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語中,菩提有智慧、覺悟之意。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印度的一個王子,生長於富貴之家,從小錦衣玉食,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直到他二十多歲那年無意出宮走了幾趟,看到了人間的生老病死,恍如晴天一個霹靂,將他震醒。於是他決意出家尋找為眾生解脫苦難的無上妙法。在問道的路上,他久經磨難,卻始終無法參透天地玄奧。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一棵菩提樹下,覺得神清氣爽,心意和平,便結草為座,打算在樹下清修,併發誓:“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終於豁然開朗,參透了生死輪迴。從此,菩提樹也就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聖樹,化作智慧圓覺的代稱。後來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東土禪宗初祖達摩即奉菩提為名,取其吉祥含義。他一葦渡江,落跡嵩山少林寺,修禪傳法。到第五世祖弘忍,為決定繼承衣缽的人選,令門下弟子各作一偈,呈解所悟,又引發出一場對菩提內涵爭辯的小故事,頗為著名。語說禪宗五祖門下弟子神秀,聆師命後作得一偈書於寺中壁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他以菩提樹自寓,用其形象高潔,暗剖心聲,觀者無不讚嘆。熟知碓房中一個目不識丁的打雜樵夫聽見喧嚷出來看熱鬧,聞此偈後卻不以為然,隨口改了幾字,亦成一偈反駁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弘忍聽後大喜,認為後偈明心見性,絕勝前者,決意將衣缽傳付此人,這礁夫便是後來開創禪宗頓悟法門的六祖慧能。
在梵語中,菩提有智慧、覺悟之意。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印度的一個王子,生長於富貴之家,從小錦衣玉食,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直到他二十多歲那年無意出宮走了幾趟,看到了人間的生老病死,恍如晴天一個霹靂,將他震醒。於是他決意出家尋找為眾生解脫苦難的無上妙法。在問道的路上,他久經磨難,卻始終無法參透天地玄奧。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一棵菩提樹下,覺得神清氣爽,心意和平,便結草為座,打算在樹下清修,併發誓:“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終於豁然開朗,參透了生死輪迴。從此,菩提樹也就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聖樹,化作智慧圓覺的代稱。後來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東土禪宗初祖達摩即奉菩提為名,取其吉祥含義。他一葦渡江,落跡嵩山少林寺,修禪傳法。到第五世祖弘忍,為決定繼承衣缽的人選,令門下弟子各作一偈,呈解所悟,又引發出一場對菩提內涵爭辯的小故事,頗為著名。語說禪宗五祖門下弟子神秀,聆師命後作得一偈書於寺中壁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他以菩提樹自寓,用其形象高潔,暗剖心聲,觀者無不讚嘆。熟知碓房中一個目不識丁的打雜樵夫聽見喧嚷出來看熱鬧,聞此偈後卻不以為然,隨口改了幾字,亦成一偈反駁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弘忍聽後大喜,認為後偈明心見性,絕勝前者,決意將衣缽傳付此人,這礁夫便是後來開創禪宗頓悟法門的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