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解釋: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裡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出處: 上善弱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原文解釋和理解: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慾,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鬱,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樣啊!前面我們說過,“善”是一個時空性的範疇。它是“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應用——“德”的具體評價。“德”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的。 在“道”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在“德”的層次上,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德”,常見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興,夏火德興,秋金德興,冬水德興。四季之交土德興。”,再比如君主有“聖德”,“君子”有“仁德”,練武人講“武德”,學藝人講“藝德”,普通人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衡量這些“德”究竟是“善”還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還是“小善”呢?唯一的標準就是看它與“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為什麼是“上善”?就因為它“幾於道”——非常接近“道”。 這個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麼具體“功德”呢?就是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它“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白求恩式的共產主義高風亮節啊! 水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了,我們身體裡四分之三都是水。有關水的具體的例子是多到不可勝數的,老子就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老子對“水德”進一步展開了,而且把它與“人德”相比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這個特性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猶豫的奔向那些低窪之處——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這是“水往低處流”,但人是要“人往高處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佔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回過頭來再看水,儘管它不停地奔向低窪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昇華(蒸發),最後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淨的形態遨遊於藍天,那就是白雲——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裡。自有老天不我欺,青雲直上居九天。” “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執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淨。我們做人,能象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麼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窪,不考慮氣派和麵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能不能評個院士博導教授之類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裡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 “動善時。”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不爭”就是“為無為”,依據“道”來“為無為”需要“爭”嗎?“爭”,現代社會所最提倡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爭”說到頭,又是“爭”的什麼呢? 要理解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的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鬱,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上善若水解釋: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裡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出處: 上善弱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原文解釋和理解: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慾,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鬱,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樣啊!前面我們說過,“善”是一個時空性的範疇。它是“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應用——“德”的具體評價。“德”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的。 在“道”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在“德”的層次上,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德”,常見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興,夏火德興,秋金德興,冬水德興。四季之交土德興。”,再比如君主有“聖德”,“君子”有“仁德”,練武人講“武德”,學藝人講“藝德”,普通人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衡量這些“德”究竟是“善”還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還是“小善”呢?唯一的標準就是看它與“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為什麼是“上善”?就因為它“幾於道”——非常接近“道”。 這個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麼具體“功德”呢?就是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它“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白求恩式的共產主義高風亮節啊! 水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了,我們身體裡四分之三都是水。有關水的具體的例子是多到不可勝數的,老子就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老子對“水德”進一步展開了,而且把它與“人德”相比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這個特性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猶豫的奔向那些低窪之處——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這是“水往低處流”,但人是要“人往高處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佔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回過頭來再看水,儘管它不停地奔向低窪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昇華(蒸發),最後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淨的形態遨遊於藍天,那就是白雲——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裡。自有老天不我欺,青雲直上居九天。” “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執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淨。我們做人,能象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麼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窪,不考慮氣派和麵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能不能評個院士博導教授之類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裡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 “動善時。”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不爭”就是“為無為”,依據“道”來“為無為”需要“爭”嗎?“爭”,現代社會所最提倡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爭”說到頭,又是“爭”的什麼呢? 要理解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的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鬱,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