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擴充套件資料:孟浩然的故事:家居一段時日後,孟浩然於次年前往吳越。他在吳越停留了三年,見到了老友張子榮。期間寫了數首思鄉之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等。表達出欲回不得回的無奈。不得回鄉是為了求仕的各種拜會,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些拜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結交天台山道士。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時就深受重視,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為師。天台山是司馬承禎的主要道場。孟浩然在天台山流連期間。司馬承禎雖已被玄宗召去洛陽、在王屋山建陽臺觀並修行,但他與天台山舊觀不會斷掉聯絡。與天台山司馬道士的門徒、道友交往,不失為迂迴之策。也許這段時間的交遊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鄉,與李白相識,稍作休整後動身前往長安。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奔波往返,停留五年,雖結交張九齡、張說等政要。與王昌齡、王維等成了好友,佳作廣為傳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眾人欽服,卻仍未金榜題名。733年從洛陽直奔吳越,與崔國輔相聚,並相約隔年春天再聚於江南。短暫停留後,孟浩然返鄉。735年春,依約三下江東去見崔國輔,路過江夏時,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惜崔國輔已經應詔離開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運總是這樣作弄孟浩然。他的兩次赴京(東西二都)、三次下吳越。博取了盛名,與同期一批詩人訂交,換來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然而,孟浩然並未氣餒。在襄樊時,他仍一如既往地熱心結交經過之官員、文人。“檢點孟浩然集,現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贈、酬答、送別、留別、宴會、登高懷人等用於應酬、交遊之作”。737年夏天,張九齡被貶至荊州任長史。孟浩然應邀去作張九齡的幕賓。一年多之後,他離開荊州返家。張九齡雖被貶,但政治聲望仍在,孟浩然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賬下的,有詩“寄語朝廷當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為證。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擔了一次赴揚州的公出。在張九齡身邊,也只是陪同觀獵、遊覽、祠祭,無國事可商。張九齡是政治家,他明白進退尺度。不可能在荊州大張旗鼓地有什麼作為,孟浩然卻不懂,張九齡的韜光養晦加重了他的絕望。絕望之後,辭歸襄樊。一年後背上生瘡,初愈便接待了來訪的王昌齡,因食海鮮病發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的櫃機和外機連線距離8到10米有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