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老電影《南征北戰》深刻詮釋了這個問題的難度,1947年初在徐州督戰的國軍“參謀總長”陳誠是廢物嗎?旁邊的薛嶽和前線的歐震都不會打仗嗎?至少筆者個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可就是這些抗日名將,一致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不堪再戰”正在撤退,同時要求北線的李仙洲集團火速南下,“聚殲”我軍主力於臨沂以北地區。

    魯南會戰,陳誠一口氣調動了74個整編師或旅,且大多是國軍精銳兵團,整個戰場兵力分為三大坨:南線歐震的主要突擊集團,包括整74師、整11師、整25師等大牌;北線李仙洲輔助突擊集團,下轄三個軍約7萬人;另以王敬久集團置於西線,負責切斷華野和中野之間的聯絡並作為預備隊隨時投入戰鬥,架式拉開的其實蠻漂亮的。

    粟裕手中掌握著華野主力九個縱隊,他以兩個縱隊18個團偽裝主力阻擊歐震集團,七個縱隊秘密北上尋殲李仙洲集團,戰役的關鍵,是偽裝全軍的兩個縱隊如何打的激烈、撤的真實,從而讓敵軍高層產生錯覺。打的不硬,敵人不相信你是主力,撤的不真,敵人會懷疑我軍另有企圖,總之這戲不好演。

    1947年2月15日,歐震集團經“激烈戰鬥”佔領臨沂,並大肆向徐州和南京報捷,戰報經層層注水,到達各高階將領手中的情況是:華野在臨沂周圍“被殲”16個旅,餘部正在潰退中。所以陳誠認為,茲要李仙洲集團堵住華野的退路,則一戰而定山東。

    真有清醒的人物,李仙洲的頂頭上司、坐鎮濟南的黃埔學弟王耀武堅決不信 ,多年的戰場經驗讓他深感國軍戰報之水,越是戰果“輝煌”越有問題。他判斷歐震集團一定未遇大的抵抗,華野的撤退是假,很有可能是北上打擊較弱的李仙洲。於是王耀武派出多批飛機偵察,確有跡象表明情況反常,隨即命令已經到達萊蕪的李仙洲集團後撤,一併致電陳誠要求“准予機動作戰”。

    陳誠大怒,嚴令王耀武不得貽誤戰機,北集團必須刻日南下堵截撤退之華野“殘部”,面對這個黃埔系的實際二號人物,王耀武也不敢抗命,只好再次命令李仙洲前出重佔萊蕪。可憐黃埔一期的李仙洲來回折騰,最終還是落入華野包圍圈,2月23日,第46和第73兩個軍5萬多人被殲,拖後的第12軍逃回濟南,李仙洲兵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萊蕪戰役和“五萬頭豬”的故事。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伸出手來拉兄弟一把”,李軍長自然代指李仙洲,張軍長則影射南集團的整74師師長張靈甫,不用急,三個月之後張軍長也掛了。

    作為軍事統帥,判斷敵方真假撤退需要在戰略、戰術和戰場三個維度去研究,在戰略上要有清醒的認知和對對手充分的瞭解,陳誠的錯誤在於“既不知已也不知彼”;在戰術上要有全方位的偵察,華野的佯裝敗退,王耀武能夠看出問題,偏偏陳誠就深信不疑;在戰場上,指揮官要親臨一線實際考察,而不能盲目的相信什麼電文和戰報,如果陳誠親臨前線觀察戰鬥,以二十年的作戰經驗恐怕也能發現端睨,如果身處遠在徐州的作戰室裡瞎指揮,想不吃敗仗都難。

    歸根到底一句話,能否判斷出撤退的真假,最後互相博弈的結果,仍然是指揮員的軍事綜合能力比拼。

    抗日電影《誘狼》裡,擔負引誘鬼子上鉤的“狼誘子”分隊,為了讓敵酋阿部規秀相信八路軍是不支而退,不惜下了血本,把捷克式輕機槍都扔在撤退的路上了,終於將日軍誘至黃土嶺。

    筆者對這個橋段卻嚴重存疑,機槍對於武器嚴重匱乏的八路軍有多麼重要,怎麼可能輕易拋棄?但凡阿部規秀稍具頭腦,也能判斷出這事有蹊蹺,事情明顯做過頭了。

  • 2 # 紅色手電筒

    這個就需要依靠大量廣泛的收集情報,根據這些情報在作出判斷。原來在課本里邊有一篇曹劌論戰的課文就說過,如何判斷對方是真的敗退還是誘敵之際。春秋時期,曹劌是透過觀察對方的旌旗是否混亂,戰車的車轍是不是混亂這些跡象來判斷對方是真的陷入了混亂還是誘敵。抗美援朝的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充分利用了美軍的狂妄。

    不過,一般如果是對方是誘敵深入,對於這些跡象也是會製造各種假象,比如志願軍入朝作戰,在第一次戰役以後,彭總就是組織部隊後撤,在後撤的同時,丟失部分損壞的槍支,還有一些其他物資,釋放聯合國軍的戰俘等手段,釋放出志願軍在後撤回國的假象,而麥克阿瑟則是由於一貫的自大,並沒有識破彭總的計策,繼續指揮聯合國軍分兵冒進,導致自身的戰線被繼續拉長,最後被志願軍一仗打回了三八線,從而扭轉了北韓戰局。最後蘇軍進攻柏林還是集中了3個方面軍250萬人,在4月才開始進攻,而不是在2月就冒險進攻柏林。

