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天使FB

    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最大的區別就是纏絲勁的應用。楊式太極拳以舒展大方,拳架構建以整體圓潤,上肢肢體動作以抱球的圓,讓上肢三個關節腕,肘,肩都以抱圓球為核心的運動方式,充分展示楊式太極拳無處不圓的拳架構建。這也是楊式太極拳的最大特點。楊式太極拳上肢肢體動作多於下肢的邁步動作,所以在拳架整體演練中有一種無式不圓 的特點,楊式太極拳給人整體上的感受就是一種劃圓圈的拳術運動。抱球圓是楊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上的核心展現。

    陳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纏絲勁貫穿在整套拳架的演練中。以腕,肘,肩上肢肢體上的三個關節為軸心,充分利用纏絲勁的順逆,上下,左右,整纏,半纏....,各種纏絲勁與 拳架緊湊的配合融入陳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上的演練中,陳式太極拳在整套拳架的演練中,給人一種無式不纏的靈巧纏絲勁的演練展示。纏絲勁在陳式太極拳中的正確得法應用,可以展現陳式太極拳的強大技擊技巧能力,這就是陳式太極拳文修可以強身健體,武練可以抗擊打能力,利用纏絲勁的技擊技巧,可以一招制敵。

    太極拳運動是中華傳統武術的精華,各門派太極拳都有各自的精彩精華,差異化的門派不同,鍛練方法上的大同小異。都以全身放鬆,自然呼吸鍛練為主。講究以意練形,立身中正,松而不懈,充分利用太極拳獨特的沉肩墜肘,含肩拔背,邁步與貓行,一鬆十緊....,太極拳鍛練大法的靈活應用,才能把太極拳練到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以健身為目的鍛練太極拳,主要在松,靈,輕,緩上下功夫,這樣就可以達到健身的目的,獲得強身健體的效果。練的是太極拳的精氣神,韻的是中華傳統武術,中華養身文化的味。這就是我對楊式太極拳沒有纏絲勁的記載的回答,歡迎點評。

  • 2 # 手機使用者62364108981

    其實人們現在練的太極拳只是為練習太極拳的拳架,而不是太極拳的主體,什麼掤捋擠按的不著主體的邊的。真正的太極拳主體,是以氣傷人的,有纏絲勁用得上嗎?兩對手之間是要有距離的。少說也得三、五米,再近了就屬於找死的距離。我現在屬於初練類似於張三丰大佛的太極拳的一種功法,用劍指傷人十米、八米遠的距離屬於小萊一碟,不帶一點狂妄。發氣也有應用螺旋氣,是為了避開對方的氣和加強穿透力。不知道列位聽明白了沒有。又張三丰大佛的太極十三式,根本就不能隨便傳給一般的人,需德行好的,又有適合練習太極拳的體質、座根的人,才有機緣學習修練。塵世中連真正的太極拳都沒有,又何來纏絲勁螺旋勁。可笑可悲的。

  • 3 # 滄海一粟83202625

    個人認為,這纏絲勁是“殘廢”的 ,楊氏太極拳都是“太極”纏,不是圓,就是“魚”,遠比什麼纏絲勁要豐富的多。

  • 4 # 太極仁拳

    所謂的“纏絲勁”來源於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陳家溝一脈認為太極拳就是纏絲勁,太極拳技擊時處處都是纏絲動作。楊式太極拳著作中幾乎看不到纏絲二字。這說明了什麼呢?顯然,自楊露禪起楊式太極拳一脈是不認同陳式太極拳一脈的觀點的。也證明了楊式太極拳並非由陳式太極拳傳承而來。楊式太極拳認為太極拳的始祖是張三丰。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於張三丰,而不是陳鑫。吳式太極拳由楊式太極拳傳承演變而來,同樣認為張三丰是太極拳始祖,太極拳理論來自張三丰。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跟陳式太極拳的區別在於楊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注重柔化的作用,而陳式太極拳則注重纏絲勁力的作用。柔化是以柔克敵,而纏絲勁是以剛克敵。王宗嶽《太極拳論》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這就是說太極拳是順勢而為以柔克敵的拳術,而不是纏絲運動。纏絲運動未必順勢而為。順勢而為可含纏絲運動。太極拳就是內家拳,是與外家拳理念以及特徵完全相反的以柔克敵的拳術。陳鑫把太極拳定義為纏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的本質含義的,是不正確的。陳家溝一脈拳法至今依然認為太極拳是以剛克敵和以柔克敵剛柔並濟的拳法,因而不是純正的太極拳法。

  • 5 # 何生158939285

    楊氏太極拳是拉絲勁,陳式太極拳才是纏絲勁,不過,本人感覺楊氏太極拳也有纏絲勁,但是體現在公轉上,應該是大纏絲勁

  • 6 # 手機使用者11304033574

    我所見的學陳式太極的,尤其是學濟南洪傳拳的,都低著頭在"bα水"腰像脫節,大外八步一手插腰一手在擰,練纏絲。可見功夫了得!

