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永生的渴望和終死的必然激盪出人類命運交響曲,與死亡相博是我們永久的宿命,但是又誰也躲不開!喪葬文化其實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回過頭透過這些老照片看百年前的葬禮,其實我們的好多文化習俗已經消亡了,而我們這代人很難再看到如此有儀式感的葬禮了!而這些紙紮用藝術的角度去觀察,在當下浮躁的環境下,現在很難在做出類似有藝術性和創造性的東西了,你如何看待喪葬文化?
5
回覆列表
  • 1 # 海市蜃樓47013

    喪葬文化尊風俗、

    大操大辦不可取、

    人死之後如燈滅、

    何必花錢太超過。

  • 2 # 夸父姓夏

    喪葬文化代表了這個民族或者氏族的尊敬老人的風氣。一個原始團體形成了尊老扶弱的風氣,這個團體的文明就開始真正的產生。

    知識經驗的積累是需要時間的,老年人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如果人們成為不了老年人,隨他們而去的經驗知識也就沒了。愛因斯坦要是能活到200歲,人類的程序又要改寫了吧!

    尊重老人會讓在權位的年輕人感到他們的生活是有保障的,這樣他們才會一心一意地為氏族民族作出貢獻。

    我們各民族的喪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懸棺葬、天葬、水葬等。

    先秦至上古時期,喪葬相當濃重,大人物死後都有人牲或人殉陪葬。

    人牲是什麼呢?人牲,是祭祀時人像牛羊豬等牲畜一樣被供奉給天、祖先、神等。被殺者多為戰俘和奴隸。人牲和人殉一樣,即用人作為祭祀的犧牲或墓中的殉葬器。和人殉不一樣的是來源不一樣,人牲來自戰俘和奴隸;人殉主要來自死者的老婆等近親、近臣、近侍等。對於殉葬者的意義有卻別,人牲是懲罰,人殉有一定鼓勵意義。

  • 3 # 何茶趣

    喪葬文化是個大事,中國曆代帝王都倡導以孝治天下,喪葬文化就是送走長輩的儀式。這個儀式每一步都有我們傳統的禮法。因此也叫葬禮。

    雖然現在國家提倡婚喪嫁娶要簡單辦,主要是要打壓大操大辦,送禮成風。

    就我家鄉的喪禮來說,就有很多說道,幾乎都是千年的文化再現。

    人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小殮,就是給死人穿上壽衣,擦洗乾淨,然後放置停當,一般是放在堂屋,搭一個草埔,也有用門板鋪上草,把死去的人橫放,白布蓋住。

    第二件事就是報喪,按著親疏遠近,挨個通知親人這個人沒了。然後通知村裡的令居來幫忙治喪。有族長或德高望重的人來運營指揮。

    第三是這些親人來弔喪,帶著祭品,禮金或者花圈,期間村裡的幫忙已經搭起靈棚,擺上香花燈燭供品,貼上輓聯,門口掛上白幡。

    弔喪的人根據輩分遠近,施以不同的吊禮,有跪拜,有作揖,有拱手,各不相同。至親人守靈,停靈一般三到六天,期間穿喪服,哭祭有時。

    第四是大殮,就是把死者裝入棺材,釘上棺蓋。有一系列儀式。

    大殮之後就是出殯,儀式繁多,有司儀指導,大夥根據親疏遠近,穿不同的喪服。長子打招魂幡,摔盆而後起靈,鞭炮齊鳴,哀樂奏起。棺材一路不可落地,直到墳地。

    根據風水已經調整好方向,棺木埋到哪個位置都有說道,下葬填土堆墳。大致流程就完了。

    最後是燒紙,七天一次,第一次叫燒頭七,最後一次叫斷七。這時候喪禮完成。按老禮,還要守孝。

    喪葬文化是人們對家族的認同,認祖歸宗的儀式。農村最大的就是紅白喜事。白事就指的是喪禮。

  • 4 # 努力的二毛

    喪葬並非人類獨有,某些動物也會將同類的屍體掩埋。只不過人類將這種本能演化成為一種文化。

    喪葬文化更多的是生者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對往生者的一種追思。同時因為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會演化出不同的習俗-土葬,天葬,水葬,火葬等。

