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極峽蜂情

    社群性的昆蟲是怎樣做到有社會性的?所有社會性的昆蟲它們都是以群而居,各司其職,既分工又協作,誰離開了誰都無法生存。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蜜蜂和螞蟻等群居性的昆蟲都是屬於社會性的昆蟲。

    社會性的昆蟲是屬於母系社會,首領是雌性的王后,負責繁衍後代。社會性的昆蟲它們不象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資訊,它們都是以靈敏的嗅覺和肢體語言來交流資訊。下面就以蜜蜂來說說它們的社會分工:

    一、蜂王

    蜂王是發育完全的雌性蜂,一生以蜂王漿為食,壽命為3―5年,一生的史命就是與雄蜂交尾後不停的產卵繁衍後代,每時每刻都在分泌一種蜂王資訊素,讓它的子民感知到有蜂王的存在而努力工作,一旦蜂王出現意外,工蜂感知不到蜂王資訊素,它們就立馬消極怠工,並在兩天內將1一3日齡的幼蟲急忙改造成王臺,培養出新的蜂王。

    二、雄蜂

    雄蜂短暫的一生就是與蜂王交尾,交尾以後便很快死去,那些沒能與蜂王交尾的雄蜂,等過了交尾季節以後,由於食量很大又不參入採集活動,就會被工蜂驅逐出家門,任其凍餓而死。

    三、工蜂

    工蜂是發育不完全的雌性蜜,它不與雄蜂交尾,工蜂出房以後的17日齡以內在巢內幹內勤工作,吐蜂王漿喂蜂王及幼蟲,泌蠟造脾等,17日齡以後就出巢採蜜和花粉,流蜜採集期一個多月就已經衰老,就只能在巢門口當警衛或是到附近去採點水。

    蜜蜂的一切活動是不需要蜂王安排的,完全是一種自主行動,其它社會性的昆蟲與蜜蜂也基本一樣,只是活動規律和繁衍引數不同而已。

  • 2 # 純野生科學家

    人類的社會性建立在情感和階級之上,昆蟲社會性的出現與維繫則是億萬年自然選擇的結果。在缺乏溝通手段的昆蟲世界,社會性一般透過兩種途徑實現:本能和資訊素。利用本能來執行分工,蜜蜂堪稱行家。蜂群內複雜的勞作分工根本無需交流,工蜂的自然發育過程就能完美解決。羽化兩三週的工蜂各項機能都尚未完善,只能負責巢房內的保溫和清潔;羽化三週後的工蜂,唾腺開始發育,所以開始負責用花粉和蜜的混合物以及“蜂乳”餵養幼蟲;到羽化第十週,它們的唾腺逐漸退化,蠟腺變得發達,於是它們把其他工蜂採回的蜜和花粉貯藏起來,並分泌蜂蠟營建和擴大蜂房;羽化十八週的工蜂,蠟腺也開始退化,只好暫時擔任蜂巢的守衛工作;羽化二十週後的工蜂就以在花眾中採集花粉和花蜜為主了。瞧,蜜蜂依靠發育過程中的機能轉化,就把複雜的分工搞定了,純本能。每隻工蜂都得按階段把所有工作全乾一遍,而蜂后只需不停的生生生,基本不用向工蜂下達指令。

    螞蟻和白蟻則不同,它們族群的“後蟲”需要產下不同種類的卵,孵化成不同分工的個體。由於終身只司一職,它們需要經常交流來協調工作,甚至臨時改變角色,所以螞蟻和白蟻對資訊素的使用要多於蜜蜂。

    資訊素就是化學語言,它由螞(白)蟻腹部腺體分泌的多種化合物組合而成,它們控制著蟻群的集體行為。蟻群中最常見的“單詞”有跟隨、取食、餵養、召喚、警報、防禦、進攻等,幾十種揮發性化合物相當於幾十個字母,不同的組合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行為越複雜的種類用到的資訊素越多樣,個別種類的螞蟻甚至有奪取、奴役、種植、架橋、制舟、編織等複雜的“語言”。