  • 7 # 風麟遇

    主要原因是楊家對拳很保密,楊家教拳的內容分人,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種架子,大架是傳給外人的養生架,其實其小架才是技擊架,而且還有快打架,這些楊家只傳家人或者僅有的幾個入室弟子。其中小架就儲存有陳氏的纏絲勁和動作,大家可以搜尋一下田兆麟傳小架,網路上有影片,百聞不如一見。其他的說法都不準確。

    其實動一下腦袋都知道,只要是拳是不可能沒有纏絲勁的,因為肯定都有旋轉,有旋轉肯定就有纏絲勁,不可能哪個拳都是直來直去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拳裡面名字不同而已。比如形意拳和八卦掌裡面說的擰裹就類似纏絲勁。拳擊裡面也有擰轉的說法。所以說,那些很玄乎的說法都是不靠譜的。

  • 8 # 雅得自在

    上海就有一位隱藏在民間八十多歲的鬱老先生,他楊氏太極拳就是師出於田兆麟一脈,我有他一套完整的影片!徐州練楊氏太極拳的老師傅都應該知道我說的此人是誰!姓名暫不便透露!

  • 9 # 咕咚940

    陳式太極拳是外家拳向內家拳的過渡,只能以外部能看到的所謂纏絲勁來表現。而楊氏太極拳已經脫胎換骨了,以練氣為主,低階的纏絲勁就是垃圾雞肋了。

  • 10 # NGM12345678

    我讀此文後,感覺作者是個半吊子,從練拳角度看為什麼需從大架一路演練到小架都是有根據的,作者本人根本沒有理解大架的作用,以及要達到的目的,下面淺談關於大架作用、目的:作用就是伸筋,拔長各關節的㓞帶。

    目的是當對方碰到你的關節時保持有一定的彈簧勁即掤勁才不會碰到來勁時就讓對方覺得是頂勁。總結:大多數人練太極拳因為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沒有正確的練習目標,導致練成真正太極拳的人少之又少,又加上社會上太極理論之多 ,又互相予盾,使人難辯真假,並讓人產生懷疑、使之淪為太極舞、太極操等等,真是叫人可嘆、可悲!

  • 11 # 中國太極拳明師

    因為太極拳本身就沒有纏絲勁這個說法,最早是從陳式太極拳圖說裡面傳出來的,而這本書是一本偽書,所引用的六十四卦純屬牽強附會,太極拳之理完全狗屁不通。所以除了陳式,沒有一派太極拳講纏絲勁。

  • 12 # 太極修真

    楊家傳統太極拳裡都有纏絲勁,只是和陳式太極拳裡的纏絲勁練法不一樣,陳式的纏絲勁是表面的看的見,自學也會,楊式的纏絲勁是在內裡的表面看不見,沒有會的老師教你是學不到的,所以要看的出楊家纏絲勁沒點本事還真看不出來。

  • 13 # 天邊雲山

    那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只不過有人叫個貓,有人叫個咪,土豆不是有多種叫法,不還是個土豆,練太極拳不論學那家,它們的核心都是太極,公轉為圓圈,自傳不就是纏絲嗎,有時間打嘴仗,不如多下功夫去悟,太極拳就是個矛盾,先練外,後練內,再內外交和,如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等都是如此,沒有纏絲勁,哪來最後的化勁。

  • 14 # 永昌305

    所有的回答,沒有一個人懂到最後,任何拳術,功夫到了最深層必須有纏絲勁,肌肉圍著脊柱轉。其實,早期大師,因為沒有解割學,不知身體內裡的真正結構,不敢下結論。而後人,如楊澄甫等年代,又不敢超越前人,心中是知道的。什麼叫3D三維空間,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從這裡想就解決問題了。

  • 15 # 淺學太極拳

    不請自來

    為什麼楊式太極拳對纏絲勁沒有半點記載幾乎隻字未提?

