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晶體結構的區域性電中性要求,確定離子晶體中某一離子周圍帶異號電荷的離子數的規則。20世紀30年代初,L.C.鮑林提出以下五項規則:
第一規則 在每一正離子周圍形成一個負離子配位多面體(見離子配位多面體),正、負離子的距離取決於半徑和,正離子的配位數取決於正、負離子的半徑比。
第二規則(電價規則) 在一個穩定的離子晶體結構中,每一負離子的電價ζ等於或近似等於諸鄰接正離子至該負離子的靜電鍵強si的總和,即,稱為電價規則。式中正離子 i的靜電鍵強si定義為si=wi/vi,wi和vi分別是正離子 i的電荷數和配位數。例如,氯化鈉NaCl中每個Na+與6個Cl-相連,即Na+的配位數為6,Na+的電荷數是1,因此 Na+-Cl-的靜電鍵強是1/6。每個Cl-與6個Na+-Cl-離子鍵相連,可驗證諸鍵強和(6×1/6)恰等於負離子的電荷數。電價規則主要規定了公用同一配位多面體頂點的多面體數。
第三規則 在配位結構中,公用多面體的稜,特別是公用多面體的面將會降低結構的穩定性。對於高電價和低配位數的正離子,這一效應特別顯著。
第四規則 在含有一種以上正離子的晶體中,電價大、配位數低的那些正離子傾向於不公用多面體的點、稜、面等幾何元素。
第五規則 晶體中實質不同的組成者的種數一般趨於最小限度。
鮑林規則高度概括了離子晶體中配位多面體及其連線方式的規律,對闡明晶體化學、地球化學領域涉及的複雜離子化合物(如矽鋁酸鹽等)的結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70年代,以I.D.布朗為代表的化學家提出的鍵價法以更廣泛的精密實測晶體結構資訊為基礎,已將鮑林的電價規律發展到定量化的階段。
按照晶體結構的區域性電中性要求,確定離子晶體中某一離子周圍帶異號電荷的離子數的規則。20世紀30年代初,L.C.鮑林提出以下五項規則:
第一規則 在每一正離子周圍形成一個負離子配位多面體(見離子配位多面體),正、負離子的距離取決於半徑和,正離子的配位數取決於正、負離子的半徑比。
第二規則(電價規則) 在一個穩定的離子晶體結構中,每一負離子的電價ζ等於或近似等於諸鄰接正離子至該負離子的靜電鍵強si的總和,即,稱為電價規則。式中正離子 i的靜電鍵強si定義為si=wi/vi,wi和vi分別是正離子 i的電荷數和配位數。例如,氯化鈉NaCl中每個Na+與6個Cl-相連,即Na+的配位數為6,Na+的電荷數是1,因此 Na+-Cl-的靜電鍵強是1/6。每個Cl-與6個Na+-Cl-離子鍵相連,可驗證諸鍵強和(6×1/6)恰等於負離子的電荷數。電價規則主要規定了公用同一配位多面體頂點的多面體數。
第三規則 在配位結構中,公用多面體的稜,特別是公用多面體的面將會降低結構的穩定性。對於高電價和低配位數的正離子,這一效應特別顯著。
第四規則 在含有一種以上正離子的晶體中,電價大、配位數低的那些正離子傾向於不公用多面體的點、稜、面等幾何元素。
第五規則 晶體中實質不同的組成者的種數一般趨於最小限度。
鮑林規則高度概括了離子晶體中配位多面體及其連線方式的規律,對闡明晶體化學、地球化學領域涉及的複雜離子化合物(如矽鋁酸鹽等)的結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70年代,以I.D.布朗為代表的化學家提出的鍵價法以更廣泛的精密實測晶體結構資訊為基礎,已將鮑林的電價規律發展到定量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