    靠資訊素維繫社會分工看似挺先進,其實不然——會製造化合物的大師太多了。比如一種灰蝶和有些種類的甲蟲就很精於利用氣味和資訊素欺騙螞蟻,它們的抱卵成蟲會模仿螞蟻的氣味混入蟻巢產卵。卵和孵化的幼蟲都比螞蟻的大很多,但沒辦法,它們釋放的化學訊號是對的,螞蟻無法辨別。狡猾的幼蟲不斷模仿螞蟻幼蟲,釋放“餵養”、“保護”、“保潔”的資訊素,讓工蟻伺候自己,直到化蛹。有些寄生甲蟲破蛹而出後,還得先“順手”吃掉幾個蟻卵或幼蟻再離開,其“忘恩負義”程度直逼杜鵑。

    總之,嚴格的社會效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每一個個體的特長,群體中默契的配合可以明顯增強一種昆蟲的競爭實力。在社會性這一法寶的加持下,螞蟻、白蟻和蜜蜂這三個古老的物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3 # 看松讀畫軒

    社群性昆蟲是一個龐大的自然帝國,有螞蟻、蜜蜂、白蟻、黃蜂等種群。它們個體通常體積很小,所以懂得團隊合作對於自己種族生存的重要性。這些昆蟲信奉“團結協作,個體可以犧牲,但種群不可戰勝”的信條。有個寓言故事:在非洲草原如果看見羚羊在奔跑,說明獅子來了;如果看見獅子在躲避,就是象群發怒了;如果看見獅子和大象集體逃命的壯觀景象,那一定是螞蟻軍團來了......

    昆蟲學家認為,社群性昆蟲是大自然的奇蹟。它們變得有社會性的成功秘訣在於,具有嚴密結構的團體,明確的社群組織和分工,個體之間存在不同的階級和優勢等級現象,相互依賴協作互動,群體成員有歸屬和認同感。這樣的社群組織可減少內部成員的相互競爭和消耗,積累力量共同對外。

    譬如,螞蟻社群組成一種群居的世襲大家庭,分為世襲的蟻王(後)和工蟻兩種。它們具有高度組織性,彼此溝通不僅可以藉助觸覺和視覺的聯絡,在大規模協調行動中還可藉助分泌的外激素之類的資訊介質。社群性昆蟲的進化說明,昆蟲個體若離開了群體則難以獨立成活,社會性合作是其無法逃避的選擇。

    因此,它們必須集體共同取食,共同禦敵,共同飼幼,以增強個體的成活和種族延續的機率。社群內大部分個體(如工蟻、工蜂)終日為整個社群忙碌,從事覓食、築巢、育嬰、防禦等工作,本身不參與繁殖後代。在需要時,社群中的個體可以犧牲,比如工蜂在蜇刺入侵敵人時同歸於盡。種群的全部基因遺傳任務交由少數個體專司完成。昆蟲學家已觀察研究了有關社群性昆蟲維持社會組織的行為。這類昆蟲還都是出色的資訊傳播者:蜜蜂會用著名的搖擺舞來描述彼此間發現的花蜜食物的方向及位置,其資訊的精確性可以和我們手機的衛星導航系統相媲美。

    它們又是寬容的互助者:螞蟻可以在遇到空間障礙時相互搭建肉體橋樑,讓其團隊通行。昆蟲學家還認為,像螞蟻、蜜蜂這樣複雜的社群性昆蟲,它們集約式的群居巢穴更加有利於社會性管理和指揮。

    蟻穴,如同一個繁華喧鬧的城堡,是螞蟻社會管理指揮中心。蟻穴內道路四通八達,建有許多不同使用功能的穴室。如有蟻后的大房、幼蟲的育嬰室、工蜂起居空間、食物儲存倉庫等等。其建築形式牢固、安全、舒適,更便於昆蟲間資訊相互交流。

    與蟻穴相似,蜂巢也是一個集指揮管理、上崗執勤、資訊交流、後代哺育於一體的集約式社群建築。蜜蜂的這種群居基因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性。

    另外,蜜蜂被譽為“天才的數學家和設計師”。曾有數學家從理論上計算出,蜂巢的六邊形組合巢體,是耗材最少、強度大、顏值高的建築。社群性昆蟲的生活,與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之間的相似性簡直令人震驚。君主制度、居住建築、抵禦入侵、站崗值班、照看幼兒、垃圾清理等活動——社群性昆蟲可謂一樣不落,在我們之前的8000萬年前就已經做到了。在它們的智慧面前,我們應當敬畏和謙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書豪潛在下家,黃蜂、快船、勇士、熱火哪個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