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賽爸爸說
-
2 # 早教媽媽育兒優選
寶寶總是愛做一些不能做的事情該怎麼辦?當寶貝出現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學著掌控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聽從別人,當然,這個時期是建立規則和秩序的好時期。
三歲前,給孩子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能少走很多彎路。
眾所周知,聽話懂事的孩子最討人喜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乖巧聽話,對自己的話能夠百依百順,但是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很多孩子不僅不聽話,還喜歡和父母頂嘴,不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只有相當少數的家庭裡的孩子才會懂事,那麼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家的孩子不聽話不守規矩呢?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是否聽話,因此,要想教會孩子懂事守規矩,就應該在孩子三歲之前就立好規矩,日後不僅家長省心,孩子成長的也會相對順暢一些,那麼在孩子三歲之前立下那些規矩比較好呢?
下面給大家一些參考:
1、 培養孩子有禮貌 謙遜有禮,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因此身為炎黃子孫,就應該懂得禮貌的重要性,禮儀之邦需要從小孩子抓起。在孩子三歲之前家長們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讓禮貌的對待別人,因為懂禮貌,脾氣溫和的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會很受歡迎,而不會像一些嬌縱,不懂禮貌,隨便生氣的孩子那樣不討喜。家長在教育的時候可以教孩子遇到親戚要懂得叫叔叔阿姨好,借人家東西要說謝謝,麻煩到別人了要講對不起等等。在教會孩子禮貌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分享,如何與其他小朋友好好相處,總之,禮貌是必須要教會孩子的。
2、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孩子已經五六歲了但是還是不會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廁所,總是要麻煩父母親自幫自己穿襪子,穿鞋子,甚至幫自己餵飯,這就是很不獨立的表現,家長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孩子總要自己獨立的做事情,因此,在孩子三歲之前,開始讓孩子嘗試自己穿衣服,自己拿勺子吃飯等等,千萬不可以因為不捨的孩子,而總是不讓孩子獨立鍛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迴圈,越來越依賴父母。
3、 培養孩子要遵守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時候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越不守規矩的原因就是因為小時候家長沒有培養孩子遵守規矩的習慣。有些家長給孩子定了晚上九點半睡覺的規矩,但是到了晚上的時候,孩子撒嬌說想看電視,家長就不忍心地同意了,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孩子不遵守規定,家長們應該做到只要是立下的規矩就必須要遵守,千萬不可以一時心軟,這樣只會起到負面作用,因此,為了孩子長大懂得遵守規矩,還是要狠下心來。
規矩最直接的展示就是一個寶貝的行為舉止。所以行為舉止的管理是一門每個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書籍也有很多,建議家長根據自家寶貝的情況選擇一本適合您以及自己寶貝的行為舉止管理方面的書籍,並一直堅持下去。在教育寶貝上最怕的就是媽媽一樣,爸爸一樣,這樣孩子會不確定他們的遵守原則,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雙方保持一致。
今天分享到這裡,希望對您有幫助。也期待育兒領域的老師們一起分享。
回覆列表
寶寶的年齡小,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有著強烈的探索慾望。因此,什麼事情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想知道這是什麼。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我們儘量讓寶寶去發展自己的感官。滿足他的探索欲。
在寶寶自由玩耍的時候,也要給寶寶定規矩,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讓他知道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的基礎上的。每個人都要遵守規則。這也為孩子以後進入學校,乃至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哪些事情是寶寶不能做的呢?
1.有危險的事情。
比如寶寶不能玩火、電器的插座、電風扇、打火機、小刀、牙籤等等。
2.影響、傷害別人的事情。
不能搶別人的東西、別人在工作或休息的時候不打擾別人、不在公共場所亂跑、大叫、不能推擠、插隊、咬人、打人。
3.破壞環境的事情。
不能亂扔垃圾、不能毀壞公物、不要踩草坪、不摘花。
對於一些危險的物品,爸爸媽媽可以把它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
二、如果寶寶在做以上事情時,父母可以怎樣做呢?
1.當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比如玩電線、插座等等,父母要非常堅定叫孩子過來,或者父母直接把孩子抱過來。要反覆告訴他們那是很危險的。然後可以讓孩子玩一些別的東西,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因為寶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你跟他說說話後,他就忘記了想做什麼事了。爸爸媽媽提醒寶寶的事情,可能寶寶下次又忘記了,因此,需要父母反覆的去提醒他們。
2.當寶寶在做一些禁止的事情時,爸爸媽媽不要嚴厲的批評寶寶,可以運用正面的語言教育寶寶。比如,當寶寶在超市裡跑來跑去,大聲叫喊,影響了大家,媽媽可以怎樣說呢?我們來看看下面兩種語言:
不語言:
你不可以在超市裡跑來跑去。
你不可以大聲叫喊。
你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你不可以不聽媽媽的話。
正面語言:
你可以站在媽媽的身邊。
你可以小一點聲音說話。
你可以有禮貌的對我說話。
你可以說說你的看法。
當成人對孩子說話使用不語言的時候,在他的大腦中接收到的就是“不”字後面的語言訊息。也就是“跑來跑去”。這樣說話,反而會讓孩子跑起來。
而當我們用正面語言去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語言的指令是非常清晰的,即“站在我的身邊”。這樣孩子也更容易聚理解。父母自己也可以去體會一下這些語言。
用正面的語言去跟孩子說話,孩子也容易產生積極的行為。不積極的行為自然會忘記。
3.對寶寶的教育態度要保持和善而堅定。當寶寶做了出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時,不要大聲責罵孩子、懲罰孩子。態度不要過於強硬。對寶寶和善一點不會讓他感到害怕。但是和善並不等於沒有規則。該堅定的時候還是要保持堅定的。
比如:當寶寶打了別的孩子,這個時候父母要馬上制止孩子的行為,並把他們拖開。不要動手去打。寶寶年齡小,他的自控力很差,這和他的大腦前額皮層的發育程度也有關係。所以打孩子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如果父母打孩子的話,他以後也學會了去打別人,因為他認為這就是處理矛盾的最好方法。
4.事前和寶寶做好約定。
等寶寶在犯了錯誤以後,不要事後去責罵他。而是應該事前就給寶寶做好約定。比如寶寶吃飯很慢,我們可以給寶寶做個約定,每天進餐,如果到了30分鐘以後還沒有吃完,媽媽就要收拾餐桌餐桌了,你就不能再吃了。而且在這期間不要給寶寶吃任何零食。讓他等到下一餐再吃,這就是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