    但不論哪一種習俗,都會包含著對往生者的祝福及追思。

    除去一些變了性質,以斂財或充場面為目的的喪葬,正常的喪葬文化還是應當支援,讓它延續下去!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

    路途上會有很多站

    很難有人可以從始至終陪著走完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

    即使不捨

    也該心存感激

    然後揮手道別

  • 5 # 布都茶社

    不論形式如何改變,我們華人需要清楚知道的是其所傳達的精神,即慎終追遠的理念。

    人在世間走一遭,從哪裡來?如何面對天地?如何面對自己?如何面對接觸的一切眾生?我們待人處事接物如何選擇?先輩如何做?我們哪些該繼承,哪些需要改善?逝者已矣,面對這一場人生最後的演出,應該有一番深思。

    這才是喪葬文化重要的表達。

    同時喪葬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自古以來大量的土葬,以及豐富的隨葬品,我們的歷史將是更加模糊的。

    所以喪葬文化需要理性看待。

  • 6 # 起名高手

    喪葬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土葬也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即符合環保又尊重死者。華人講究蓋棺定論,給後世留下的不盡是哀思更有希望,當今所謂火化,公墓只是某些利益集團叫嚷,到處硬化反而浪費土地,比普通的土葬花費高出幾十倍或上百倍。上下五千年死了多少人,也沒見汙染環境也沒有佔用了多少耕地,當今硬把空氣汙染,環境破壞,土地減少強加給死人實在是荒謬,無稽之談。制止大操大辦,硬化墳地,凡是沒有特殊貢獻的一律不準立碑,再說了墳地該種地種地,該植樹植樹反而營造更美的環境,假如歷代帝王將相都沒墳地現在少了多少景觀和旅遊區。你們掙了多少死人的錢,是否要把錢還給死人呢?

  • 7 # 悼亡吟

    這就是一個比較概念性的問題了~

    喪葬文化是死亡文化的一小部分,死亡文化實質上又是生存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

    人類活動根據內容和特點歸納起來分為兩大類:一是圍繞生活展開的活動“生存活動”,如出生、生長、飲食、交友、婚姻等;另一類是圍繞死亡事件展開的活動“死亡活動”,如準備壽材、辦喪事、祭祀、掃墓等。每一類活動都會受一定文化的支配或者說會產生一類相應的文化,所以全部文化分為兩大類,即生存文化和死亡文化。

    西方學者所理解的狹義的文化,是一整套知識,習俗,規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他們通常被稱為“傳統”。

    我們的每一生活行為和創造物中都隱藏著,體現著某種觀念或某種原則,既文化。比如說,父母教導小孩兒用手帕擦鼻涕,用筷子吃飯就屬於一類“文化的行為”;竹子是一種植物,華人將它製作成筷子,作為進食工具,就屬於一類“文化的實物”。

    文化可以分為三類存在的形態——觀念形態(知識、習俗、思維方式等),操作形態(衣食住行、日常交往等),實物形態(筷子、書籍、服飾等)。

    死亡活動是圍繞死亡事件而展開的活動,而死亡文化則是圍繞死亡事件而建立的文化。

    人死了並非一切都是無,而是意味著另一類活動的開始,於是在對待死亡問題上,便產生了關於死亡的認知或者觀念,對死者的安葬活動以及給死者奉送某些殯葬實物,這其中就體現著各民族各時代的文化規定。

    我們也可以將死亡文化分為三類形態,即死亡的觀念形態(人們對死亡的看法),操作形態(弔唁、安葬活動),實物形態(壽衣壽被、棺木、紙錢等)。

    死亡文化的三類形態各自都可以構成一類文化,如死亡觀文化、殯葬(喪葬)文化、陵墓文化、寺廟文化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人說善良的人沒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