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北拾芳

    秦朝的滅亡其實是在秦始皇死後才開啟的,當然秦始皇的暴政也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但是真正促使秦朝滅亡的應當是秦二世和他的寵臣。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失職可能判死罪,就鋌而走險,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

    當時,趙佗在南海郡擁兵50萬秦正規軍並不北上救援且令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自立為王,自稱“南越武王”。秦另一支正規軍於上郡約30萬不知因何緣故,直至咸陽陷落仍未馳援而至。秦二世二年冬,最先起兵反秦的陳勝軍聲勢浩大,陳勝部將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數十萬人(漢書說是十萬)逼近秦都咸陽,時章邯建議二世赦免驪山刑徒約20萬人,把他們編成軍隊以對抗陳勝軍,二世便任命章邯為將,率領這支新軍迎戰強敵。章邯先後擊敗周文和陳勝。陳勝敗退後被車伕莊賈殺害。

    隨後,反秦鬥爭由項籍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宦官趙高陷害,腰斬於咸陽,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互相哭泣,後被夷滅三族。前207年,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鉅鹿一戰,秦軍主力被殲滅殆盡。九月,趙高殺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最後都城咸陽於陷落,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

    總得來說,項羽殲滅了秦朝最後的作為抵抗的有生力量,而劉邦才是攻破咸陽滅亡秦朝真正的英雄。

  • 2 # 一個逍遙浪蕩子

    因為沒有選好繼承人!沒有明確太子位的人選!最後讓趙高惑亂朝綱!篡位謀反!推舉二傻子胡亥繼位!胡亥呢又不懂朝政!聽趙高指鹿為馬!禍害天下!而且秦始皇時期是剛剛建立的天下!四海未穩就大興土木!修長城結果搞得民心四起!在加上胡亥繼位後昏暈無道!聽信讒言,亂臣當道!逼得百姓造反!

    但是秦始皇的功績卻是不能磨滅的!絕對是流傳千古!

  • 3 # 秦帝輝騰

    秦朝的建立是在沒有先例的基礎上建立的,這意味著它所面對的問題是是第一次出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摸著石頭過河,就算大方向摸得對了!要搞中央集權,但是怎麼搞,中央集權起碼得中央向地方拍選官吏吧!要讓這些官吏有效管理當時的新佔領的地盤,談何容易,參考一下日本人在抗日戰爭期間根本無法再中國建立有效的統治,深陷人民敵後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無法自拔。你拍幾個官怎麼可能有效管理地方,跟何況當時秦朝跟本派不出人,逼的秦始皇下令要全國老百姓以吏為師,目的就是想多搞點識字的懂法律的人才。

    始皇帝太急了搞什麼都要一步到位,一定要廢分封,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但是分封制作為一種存在了快800年的制度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比如它可以有效降低中央政府的管理成本,讓地方自治。什麼事都是過猶不及的,你廢除分封有沒有好的方式來管理地方,怎麼辦呢?秦朝當時的做法是吸納原來山東六國的老貴族繼續管理地方,這就後來的秦朝滅亡埋下隱患。你看看後來的漢朝充分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不搞一步到位,不搞一刀切,在有基礎的地方關內搞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在原來山東六國上搞分封制,半集權半分封的一國兩制,在到時機成熟的漢武帝一點一點的削弱分封,頒佈推恩令,借恩賜親戚的名義,削弱諸侯王權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當然這些是我們在後人的角度上的分析。

    站在始皇帝的立場上來看,始皇帝當然希望在活著的時候就能解決所以問題,讓天下一統,但是經過春秋戰國500年的分裂,每個國家年年都在和敵國打戰,你怎麼讓天下人心一統,認同秦朝。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日本人佔領我們首都南京屠殺了30萬無辜百姓,怎麼可能還會讓我們從心裡認同日本人,不管日本人做什麼我們普通老百姓都會反對,都會抵抗。當年的秦國可是沒少幹破城滅國的事,怎麼讓天下人心裡認同秦朝的統治,估計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可以做到吧,但是老天爺可沒給秦朝怎麼多的時間。

  • 4 # 參習處

    如何一步一步滅亡的,已經說的很詳細了。無外乎,秦朝的暴政、秦二世的昏庸。

    但,這樣就夠了嗎?

    其實,秦朝的滅亡,最早從商鞅變法後就已經註定了。可能,聽起來有些矛盾。商鞅變法不是推進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使得秦國有實力征服六國嗎?為什麼會是滅亡了秦朝?

    因為,凡事都有好壞兩面。比如,當年各國計程車農工商和貴族等,都屬於各自固定的階級。每個階層能夠躍升到更高一層的階級,是很難的。這樣就使得發展沒有了活力。停滯不前。

    而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有了明確的軍功獎勵制度。普通人上戰場,只要殺了一個對方計程車兵,就能得到爵位——類似現在的積分制。

    這樣一來,秦國百姓踴躍參軍。

    別的國家只要打仗,普通士兵是沒什麼熱情的。因為不論是戰勝還是戰敗,對於普通士兵沒什麼好處。

    大量計程車兵,在征服時期是一柄利劍。因為你征服一個城池或一個國家,獲得了賞賜和軍功。但等到全國都被征服了,作為皇帝又有什麼可以再去安撫這些士兵呢?

    於是秦國百萬大軍立刻成了累贅。要安撫這麼多兵士,只能透過徵收高額賦稅。賦稅太重,造反的來了。又要派兵鎮壓。鎮壓又要增兵,又要提高賦稅。如此變成了死迴圈。

    而六國舊貴族正是藉助這股反叛力量崛起。然後是互相的殺伐。

    直到劉邦建立漢朝這股勢力已經被消耗殆盡,才能安穩坐住江山。

  • 5 # 金十七讀歷史

    讀過中學的都知道,秦因暴政而亡。

    關於秦的暴政,要做具體分析。一般認為,秦的暴政,是秦二世和趙高等統治者的暴政。確實,秦二始繼位之後,所做所為,全無人性,將自己的兄弟姐妹,屠殺殆盡。但是,他的殘暴僅限於在統治階級內部。廣大民眾所受的苦楚,大部分原因還不是來自於秦二世。因為,秦二世實際是一個沒有政治野心,沒有政治才幹,只想吃喝玩樂的富二代。對於如何奴役人民,他既無意願,又沒有足夠的想象力。當然,我不是為他辯護,這麼瘋狂的人,最後的結局當然只能是滅亡——不管秦朝亡不亡——他也確實死在秦亡之前。

    秦的暴政更多是制度性的。秦以奉行法家思想強大,統一六國之後,繼續奉行法家思想。在諸侯兼併戰爭中,法家思想管理下的秦國,整個國家像一座軍營,迸發出巨大的戰鬥力。統一之後,戰爭紅利消失,東方六國新附,離心離德。此時再用法家思想,只會激化矛盾。我們試舉一例:以最著名的那條秦律——失期當斬——為例。在未統一時,秦國面積狹小,服兵役所趕路程較短,路上變數小,失期可能性小。統一之後,帝國幅員遼闊,趕到指定地點服兵役,路途遙遠,變數巨大,失期可能性大大提高。陳勝吳廣當時即是要從安徽走到北京服役,沿途數千公里,怎麼能按時到達?所以陳勝和劉邦都是因失期而舉起反旗。

    所以賈誼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謂一針見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桃花的15個字左右的優美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