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格巫育兒

    近幾年,《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大火,引發了全民誦詩、全民讀書的熱潮。一手操刀的策劃人、製片人兼主持人——董卿,成了實至名歸的國民知性女神。

    最近,董卿的育兒觀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訪談節目《面對面》中,董卿首談初為人母的經歷,並袒露了自己的育兒觀:“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網友紛紛表示贊同,感嘆“身教才是最高階的教育”。

    然而,實際生活中,父母們常常會忽視“身教”的重要性。

    其實,很多父母並非不負責任,相反,他們肩負著很大的使命感,時刻把決定孩子未來的幾大素質或幾大習慣掛在心頭。

    為了實現這些培養目標,老父老母們狂刷育兒文、育兒書,乾貨方法都熟記於心,可是每每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失靈了。

    屢戰屢敗之後,家長們終於不再相信育兒書了:“育兒書的方法都是紙上談兵”,“總結這個方法的人肯定沒有遇過我家孩子”……

    但是,很可能不是育兒書的方法不起作用,也不是父母們不努力,而是他們忽略了最關鍵的一步——“身教”。

    01 為什麼育兒書推薦的方法,在我的孩子身上不管用?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育兒書推薦的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管用。果果媽就是一個例子。

    果果年紀雖小,但是脾氣卻很大,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吼大叫、小手亂砸、小腳亂踢,果果媽為此採取了很多方法。

    可是,不管是當下引導果果分散注意力,還是事後幫果果分析原因、梳理情緒,都沒起作用。情緒管理繪本也陪著果果看了一本又一本,但果果的脾氣依然改不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果果媽本身就是個暴脾氣,遇事總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有次,她告訴果果生氣的時候,先數3秒冷靜一下,果果反駁:“媽媽你生氣的時候為什麼不數3秒,總是一下子就兇我?”果果媽立刻語塞。

    “道理講了很多遍,孩子還是聽不進”是由孩子的學習機制決定的。

    中國著名學前教育學家陳幗眉先生就一直強調,感知在幼兒學習中的作用。幼兒是藉助感覺器官、依靠觀察表象來認知世界,而不是透過語言交流所獲得的知識來學習的。

    也就是說,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有用的不是講道理,而是將道理學以致用,以身作則,讓他們在生活中觀察,進而學習。

    02 育兒方法的正確開啟方式:教子先教己

    就像飛機上的安全提示所說,你只有先給自己正確佩戴好氧氣面罩,才能夠去幫助孩子。很難想象一個不會管理情緒的媽媽,能教出一個情緒平穩的孩子;也很難想象一個治不好自己懶癌的爸爸,能教會孩子自律。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西雅圖人際關係研究所所長約翰·戈特曼曾寫過一本關於孩子情商培養的書,書的第一部分完全不談孩子,而是專門教父母如何理解情緒、處理情緒。因為教育好孩子的前提,一定是父母先教會自己。

    舉個例子,育兒書上常講共情,但是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叫共情。

    有的家長在每次教育孩子前,都會加一句“我理解你”,接著才開始擺事實、講道理,孩子繼續哭鬧,家長又著急又無奈,心想:“我都說理解你了,跟你共情了,你還想怎樣!”

    就像王源在綜藝節目上唱到哭的《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想要真的理解孩子,一定要自己去經歷一番,否則共情只是走形式,孩子們能分辨出來。

    再比如,如果父母想讓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那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要少玩遊戲,多看書。

    事實上,很多家長光是想想,就頭大了,“上班那麼累,回家還不讓我玩遊戲?”“看書就犯困,遊戲不能停!”仔細想想,你作為一個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憑什麼希求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做到呢?

    當你戰勝疲憊,從書本中發現樂趣,養成了好的閱讀習慣,孩子看在眼裡,也會潛移默化,模仿學習。而且,你在培養讀書習慣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對於教育孩子也會更有實際幫助。

    03 好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偶像,而非老師

    蔡康永談到父親對他的教育時說,父親和他交流很少,但他記得,家裡擺的飯局,螃蟹端上桌後,父親永遠會把螃蟹殼先夾給客人,再把螃蟹鉗夾給客人,他坐在一旁,看著螃蟹最好吃的部分被別人拿走。

    “他從來沒有教過我,可是我學會這件事。”蔡康永說,“他的一些精神一直留在我心裡。”父親於他,是一種精神上的引領。

    我有一個朋友做留學諮詢,和上百個家庭面談之後,他總結:“不好的親子關係千奇百怪,好的親子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孩子視父母為偶像。

    他的一位小客戶,是個非常優秀、學習效率非常高的孩子。這個孩子分享學習經驗時,總是不經意間提到自己的父親:“我希望長大能像我爸一樣,工作能力強,興趣又廣泛”,“我特別佩服我爸,遇到困難從不服輸。”

    因為父母都很優秀,孩子自然而然會被感染,並且打心眼裡認同父母的理念。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最聽自己崇拜的人的話。如果父母就是孩子的偶像,那麼教育孩子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時的言語和方法只是“術”,而在生活中的身教才是“本”,只有有了根本,方法才能起作用。

    04 你對孩子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當然,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這可能是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會有缺點,有弱點,身體力行確實比嘴上說說要難很多。

    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曾經在文中寫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方式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比如,吵架是壞事,但接受“吵架是壞事”,不見得就要接受“父母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太苛刻了。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但犯錯之後,我們的態度和行為依然能夠影響孩子。

    比如,錯怪孩子,對孩子發火後,及時道歉,能讓孩子學會彌補錯誤的方法;父母吵架之後,互相坦誠、理解和包容,能讓孩子明白,相愛的兩個人也會吵架,失控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就像董卿這次訪談的題目《永遠的成長》所寓意的那樣,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父母的態度和行動,是父母不僅僅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教育者,更是一個永遠不放棄成長的學習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奧特曼連續特攝片有沒有內部情節的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