    估計提出問題的人沒有練過楊式太極拳。其實,楊式太極拳不講纏絲勁不等於沒有內勁。楊式太極拳叫做抽絲勁,不叫纏絲勁,是叫法不同而已。

    不論叫什麼勁,習練太極拳,如果只注重外形(外三合)而對內力(內三合)沒有體會,則對於纏絲勁、抽絲勁都不會有感受的。

    如果練太極拳而對中醫理論、經絡學說持懷疑態度,是感受不到的“內勁”的存在的。

    楊式太極拳不講“纏絲勁”,可能還一個原因是它的任何一個動作架勢、力度和方向都可以隨意變化,而不像陳氏太極拳做了掩手弘拳準備,就只能做衝拳了。

  • 16 # 明月松間照妖精無處逃

    纏絲勁屬於力或者明勁層次。也可以說是摔跤的跤勁。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屬於太極的勁法,不合太極拳之理。

    太極拳叫陰陽轉換。你可以細看楊式拳架,都是軸在轉,兩手到肘到肩到脊柱呈扇形而轉,以身帶手繞著中心軸左右轉,當上下轉時必撤步,因此身體沒有扭轉,周身一體。當只轉軸芯時,是以內帶外,打人靠角速度而非直線速度。楊拳真正練到了軸芯轉,丹田成一個點在轉,因此練成者少。看似好練實際難練成。練成後,陰陽轉換化打合一,打化合一,手不用力,才能借對方力打對方。真正太極拳,練成(進門)為暗勁之後才能稱真正得道。

    當然,如上學一樣,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都是學生。大學畢業才能進入研究生。我這裡講的真正進入太極拳之門,指大學畢業。你發人時對方感受不到你的力,不痛,你用的陰陽轉換功夫,你就是進太極大殿之門了。你兩臂用力摔人,兩臂同時用力,是雙陽勁,就沒真正進入太極拳的殿門。

    因此,不在拳而在練拳之人。不在名詞而在拳理。不在真假而是層次。不講門派只論道理。

  • 17 # 漪思飄緒

    “楊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不是同一個體系。

    楊露禪學自陳長興,陳長興學自蔣發。

    陳鑫聽拳自陳仲甡,對“纏”字印象深。

    楊露禪的楊氏太極拳------“學拳自陳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陳清平”,且又得益於《王宗嶽太極拳論》。

    在1928年的時候,楊家與陳家的拳術,就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1928年,陳照丕到北京教拳,許禹生認為是“太極洪拳”,楊少侯見之曰:“何太似花拳耶?”陳照丕和陳發科的推手,只有順步推手一種。“喜用招、用力,不甚求懂勁為可惜耳。其大刀、雙刀、杆子多系外家式法,不能承認之為本門藝術也。”

    **********

    1928年,陳照丕到北京教拳。當時,楊家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楊健候大師的弟子許禹生,在一篇文章中記述了這樣的疑問:“昔體社附設體育學校時,曾慕名延聘豫籍陳某教太極洪拳。果然運用如風,於震腳快打樁步均極講究,唯練畢氣粗色變。楊少侯見之曰:‘何太似花拳耶?’陳君為之語塞。其推手時身法步法固佳,唯喜用招、用力,不甚求懂勁為可惜耳。其大刀、雙刀、杆子多系外家式法,不能承認之為本門藝術也。夫北平太極拳傳自楊氏,楊氏學自陳家溝,則陳氏之拳路當與原譜相符,今其拳路亦頗多更改,多寡不一,更令人懷疑均非真傳者。”後來,陳照丕離開北平赴南京教拳,陳發科來北平。但,他倆的陳氏推手只有順步推手一種。其法不及楊家完備。

    這一年7月來北京的還有鼎鼎大名的武俠小說作家向愷然,筆名平江不肖生。

    許禹生帶向愷然在體育學校見陳照丕。看照丕練了拳,推了手,還和陳照丕談論了好一會。不曾見倒也罷了,會過之後,向愷然反而更加疑惑起來。陳照丕演練的“地道”的太極拳,不僅和吳鑑泉傳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楊澄甫所傳授的比較,也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連拳譜上的名目也不一樣。

