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鬼步的破吉他

    《事物紺珠》說,相傳"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說,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就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這裡說的"面起餅",就是最早出現的饅頭。可見,華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三國時期,饅頭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據事物紀原,諸葛亮南征孟獲,渡瀘水時,邪神作崇,按南方習慣,要以"蠻頭"(即南方人的頭)祭神,便下令改用麥面裹牛羊豬肉,象人頭以祭,始稱"饅頭"。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饅頭起源的線索,即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禽肉餡。到南宋時,豬肉饅頭很盛行。《燕翼貽謀錄》記載,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甚喜,宰臣稱賀,以"包子"賜群臣,裡面包的盡是珠寶。元代出現了類似後世開花饅頭的"煎花饅頭"。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煎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依次入料鹽醬拌陷包饅頭,用胭脂染花"。由此可見,饅頭最初是包陷的,後來經歷了一個由包陷到實心的演變過程,至清代始有"實心饅頭"的記載,後來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從此以後,以種植小麥為主的中國北方地區人們逐漸學會了做饅頭,並以饅頭為家常主食。饅頭出現後,提高了人們主食的質量,並由此派生出花捲、包子等食品。中國主食饅頭基本上都是以麵粉、酵母(純酵母、酒釀或面種)以及水為原料和麵,麵糰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過程後,蒸制而成的。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饅頭仍然是中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而且在南方也很受歡迎。據報道,北方有70%的麵粉是用來製成饅頭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部好看的穿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