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門布衣

    賞 析

    劉著,舒州皖城人,是一名金代詞人。生卒年均不詳,北宋宣、政年間(1111~1125)登進士第。入金任居州縣甚久。年六十餘,始入翰林,充修撰。後出守武遂,終於忻州刺史。皖有玉照鄉,既老,號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

    劉著這首詩是懷著悲喜的“快意”,驅車馳過昔日的宋、遼分界“白溝”以後,在他來到古都汴梁憑弔過“洛水嵩山滿夕陽”的荒廢御城之夜,詩人披一肩月光,泛舟在帝堯表封過的中原州土上而作。

    在欸乃的櫓聲中,詩人回首如夢飄逝的歲月,心境無疑充滿了蒼涼。在山河淪喪中,自己像“楚囚”一樣被驅逐出榆關的“壯歲”,還歷歷如在眼前。這十多年的回憶便凝注成此詩飽沾愴楚的起句:“浮世渾如出岫雲,南朝詞客北朝臣。” 須知,這絕非只是一般的身世飄泊之悲,而是北宋王朝覆滅的“奇禍”,交織在一起的亡國之痛啊!一片出岫的孤雲,飄浮在異國的山野,何處更有它的曳倚之所?

    詩人也不得不接受了金廷的授職,當起了州縣的卑微小官。倘若是在故國,他也未必就鄙夷這樣的待遇,因為那畢竟是在濟彼蒼生、為國分憂呵。但在異國他邦又怎堪忍受這異國之政的“擾攘”?“傳郵擾擾無虛日,吏俗區區老卻人”二句,描述的即是這樣一種異國為官的煩擾之境一一終日處置不完紛至沓來的文冊書牘,朝夕面對的盡是俗不可耐的僚吏弁卒。這樣的歲月,實在是會把詩人的有限生涯催老、耗盡的!詩中連用“擾擾”、“區區”兩個疊詞,正強烈地傳達著,詩人置身異國州衙的難捱難耐之情,而“傳郵”、“吏俗”的可厭可憎情狀,也簡直可從字裡行間呼之欲出。

    現在也不同了:一葉小舟載著他駛向月光灑滿的江流,這裡雖還在異族的統治之下,卻已是故國當年的富饒繁庶之土。兩岸有熟悉的碧峰青山,流轉在寧謐的夜空下,顯得那樣的優雅、清美;耳邊再也沒有異族政務的煩囂,便更有一種擺脫塵俗鬱悶的慶幸和愉悅。汨汨的水聲如故人深情的絮語,令詩人憶及往昔月下詩酒競豪的歡聚;連那江上的白鷺似還認識相別多年的詩人,忽高忽低地傍船而飛,顯得分外親熱!真是“入眼青山看不厭,傍船白鷺自相親”。兩句工整的對仗,不僅畫出了月光照耀的秀美山影,傍船飛掠的白露清姿;更在“不厭”、“相親”的主觀感受上,給畫面染上了一種濃濃的情感色彩。在青山拱圍、白鷺伴飛之中,你分明還看到了一位在賞景中應接不暇、喜色浮動的詩人那動情的淚光。

    於是便有了“舉杯更欲邀明月”的忘形一幕。看來詩人是攜酒來遊月下情景的。當他鬱郁回首往事的時候,恐怕已以酒敵愁,喝得頗有幾分醉意。而在“入眼青山看不厭”的暢神流觀,或在悠然“相親”來窺白鷺的驚喜忘情之際,又不知自斟自服了幾大杯,天地悠悠的月下,江聲潺潺的船上,衣衫飄灑的詩人,在他悲苦的異國羈繫之往歲,曾得幾次進入如此開襟放懷的境界?

    這自斟自酌是否孤清了些?不!較之於“傳郵擾擾”的煩囂,這孤清倒反覺得可愛呢。君不見還有江上的明月相親相伴,我就難道不能像詩仙李白一樣“舉杯更欲邀明月”,邀它共飲共醉?人生難得有此擺脫煩惱的時日,姑且讓我在這堯封的故土上做一位故國王朝的隱逸之民吧!

    詩人這種不忘故國、恥臣金人的悲慨之思,吐自故土重遊的幽幽月夜,縈繞在青山凝神、白鷺戀親的孤舟之上,正與首聯“南朝詞客北朝臣“的哀訴迴應,使詩境帶有了迥然不同於一般寫景之作的深沉意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敏魔該怎樣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