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茶香味型別 青茶是一大茶類,商業上習慣稱烏龍茶。青茶品種多,品質差異很大,各有其色、香、味、形的特點。但從審評角度看青茶品質,質量較好的應具有:外形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高長,有似於水蜜桃香,滋味清爽細膩,葉底肥軟,色澤黃亮,稍透紅色斑點,葉緣紅明。反之,外形松泡,葉質輕而色澤暗枯,湯色顯紅,香氣呈足火或老火,滋味濃中粗,葉底暗褐粗硬,是青茶品質中下的特徵,其中香氣和滋味是重點。 青茶大多以茶樹品種命名,如鐵觀音、烏龍、毛蟹、本山、肉桂、佛手、鳳凰單樅等,有幾十個品種。這些茶,香味上雖有差異,但從審評角度看,不管採用任何品種製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優劣,大致可分為四大型別,即細膩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現對四個香味型別柞一比較,並從製茶角度淺稠其原因。 1.細膩花果香型 這是青茶中品質最好的一類,其品質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類似水蜜桃或蘭花的香氣,滋味清爽潤滑,細膩優雅,湯色橙黃明亮,葉底主體色澤綠亮,呈綠葉紅邊,發酵程度較輕。幹茶外形重實,色澤深綠油潤,大多用春茶和秋茶製作。如廣東潮安鳳凰單樅、福建安溪鐵觀音。 2.花果香型 它與細膩花果香型相比,香味型別相同,顯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後缺乏鮮爽潤滑的細膩感,在青茶中屬於二類產品經濟價值也較高。這種茶大多產於秋季,製作條件與一類的相同,產量大致佔青茶總產量的25%。 3.老火香型 老火香型的青茶,幹茶色澤暗褐顯枯,湯色黃深,葉底暗綠,無光澤。這類產品,由於鮮葉不十分粗老,香味上顯老火香味,而無粗老氣味。 4.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質最次的一類,它的製作方法與第三類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檔鮮葉,因而既有老火香型,又帶有粗老氣味。青茶審評方法 目前青茶審評的方法有兩種,即傳統法和通用法。傳統法:使用110mL鐘形杯和審評碗,沖泡用茶量為5g,茶與水之比例為1:22。審評順序:外開--香氣--湯色--滋味--葉底。先將審評杯碗用沸水燙熱,再將稱取的5g茶葉投入鐘形杯內,以沸水沖泡。一般要衝泡3次,其中頭泡2min,第二泡3min,第三泡 5min。每次都在未瀝出茶湯時,手持審評杯蓋,聞其香氣。在同一香味型別中,常以第3次沖泡中香氣高、滋味濃的為好。通用法:使用150mL的審評杯和容量略大於杯的審評碗,沖泡用茶量3g,茶與水之比為1:50。將稱取的3g茶葉倒入審評杯內,再衝入沸水至杯滿(接近150mL),浸泡5min後,瀝出茶湯,先評湯色,繼之聞香氣,嘗滋味,最後看葉底。 這兩種審評方法,只要技術熟練,瞭解青茶品質特點,都能正確評出茶葉品質的優劣,其中通用法操作方便,審評條件一致,較有利於正確快速得出審評結果。不分地區、品種,按青茶的綜合品質進行評定。青茶品質檢驗1.感官檢驗 其中鐵觀音、色種、烏龍、水仙、武夷巖均檢評:分特級、1-4級。各類茶品質必須正常、無異味,不含非茶夾雜物,湯質潔淨。外形對照標準樣進行審評。2.理化檢驗 各種級內青茶,水分<=7.5%;副茶<=8%;灰分<=6.5%;12孔以下碎末茶<=17%。
青茶香味型別 青茶是一大茶類,商業上習慣稱烏龍茶。青茶品種多,品質差異很大,各有其色、香、味、形的特點。但從審評角度看青茶品質,質量較好的應具有:外形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高長,有似於水蜜桃香,滋味清爽細膩,葉底肥軟,色澤黃亮,稍透紅色斑點,葉緣紅明。反之,外形松泡,葉質輕而色澤暗枯,湯色顯紅,香氣呈足火或老火,滋味濃中粗,葉底暗褐粗硬,是青茶品質中下的特徵,其中香氣和滋味是重點。 青茶大多以茶樹品種命名,如鐵觀音、烏龍、毛蟹、本山、肉桂、佛手、鳳凰單樅等,有幾十個品種。這些茶,香味上雖有差異,但從審評角度看,不管採用任何品種製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優劣,大致可分為四大型別,即細膩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現對四個香味型別柞一比較,並從製茶角度淺稠其原因。 1.細膩花果香型 這是青茶中品質最好的一類,其品質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類似水蜜桃或蘭花的香氣,滋味清爽潤滑,細膩優雅,湯色橙黃明亮,葉底主體色澤綠亮,呈綠葉紅邊,發酵程度較輕。幹茶外形重實,色澤深綠油潤,大多用春茶和秋茶製作。如廣東潮安鳳凰單樅、福建安溪鐵觀音。 2.花果香型 它與細膩花果香型相比,香味型別相同,顯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後缺乏鮮爽潤滑的細膩感,在青茶中屬於二類產品經濟價值也較高。這種茶大多產於秋季,製作條件與一類的相同,產量大致佔青茶總產量的25%。 3.老火香型 老火香型的青茶,幹茶色澤暗褐顯枯,湯色黃深,葉底暗綠,無光澤。這類產品,由於鮮葉不十分粗老,香味上顯老火香味,而無粗老氣味。 4.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質最次的一類,它的製作方法與第三類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檔鮮葉,因而既有老火香型,又帶有粗老氣味。青茶審評方法 目前青茶審評的方法有兩種,即傳統法和通用法。傳統法:使用110mL鐘形杯和審評碗,沖泡用茶量為5g,茶與水之比例為1:22。審評順序:外開--香氣--湯色--滋味--葉底。先將審評杯碗用沸水燙熱,再將稱取的5g茶葉投入鐘形杯內,以沸水沖泡。一般要衝泡3次,其中頭泡2min,第二泡3min,第三泡 5min。每次都在未瀝出茶湯時,手持審評杯蓋,聞其香氣。在同一香味型別中,常以第3次沖泡中香氣高、滋味濃的為好。通用法:使用150mL的審評杯和容量略大於杯的審評碗,沖泡用茶量3g,茶與水之比為1:50。將稱取的3g茶葉倒入審評杯內,再衝入沸水至杯滿(接近150mL),浸泡5min後,瀝出茶湯,先評湯色,繼之聞香氣,嘗滋味,最後看葉底。 這兩種審評方法,只要技術熟練,瞭解青茶品質特點,都能正確評出茶葉品質的優劣,其中通用法操作方便,審評條件一致,較有利於正確快速得出審評結果。不分地區、品種,按青茶的綜合品質進行評定。青茶品質檢驗1.感官檢驗 其中鐵觀音、色種、烏龍、水仙、武夷巖均檢評:分特級、1-4級。各類茶品質必須正常、無異味,不含非茶夾雜物,湯質潔淨。外形對照標準樣進行審評。2.理化檢驗 各種級內青茶,水分<=7.5%;副茶<=8%;灰分<=6.5%;12孔以下碎末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