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32049861960

    武夷山中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註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譯文  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我獨立青峰之上面對著野水無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經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

    賞析  謝枋得為文推尊歐、蘇,認為"歐蘇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發為詞華,經天緯地,天下學士皆知所宗"。他對宋末文風頗表不滿,指出"七十年來,文體卑陋極矣"(《與楊石溪書》),於是以振興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調高奇,很有氣勢。《上丞相劉忠齋書》寫得慷慨憤激,義正詞嚴;《送史縣尹朝京序》。則有見解有感情,於唐宋贈序文中,頗具特色。還有《宋辛稼軒先生墓記》記辛棄疾垂歿之語,以為其"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嶽武穆下",高度評價辛棄疾的愛國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節操。   謝枋得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有時也饒有韻致。如《武夷山中》寫道:"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轉徙山中的十年歲月,頗含隱痛。《初到建寧賦詩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訣別詩,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風亮節,視死如歸,亦感人至深。   所著《疊山集》16卷,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

  • 2 # 使用者7141197769170

    【作品賞析】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除撫州司戶參軍,即棄去。吳潛宣撫江東、西,闢差幹辦公事。景定末,以忤賈似道,追兩官,謫居興國軍。鹹淳三年(1267),赦歸。德祐元年(1275),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明年,元兵東下,信州不守,變姓名入建寧唐石山,日日麻衣躡屨,東向而哭。宋亡,居閩中,屢薦不起。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參政魏天佑強之而北,至大都,不食而死,年六十四。門人私諡文節,世稱疊山先生。有《疊山集》十六卷。《宋史》有傳。詞見《疊山集》卷三。

    謝枋得的這首詩寫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時,信洲失守,抗元失敗後他已在武夷山中轉徙十年,文天祥已經就義兩年。蒙古的鐵蹄從北向南踐踏而來,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妻子和兩個兒子被擄,許多南宋舊臣紛紛投靠新主,孤忠的謝枋得面對國破家亡是怎樣的心情?

    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指抗元兵敗的十年間從未還家。這裡不說“未還家”,卻說“無夢得還家”,簡直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可見其決絕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遺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總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權。他的“無夢得還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節隱居。這一句領起下文。決絕到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棲息山間也就怡然自得了。

    “獨立青峰野水涯”,“獨立”使詩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於天地之間,是詩人直衝雲霄的氣節,是詩人不可一世的風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絕妙的水墨畫,但這又不是純寫武夷奇觀,當年宋朝的河山,空曠,寂靜,沒有著落;獨立於此,詩人的心情,有些悲愴孤獨,有些若有所失。沒有人煙,腳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繚亂逐春生”;不見漁舟,眼前只是煙波浩淼的野水,中間傾注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巍然挺立的青峰,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寫照。

    第三句一轉,“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瀝瀝的春雨在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麼時候停住了,田野清曠,凍雲黯淡,有青草的氣息,有天地的空曠,有黃昏的寂寞。簡直辨不清是真在寫沉寂的山中氣象,還是在嘆息人間的萬馬齊喑。

    末句“幾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來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質,如王安石寫寒士的《梅》:“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寫高士的梅:“零落成塵碾做泥,只有香如故”;還有蘇軾寫的梅:“不知風雨卷春歸,收拾餘香還畀昊”……梅花在數九隆冬這樣最寒冷的日子裡開放,百花之中,一枝獨秀。到次年春來草長,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無語,卓爾不群。人要幾生幾世才能修得到梅花這樣的境界啊!詩人忽然提到獨立世外,傲霜吐豔的山中梅花,並深致仰慕之情,無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作者自置於青峰野水之間,以梅花品格相期許。詩風自然樸素不加雕飾,清曠之中已帶著幾分蒼涼沉鬱,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深遠綿長,發人深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生是一本書,你覺得這本書書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