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指一場摺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 由於緊壓大軸而得名。 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 壓:壓倒,超過;軸:大軸。指放到最後的最精彩的專案。 我們看戲時,常聽人說什麼壓軸、大軸。據說過去的劇本寫成一長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軸,就像裝裱國畫的畫軸。因長卷的最後一戲靠近木軸,所以稱為大軸,大軸前面的戲,也就是倒第二的稱為壓軸,中間的戲稱為中軸,前面的戲稱為早軸。實際上就是以畫軸的每一位置的名稱來代替演出戲碼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場演出就是向觀眾展示一幅多彩的畫卷。 壓軸戲亦稱“ 壓臺戲壓軸”本是京劇的“術語”。京劇一場戲如有五出的話,第一齣叫作“開鑼戲”, 第二齣名曰“早軸”;第三齣為“中軸”;第四齣(倒數第二)稱之為“壓軸”;第五齣(最後一出)則叫“大軸” 壓軸戲。 有以上五種名稱的時代,京劇還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演出兩三個小時的,那時的京劇演 出是從大白天就開始——一般是下午一兩點鐘就唱開鑼戲了。演到了一兩個小時之後 ,一些觀眾可能有點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劇目,給大家“提提神”,這就是“早軸子”。到了快吃完晚飯的時候,再唱一出熱鬧戲,叫叫座兒,這是“中軸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較重要的“正戲”,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結呢。所以,最好的“ 角兒”、最硬的劇目都要放在最後才拿出來。 一般來說,都是在倒數第二齣戲放上最佳陣容的演出——這叫做“壓軸戲”,它必須“壓”得住陣腳,否則就會出現觀眾大量離開劇場的現象,一個一個觀眾走去,叫作“抽籤兒”,大量觀眾離開就叫作“起堂”——這在劇團是非常可怕的失敗!所以“ 壓軸子”的都是好戲。 而“大軸子”則往往是一出熱鬧的武戲,火爆熾烈,既能夠給大家以藝術的滿足,又能夠給整場演出一個美好的結局。這齣戲演出的時候,大家也就知道該走了——所以 這出“大軸子”戲又被叫作“送客戲”。 由此可見:一般人將“壓軸戲”當作重頭戲來看,其實倒也並非全無道理的。當然說“壓大軸”可能就更“科學”。 在舊時,倒數第二的壓軸戲為全戲的重中之重,而當“角兒”形成之後,大軸則變為最重要,而壓軸為第二位,現如今在鄉野之間,也仍然可能存在武戲送客的舊風俗 摺子戲--顧名思義,它是針對本戲而言的,它是本戲裡的一折,或是一出。流傳至今的以摺子戲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從內容上看,好的摺子戲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其思想觀點有較強的人民性;而在結構安排上,往往別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緊緊抓住觀眾。從形式上看,京劇摺子戲集中而突出地體現了京劇的藝術特徵,即生、旦、淨、醜的不同行當,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摺子戲雖然是整本傳奇的一個部分,但它大多是戲曲中的精彩片斷,是那部戲曲全劇的中心或靈魂,有很強的獨立性,情節濃縮,人物個性鮮明,如《牡丹亭》中的《驚夢》、《西廂記》中的《拷紅》、《玉堂春》中的《蘇三起解》、《白蛇傳》中的《斷橋》等。
壓軸--指一場摺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 由於緊壓大軸而得名。 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 壓:壓倒,超過;軸:大軸。指放到最後的最精彩的專案。 我們看戲時,常聽人說什麼壓軸、大軸。據說過去的劇本寫成一長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軸,就像裝裱國畫的畫軸。因長卷的最後一戲靠近木軸,所以稱為大軸,大軸前面的戲,也就是倒第二的稱為壓軸,中間的戲稱為中軸,前面的戲稱為早軸。實際上就是以畫軸的每一位置的名稱來代替演出戲碼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場演出就是向觀眾展示一幅多彩的畫卷。 壓軸戲亦稱“ 壓臺戲壓軸”本是京劇的“術語”。京劇一場戲如有五出的話,第一齣叫作“開鑼戲”, 第二齣名曰“早軸”;第三齣為“中軸”;第四齣(倒數第二)稱之為“壓軸”;第五齣(最後一出)則叫“大軸” 壓軸戲。 有以上五種名稱的時代,京劇還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演出兩三個小時的,那時的京劇演 出是從大白天就開始——一般是下午一兩點鐘就唱開鑼戲了。演到了一兩個小時之後 ,一些觀眾可能有點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劇目,給大家“提提神”,這就是“早軸子”。到了快吃完晚飯的時候,再唱一出熱鬧戲,叫叫座兒,這是“中軸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較重要的“正戲”,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結呢。所以,最好的“ 角兒”、最硬的劇目都要放在最後才拿出來。 一般來說,都是在倒數第二齣戲放上最佳陣容的演出——這叫做“壓軸戲”,它必須“壓”得住陣腳,否則就會出現觀眾大量離開劇場的現象,一個一個觀眾走去,叫作“抽籤兒”,大量觀眾離開就叫作“起堂”——這在劇團是非常可怕的失敗!所以“ 壓軸子”的都是好戲。 而“大軸子”則往往是一出熱鬧的武戲,火爆熾烈,既能夠給大家以藝術的滿足,又能夠給整場演出一個美好的結局。這齣戲演出的時候,大家也就知道該走了——所以 這出“大軸子”戲又被叫作“送客戲”。 由此可見:一般人將“壓軸戲”當作重頭戲來看,其實倒也並非全無道理的。當然說“壓大軸”可能就更“科學”。 在舊時,倒數第二的壓軸戲為全戲的重中之重,而當“角兒”形成之後,大軸則變為最重要,而壓軸為第二位,現如今在鄉野之間,也仍然可能存在武戲送客的舊風俗 摺子戲--顧名思義,它是針對本戲而言的,它是本戲裡的一折,或是一出。流傳至今的以摺子戲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從內容上看,好的摺子戲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其思想觀點有較強的人民性;而在結構安排上,往往別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緊緊抓住觀眾。從形式上看,京劇摺子戲集中而突出地體現了京劇的藝術特徵,即生、旦、淨、醜的不同行當,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摺子戲雖然是整本傳奇的一個部分,但它大多是戲曲中的精彩片斷,是那部戲曲全劇的中心或靈魂,有很強的獨立性,情節濃縮,人物個性鮮明,如《牡丹亭》中的《驚夢》、《西廂記》中的《拷紅》、《玉堂春》中的《蘇三起解》、《白蛇傳》中的《斷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