰國初期,鄭國被又一個新興的國家——南韓吞併,華國故地成了華陽邑,為南韓北部軍事重鎮。華陽在戰國時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頻頻亮相史書。由於戰略位置的重要,華陽常常作為主戰場狼煙不斷。《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公元前273年,趙魏聯軍一起攻打南韓,一直打到華陽,韓向秦國求救,秦將白起率軍與趙、魏聯軍在此激戰,史稱“華陽之戰”。華國之後有華姓,是現在華姓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