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選擇同樣需要努力

    華人對數字“三”情有獨鍾,三對華人來說是最好用的一個數字,三不僅能表示“多”,“全”,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加方便記憶。

    在古代,無論政治(三省,三公,三臺),教育(三學,三甲),法律(三赦),祭祀(三畜,三跪),天文(日月星,天地人),文學藝術(三絕,三品),倫理道德上(三綱),“三”都有很高的使用率。

    現代和三扯上關係的例子數不勝數,就算沒有三,我要強行湊出三,比如吃某種東西對身體有三大好處,沒有三個好處都不算好處多。公司戰略一定要三大戰略。完成某一戰略一定要“三步走”。學生答主觀題一定要分“三步驟”。哲學“三個基本問題”。

    “三”幾乎被寫入了華人的基因,無三不多,無三不全,無三不讓人映像深刻。所以小說中用“三”不僅能表示次數多,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容易讓讀者記住標題,口口相傳。

  • 2 # 楚鄉蘭韻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說明諸葛亮對於劉備有多重要!要想打下江山,身邊必須有個文滔武略的謀士,諸葛亮上識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如此高人,不是很容易請出山!孔明也是想考驗劉備的誠意;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不是白骨精有多大本事,而是白骨精太奸詐狡猾,又加上唐僧百般阻擾,才有三打白骨精這齣戲!總之:三顧茅蘆是為了人才、江山!;三打白骨精是為了正義而除妖!

  • 3 # 藍天802532

    因為“三"有“再三",“反覆多次"的意味。所以在設計多次做同一件事的故事情節時多喜歡用三次來表達多次的意思。

  • 4 # 質躍

    這是文學藝術手法,其一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是用反覆再三的一波三折的藝術手法這樣更能渲染氣氛渲染情節,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之所以常用三來藝術處理,是因為我們自古文化傳統裡浸染著事不過三的觀念,“三”有多的一種潛在的意思,現在人們強調重要時,還會一張口說到,“再三強調”,還有句,重要的事說三遍......這裡面都有一種內蘊著,重視、加強、多、重要等的意思。

    之所以會形成“三”這樣的具有重視加強等內涵的含義,其實,看看我們的文化傳統就知道了,歷史開篇,三皇五帝;老子一開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是,三爻成一卦,孔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莊子謂,把握三,天下安。釋家的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天時地利人和三條件,天地人三才,精氣神三寶,再三叮嚀,一天三頓飯,三生三世,三個女人一臺戲,三五成群,三口為品,三木為森,三人成眾......

    可見,“三”在文化習俗裡早已是衍生出一種超出“三”這個數字只是一二三,三個東西的意思,更有綜合的內意在裡面,它同時是簡潔的三個就是三個的意思,同時意象的也有“多”這樣一種著重的情緒在裡面的意思,文學藝術用“三”一是出於文化習慣,二是適合藝術表達,“三”,無形中就有一種著重的加強的情緒在裡面的......

  • 5 # 紅塵彌勒

    題主列出的這些所謂的三,我的個人理解就是純粹的數字巧合,並不是所謂的泛指。

    當然了,我們古人的某些智慧領域是今人仍不能突破的。就比如老子的道德經,他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卻並不是單純的一二三幾個數字的概念,而是遵循了世間萬物變化的根本性極變。

    老話兒說事不過三。古人把這個數字看成是一種處事極限,是對萬事萬物的忍耐度和掌控力,在心中自然劃定的規範界定。一旦脫出了這個範圍,其忍耐力就存在被挑戰的可能,是一種無法忍耐的狀態。

    劉玄德三顧茅廬,說的是一個歷史故事,為了請出當代大儒諸葛孔明,他不惜金枝玉葉的萬金之軀,帶領關羽、張飛兩個結義兄弟主動登門造訪,是為了他自己的集團存續,說好聽點兒,是為了漢室江山的存留和苟活,使之再行苟延殘喘一段時日而已。

    三打白骨精,也同樣是一個故事,不同的是它是一個被神話了的神話故事。我個人願意相信,吳承恩的這種寫法,純粹是從教育愚氓的角度出發,為的是開啟唐僧的心志,使之心明眼亮,不被妖霧遮住了雙眼,延誤了西天取經的大事。

    當然,在中國,任何數字都可能具有神奇的引申意義,比如題主列舉的“三”,還有一致公認的“九”,似這種特別容易使人產生歧義的寫法,無非是一種文字強調,重在突出劉備的堅定意志和求賢若渴的決心;也為凸顯孫猴子的火眼金睛,還有唐三藏的愚頑開化。

    這種寫法,是小說的一種文字表達技巧,也為更好的點明題旨,使閱讀者印象深刻,過目不忘——我們也可以在素常的寫作實踐中加以借鑑和引用。

  • 6 # 捨得書屋王永江

    我首先要問《三國演義》,《西遊記》是經典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回答:經典無疑。那我繼續問:寫這兩部著名經典的人是什麼人那?回答那就不一樣了,那麼我的回答就是:他們是高人。不是高人才子,不是知識淵博的才人,寫不出這樣的經典名著,可以說作者對天文,地理,人情,道教,佛教,軍事以及政治等等領域都有所領教,也可能有自己的親身體會。《三顧茅廬》,劉備如一次便把孔明請出山,那麼孔明就不算高明人士了,也不可能流傳千古,如第二次孔明就出山,顯的輕薄了。第三次兩方的意願就都足了,作為劉備我誠意以至,你不出山是我德才不具,你已無意隨我,不可能等四次請你。作為孔明心裡明白劉備的誠意,孔明自己其實早就想追隨劉備才是自己的出路。為什麼未出茅廬,三分天下已定。再不出山就把弦拉斷了。事不過三,過三就多餘了,浪費時間筆墨。

    三,這個數很好,事不過三,過三則餘,少三則虧。三尤如山,寫出故事的高峰。這樣才能使讀者追心囑目,跟隨作者的文筆去享藝術情節之完美。

    人人有見解,事事有因緣,個人之拙見,不足起爭端,如有不合者,還望不計過。

  • 7 # 蒼桑歲月裡zxm

    這個問題問得好!三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很有講究的,《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生三才(天,地,人〉…。三是禮數:比如:退避三舍,事不過三,三拜九叩等…三也表示事物進展層度,一而再,再而三…。五和九是陽數,五是小陽,九是大陽〈九是極數最大),華人講中庸之道,三和七是中間數,取不少不盈之意。所以就有七擒孟獲,而非八擒九擒,趙子龍長板坡七進七出而非八進九出。…大體就這意思!言歸正傳:三字在古文中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符號。《資治通鑑》寫《三顧茅廬》:凡三往,乃得見…。這裡的三往並非就是實指三次,而是泛指去了多次,表示禮遇有加。諸葛亮《出師表》也寫道…: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許臣以驅馳…。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就不難理解古文中三字的用意了!《西遊記》有三打白骨精,《水滸傳》中有三打祝家莊,《紅樓夢》中有劉姥姥三進大觀園。《三國演義》還有三氣周公瑾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是有講究有涵義的,並不是簡單的數字符號!本人才疏學淺,在這裡就不再囉嗦了!不當之處,望師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ing中的引數TTL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