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04596690954

    人本主義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又譯人本學。希臘文詞源antropos和logos,意為人和學說。通常指人本學唯物主義,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以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和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費爾巴哈由於把庸俗唯物主義同一般的唯物主義混為一談,避免採用甚至反對“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因而將自己的哲學稱作“人本主義”或“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將他的唯物主義學說稱作“人本主義”,並把他的哲學著作命名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他們都反對把靈魂和肉體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反對把靈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但他們所瞭解的人,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會的人。他們不是聯絡具體歷史、聯絡社會實踐來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會性。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一詞被某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所歪曲。如德國現象學者謝勒和法西斯主義理論家克拉格斯,就侈談“哲學的人本主義”或以“肉體和靈魂的統一體”為物件的“人本學”或“性格學”。他們的“人本主義”是一種宣揚非理性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唯心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或稱行為論和行為學派,系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ohn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創立。按行為主義的主張,不但反對結構主義的心理結構與意識元素觀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將意識當做心理學研究之主題。華森氏主張,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研究只限於以客觀的方法處理客觀的資料。內省不是客觀的方法,用內省法所得到的意識經驗,更非客觀資料。因此,行為主義者批評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二者,均不配稱為科學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主張,最重要者有以下四點:(1)強調科學心理學所研究者,只是能夠由別人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2)構成行為基礎者是個體的反應,集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體。(3)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4)經由對動物或兒童實驗研究所得到的行為的原理原則,即可推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像此種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主義取向,被人稱為激進行為主義(radicalbehaviorism)。

    行為主義發展到三十年代後,其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受到了批評。同時又因其他學派理論的影響,有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終而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行為主義中持有此種理論取向者,被稱為新行為主義(new—behavioyism)。

    從現代心理學的觀點看,我們可以從下述兩點對行為主義做公正的評論:其一,為使心理學符合科學的標準,行為主義者刻意將之限定為外顯行為,將傳統心理學中一切有關“心”的成份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學內涵窄化,難免有削足適履之缺失。七十年代以後,現代心理學的界說“心理學是對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來,顯然就是行為主義偏激取向的匡正。其二,行為主義的嚴格科學取向,使心理學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與工具的品質,使心理學在社會科學的同輩中形象突出,在四十年代行為科學(behavioralscience)興起,其名稱之由來,就是受了當時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因此,在科學心理學的發展上,行為主義仍然是有貢獻的。此外,行為主義的研究,在學習心理學上也是貢獻甚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未分配利潤有餘額未分配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