    吳、楊兩家所傳的姿勢,雖有分別,但是起手都是一“攬雀尾”。即使孫祿堂從郝維真所學的,起手名“懶扎衣”,也與“攬雀尾”的音相近似,無論是誰的音說轉了,總還是這個音調差不多的名稱。而陳照丕練拳起手,叫做“金剛搗碓”。儘管也有“懶扎衣”動作,但手法、身法與吳、楊兩家的“攬雀尾”、孫祿堂的懶扎衣,都無相似之處。且拳套動作名稱,與吳、楊兩家不同之點甚多。如“青龍出水”、“雙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後招”、“鐵叉”、“切地龍”、“當頭炮”等名稱,皆吳、楊二家所未有。至於“如封似閉”稱“六射四閉”、“單鞭”稱“丹變”、“倒攆猴”稱“倒捻肱”、“扇通臂”稱“閃通背”、“右起腳”稱“右插”、“左起腳”稱“左插”、“轉身蹬腳”稱“蹬一根子”、“抱虎歸山”稱“抱頭推山”、“雲手”稱“運手”等動作,發音相近,但身手動作方法不相同。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邊活步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左腳向前,一個右腳向前,擁擠進一步,搌按退一步。

    我問他。推手共有幾個方式?

    他說:‘就是這一個方式。’

    我又問:沒有站定不動腳的推法嗎?

    他說:‘沒有。’

    我又問他:沒有四隅進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嗎?

    他也說:‘沒有。”

    向愷然很是懷疑。

    當時,向愷然覺得,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一定是陳照丕未得其傳,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

    許禹生和向愷然的看法頗為一致。

    陳照丕的自述,他的拳腳功夫學自其叔祖陳延熙及父親陳登科和三叔陳發科。他們一族的傳承關係是這樣的:陳長興—陳耕耘—陳延年—陳登科—陳照丕;陳長興—陳耕耘—陳延熙—陳發科—陳照奎。

    **********

    再說“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所獨有嗎?

    非也。中國傳統武術大抵如此,但是大都叫做螺旋勁、擰裹勁等。

    八極拳把纏絲勁作為根本勁法(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三種)之一, 心意拳和形意拳相同都講究“起鑽落翻”, 八卦掌則講“陰出陽入”, 少林拳發勁則要求“滾出滾入”,其實質無不是勁走螺旋,無不是纏絲,並且在心意拳中還有纏絲腿、纏絲手和纏絲身的說法。

    說纏絲勁為太極拳所獨有的人,如果不是出於無知,就是盲目自大。

    據說,楊露禪晚年曾將師傅陳長興傳給他的太極拳古譜抄寫一式兩份,楊家留得一份,另一份傳給了全佑,至今保留在吳家後人手中,成為吳氏太極拳的傳家寶典。

    這本太極拳古譜,就是《楊家老譜三十二目》。在1985年10月上海書店據吳公藻香港出版的《吳家太極拳》,影印出版了《太極拳講義》,扉頁有:“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侯老師所授 是於端芳親王府內抄本 在我家已一百多年 公藻在童年時 即儲存到如今 吳公藻識”並欽章。

    在楊家三十二目老拳譜裡,有六合勁之說。 分別為擰裹、鑽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六種勁法。這個是遇敵時,貼近對手後六種勁力由內而外的發放形式。

    這六種勁法,可分為兩部分來理解。其一為擰裹、鑽翻、螺旋;其二為崩炸、驚彈、抖擻。這兩部分可看出勁力的蓄髮和吞吐關係, 蓄勁猶如彎弓狀,充滿了張力。比如:搬攔捶屬於擰裹勁,白鶴亮翅屬於鑽翻勁,螺旋勁則隨處可見。另外靠勁為崩炸、擠勁為驚彈、抖擻為短勁。

    這和明代萬曆元年的內功經老拳譜中的八勁基本一致,而叫法不同:驚彈、抖擻、螺旋、彭展、鑽翻、擰裹、壓砟、轟崩。

    《楊家老譜》的內容,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結合了道家的修煉方法。因此,楊家祖輩幾代以及他們的傳人,都認可自己所練太極拳的道家淵源,並堅持推崇敬重本門太極拳的先祖——張三丰。這些,無論是在楊家祖傳《三十二目古拳譜》中,還是在其它楊氏太極拳著述裡都有明確的表達。

    陳鑫(1849-1929年)對太極拳的理解,源自小時候看父親陳仲甡(1809-1871)教拳。

    在陳鑫《太極拳圖畫講義》的“大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序中,有述:

    “有本三十六歲始業拳,至晚年,學業湛深,技藝精粹。又以是藝傳我先大人仲甡、先叔大人季甡......我先大人命我先兄習武,命愚學文。習武者,武有可觀;學文者,文無所就,是誠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侍側,耳聞目見,燻蒸日久,竊於是藝,管窺一班.....迄今老大,苟不即一知半解傳之於後,不又加一辜哉?愚今者,既恐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又恐門戶分別,失我家傳.......未知於前人之意,有合萬一與否”。

    1933年,出版了經修編過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其中提到:“太極拳,纏法也”。可見“纏絲勁”在陳拳中的重要地位。纏絲勁就是螺旋勁的一種。

    今人皆知,以前的陳拳招式,與山西洪洞通背纏拳的招式相同。也就是說,陳家溝當時習練通背纏拳。而通背纏拳,“纏”字訣無比重要,陳仲牲定會時常提起,於是,“少小侍側,耳聞目見,燻蒸日久一定會讓陳鑫印象頗深。

    但那時,陳鑫並不知道那是通背纏拳。在寫書時,還認為那時的通背纏拳,就是楊露禪的太極拳。 所以,會有一知半解”、“未知於前人之意,有合萬一與否”的疑慮------陳鑫不知所寫是否與父親的理論一樣。

    由此可見,陳有本、陳仲甡傳下的主要是通背纏拳,且重視其中的炮錘。另外,陳有本在教拳時,也會先看學員會什麼。於是,陳耕耘的一路“綿拳”和陳清平的趙堡“十三式”,引起了他的興趣。並且,那時陳清平已經有名,三人就形成了相互的亦師亦友關係,共同交流,給陳家溝留下了一套太極拳,陳有本也有了創新。不過,缺少了陳長興與陳清平的理論支援。

    ***與陳長興、陳有本同時代的陳有孚, 所傳的通背纏拳,沒有頭套拳。由此可知,頭套拳是陳有本所加的,而且,通背纏拳比太極拳的技法更多,不是同一種拳。***

    在陳鑫寫書時,以“三人合訂的拳術”為藍本,以“纏”字為總訣,花了十二年時間,編撰拳法拳理,形成了陳式太極拳“小架”。

    所以,楊氏太極拳的拳法體系更全面,更原始,而,陳鑫的拳理是圍繞通背纏拳的“纏”字訣而闡述的,兩者不是同一脈傳承,不是同一種拳理,自然也就不同了。

  • 18 # 山毛0012

    纏絲勁就是陳鑫發明的一個笑話。因為從來就沒有什麼纏絲勁,其內涵是要像纏絲一樣做動作,也就是要像纏絲一樣用力。懂得了這一點自然就知道,其他門派太極拳的勁走圓弧,就是陳式的纏絲勁。如此而已。

  • 19 # 樂在拳中

    這個問題挺好!纏絲勁是現在太極拳愛好者對陳氏太極拳認識的一個代名詞,但是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為什麼其它太極拳流派並沒有纏絲勁一說或者不予以強調?就連同是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也講究背絲扣,並非開口閉口即講纏絲勁。纏絲勁,是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首次提出的,又稱纏絲精。在陳鑫之前的著作中,找不到纏絲勁的提法。太極拳的運動以圓為主,在手臂轉圓的同時又有自轉,在河南溫縣一帶叫背絲或纏絲,是對手臂圓轉滾動運動特點的形象化描述,陳鑫將太極拳內勁和其特有的運動形式聯絡在一起而提出了纏絲勁,而在陳長興教拳楊露蟬時代是沒有纏絲勁一詞的。所以,楊氏太極拳對纏絲勁隻字未提亦在情理之中。

  • 20 # 雲機

    楊氏太極拳和陳氏拳壓根就不是一種拳,或者可以這樣說陳氏拳就不是太極拳。只是後人不知情下叫成了太極拳。

    它與太極拳最根本的區別是拳的特點和理論不同。從特點上講楊氏吳氏一脈相承,功法特點基本相同,理論更是無差。武氏與孫氏一脈相承二者者幾無差別。再看武氏和楊氏也是基本相同。但二者師承殊非一人,一為陳溝陳長興,一為趙堡陳青萍。由此可見二陳為同一師承。二氏太極拳皆與王宗嶽之《拳論》,三豐祖師之《拳經》相符。經與論就是楊氏與武氏太極拳的理論,卻非陳氏太極拳之理論,二者相殊甚遠。

    故,楊氏與陳氏非一拳術體系,沒有纏絲勁記載,理所當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探狄仁傑的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