    不過,這種誘敵深入的計策通常要建立在對手狂妄自大的基礎上,如果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那麼這種誘敵手段很可能是不成功,比如是蘇軍在從波蘭打到柏林城下,距離柏林只有70公里,這一般來說,就是蘇軍坦克集團軍一晝夜的行程,但是當時古德里安利用朱可夫右翼方面軍的進展緩慢,在朱可夫的側翼開始集中兵力,準備在朱可夫冒險進攻柏林的時候,給朱可夫側翼一個狠狠的打擊,但是朱可夫沒有冒險,朱可夫在奧得河建立了幾個橋頭堡以後,主力轉向北,首先消除了側翼的威脅以後,這才在最後協同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一同進攻柏林。隆美爾的沙漠之狐不是白叫的。英軍的沙漠偵察隊,在沙漠地區大量使用偵察部隊巡邏很重要,尤其是自己的側翼。

    當然,有的時候,如果是對手經常殺回馬槍,很有可能把對方打出來心理陰影,比如隆美爾在北非就是經常利用假撤退,把英軍坦克引誘到88炮的設伏地點,打英軍的埋伏,結果是到了阿拉曼,隆美爾是真的被打垮了,隆美爾一路向西撤退了上千公里,但是後邊的英軍卻沒有拍坦克部隊進行迂迴包抄,就是被之前隆美爾打怕了,從而選擇了最穩妥的辦法,尾追而不是平行追擊,當然在沙漠行動,後勤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原因,還有就是當時的蒙哥馬利還是缺乏作戰經驗,尤其是沙漠地區的作戰經驗。

    對於敵方釋放在戰場的各種資訊,作為指揮員,必須要通盤分析,還有就是透過本方的作戰彙報,而本方的戰果統計水分大不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象美軍在越南很多時候並不知道確切的殲敵數字,本身在叢林遭遇戰中,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控制戰場去數對方的屍體,結果是美軍內部的通行做法就是根據這身的傷亡情況,想當然的認為越軍的傷亡數字是自身的3倍,很多時候還要更多,尤其是如果一個指揮官想要升的快一點的時候,3倍就不行了,怎麼也要5倍,甚至10倍才好,這樣對於戰場形勢實際上是給予上級一個嚴重的誤判,美軍在越戰中就是嚴重誤判,從而使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中,最後的感覺是怎麼越南人老是打不完。

    要想準確的判斷情況首先是要自身的戰果統計要嚴謹,畢竟這個是自己能夠準確控制的資料,還有就是透過審訊戰俘,繳獲對方的檔案,還有就是各種技術偵察手段大量的收集情報,綜合各種情報作出判斷,畢竟騙局只能是在一段時間騙過所有的人,或者是所有的時間騙過一部分人,不可能是在所有的時間騙過所有的人。

  • 3 # 亦喻之

    你問的是在古代戰爭中還是現代戰爭中?

    古代戰爭就不說了。

    在現代戰爭中,可以根據以下情況判斷:

    一是指戰員根據戰場上的雙方兵力消耗作出判斷。如敵方損失慘重而我方損失不大,則敵方之撤退無疑是真的;如雙方並未實際接觸,或敵方損失並不大,那無疑是假的。這個比較直觀;

    二是根據偵察情況作出判斷。偵察情況包括各種偵察手段所獲得到的情況進行正確分析;

    三是根據間諜獲得的情報進行判斷;

    四是根據敵方戰略意圖結合戰役情況作出。如敵方的戰略意圖為攻佔某座城市,而戰役發生在通往城市的某條公路,則可以根據敵方是否必經此路,敵軍的輜重多少等情況作出判斷。如敵軍非經過此路,旁邊沒有其它道路可通,即使有道路,但又不適合敵軍輜重經過,則敵方之撤退無疑是假的;反之則是真的。

    五是根據戰場參戰部隊的多少進行判斷。一場戰役並不是只規定對等力量的對陣,而是或敵重我寡,或敵寡我眾。如敵眾我寡,則敵方何以撤退?明顯是故示其弱,欲引我追擊而陷敵陣中;如敵寡我眾,則敵之撤退顯然是真的要退了。

    六是根據敵軍撤退方向的敵我力量存在進行判斷。如敵軍撤退方向有敵方力量存在,此為誘敵深入之假撤;如敵軍撤退方向有我方力量存在,則敵之撤退確實已經到了非撤不可之地步了。

  • 4 # 杜老師茶館

    分辨真假撤退的途徑很多,隨便列舉一些吧:

     ——用謀略戰調動敵人:淝水之戰晉軍利用對方速戰速決急於求勝的心理要求對方讓出一片戰場以便渡水決戰。當前秦的苻堅答應這一要求時就已經上當了,等於告訴了對方自己的老底是真的敵前撤退。

      ——靠已知規律加戰場經驗: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黃忠吃準對方天黑必然回營,所以故意按兵不動。一見對方“弓弩手向前,望蜀營射去”,馬上明白這是敵前撤退的措施,一看對方後隊在動,立刻知道對方是真撤退,遂發動進攻。

      ——靠綜合判斷: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指揮官朱可夫根據敵人損失、補充能力和己方實力的分析判斷出敵人已經筋疲力盡,沒有力量發動進攻,遂下令轉入反攻。

      ——靠數理統計和分析: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期間,李奇微根據以往戰鬥記錄資料分析出志願軍是“禮拜攻勢”,七日之後必然是真撤退而不是誘敵,立即採用“磁性戰術”轉入反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遛狗的時候,狗狗總是到處亂聞,該不該阻止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