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史館

    從根本上來說,把持朝政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帝所代表的的皇權。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君權的加強,相權的削弱;中央權力的加強,地方權力的削弱,是整個中國封建史的趨勢。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朝的內閣制,最後到清朝的軍機處,成就君主專制的頂峰。

    那麼皇帝的權力,又從何而來?

    按西方的說法,權力來自於人民。在遠古時期,人類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不得不團結起來一起生活,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防止野獸侵害,人們將能力強的個體選為首領,將自己的權力賦予他,由首領決定打獵採集的分工,分配勞動成果,此形成了早期部落。好比我們熟悉的黃帝,炎帝,蚩尤等華夏部落。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開始有了富裕的財產,掌握“人事權力”和“財富分配”的部落首領成為了第一批脫產者,他們將大家交給他的權力視為自己的權力,將共有的財產視為自己的財產,私有制和貧富分化也就此產生。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

    權力最大,財產最多的人,將自己的權力和財產分給願意效忠自己,願意維持分配製度的人,形成利益共同體,這些人成為了統治階級,沒被吸收的部落人民成了黎民百姓,外族的俘虜成了奴隸,早期奴隸制國家誕生了。

    不過,主權在民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才誕生的理論,在此之前,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搞不清楚國家的權力,皇帝國王的權力從何而來。因此,以為以君主中心的君權神授理論被提了出來。

    簡單的說,就是君主是受天命派遣,來到凡間管理世人,君主是天神的代表,人民只能服從於君主的命令,而不能反抗,比較有代表的論述有:家天下、天子,還有西漢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等。

    皇帝如何用制約臣子

    底層的百姓,既沒有文化,又沒有經濟能力,在小農經濟的背景下更缺少凝聚力,對於深居在宮廷裡的神秘天子,在君權神授的影響下,漸漸將君主神化,成為繳稅賦、納皇糧的良民。

    然而,統治階級並不是只有皇帝一個人,還有文臣武將,士族公卿,這些人天天與皇帝打交道,可不會相信什麼君權神授,當皇權衰弱的時候,一些野心家就會取而代之,例如王莽,楊堅,趙匡胤,在他們的眼中,誰拳頭大誰就可以皇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

    因此,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發展過程中,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博弈,還有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中央設定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下面的郡和縣上,也基本按照行政、軍事和監察三項權力分別設定官員。因此在君主專制誕生起,就伴隨著權力的分配和制衡。漢承秦制,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與竇太后在爭奪中央權力的過程中,自己搞了一套領導班子稱為“內朝”,丞相手下原來的班子稱為“外朝”,將支援太后的人排除權力中心,後來又加強了尚書檯的權力,將尚書檯變成自己的辦公廳,所有奏疏、政令都要透過尚書檯,這樣便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加強了自己的皇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國家。

    隋朝初創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分別是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中,中書掌管機要,釋出政令;門下與中書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簽署、封駁詔令;尚書省起源於漢代的尚書檯,負責政務的具體實施,因此是三省中最具實權的部門,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便是尚書省下屬機構。

    在唐朝,三省長官原則上都是宰相,但在實際操作中,三省長官並不常設,反而授予一些低品階的官員“參知政事”的名號,安排進入政事討論,有宰相之實,無宰相之名。這樣一來,從秦漢時期的一個丞相,變成了無數個宰相,皇帝想讓誰做就讓誰做,無疑巨大的提高了皇權。

    △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也只是尚書右僕射,沒能做到尚書令。

    這種分化相權的模式,到了宋朝進一步將強。宋朝的核心思路就是官職分離,將官職分為官、職和差遣,官確定品級和俸祿,職變成了授予高階文官的虛銜,差遣才是實際辦事的。此外,三省的權力也被分割成二府三司(政事堂、樞密院二府,胡部、度支、鹽鐵三司),原先的三省和宰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虛職。例如我們熟悉的包拯,嘉祐元年,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這裡的權知開封府就是“差遣”,右司郎中為“官”,後來授予的龍圖閣直學士為“職”。宋朝這樣一番操作下來,將人事任免的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官員吃乾飯不幹活,形成“冗官”的積病。

    △影視劇中的包拯形象

    明朝之後,有名無實的宰相和三省被廢除,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失去宰相和三省的協助,皇帝表示自己一個人處理朝政累成狗了,所以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又設定了一個叫“內閣”的機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起初只是皇帝的諮詢顧問,但能進入內閣的都是朝廷重臣,也就使得內閣的權力不斷擴大,獲得票擬的權力,走到六部之上。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內閣閣臣不是官職,閣臣也都是兼職,因此閣臣的選任皇帝可以一手抓而不受制度的約束。

    △明朝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清朝的中央制度和明朝差不多,但在內閣之外又加了一個軍機處,成為皇帝的私人參議機構,進一步強化了皇權,因為篇幅的問題就不再細說了。

    雖然有些囉嗦,但將中國古代君權與相權的博弈史簡單梳理一遍,相信大家也能較為清楚的理解,皇帝是如何從制度上制衡百官的。下面我們在說的其他的問題。

    皇權的根基是什麼

    皇的權力,來自於現實利益的分配結果。比如說劉邦,將蕭何、張良、樊噲、韓信等能人收入麾下,打下大漢江山,然而授予宗族和功勳們權力、財富、名望,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一來就完成了新的利益分配,形成新的統治階級,劉邦也就完成了從小亭長到皇帝的巨大轉變。

    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權臣想要篡位,威脅的就不僅是皇帝一個人,還有以皇帝為中心的整個既得利益群體。只要這個群體在,即使皇帝是個小屁孩,是個弱智,他們都會想辦法阻止你。

    所以,一個臣子想要篡位,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個圍繞自己的利益群體,你能帶給他們更多的好處,他們才會願意跟你幹。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帝王最忌諱結黨營私,抓住就是誅滅九族,使皇帝永遠是王朝中力量最強的那個。

    但事實上,即便再縝密的制度,也會有皇權衰微的時候。無論是皇帝自身能力不足,或是寵信奸佞小人誤國,又或是國家疲敝內憂外患,每當一個王朝走到盡頭之時,原先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失衡,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體,新的王朝也就此誕生。

    近代之後,人民民主思想深入每個華人的心中,最終擺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實現人民當家做主,迎來新的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嬴政好不容易建立的萬世基業,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