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平民宰相,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奴隸到賢相的,就有點不太合適。首先,我們到現在確確實實還不能準確地說出他的父母是誰;其次,就現在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他的養父是有莘國國君的廚子母親冼姑是採桑女,我們也不能就下判斷他們是奴隸。司馬貞為《史記》補寫的《三皇本紀》:“太昊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又曰“伏犧”,說明我們的始祖的出身可能是個廚師。不難想象,在史前時代,會屠宰會做飯,一定是一個能人,廚子該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伊尹出生很神奇,他後來也被稱為“格於皇天”的“格人”,他可以刺探天意,可以代傳天意。《孟子》中,看不出一點奴隸出身的孩子自卑和懦弱,有的只是自信和擔當: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這麼豪邁的語言,很難說是出自奴隸之口,至少他不會以出身卑微至賤為恥為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伊尹的父母都是社會的底層,而伊尹的的確確自始至終都是他們的代表,且為之奮鬥終身,正如《孟子》書雲: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孟子、鬼谷子和柳宗元都曾說伊尹和商湯夏桀“五去五就”。孟子認為伊尹是“聖之任者”,無論君王賢否人民治否,只要能實現他的夢想和抱負的,他都可輔佐都可治理。《帝王世系》中有個“伊尹諫桀”的故事::“伊尹舉觴造桀,諫曰,君王不聽群臣之言,亡無日矣,桀聞析然啞然嘆曰,子又妖言矣,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也。”
伊尹把“勤政愛民”做為商立國之本,也正是鑑於夏桀滅國的教訓而來的。《史記·夏本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大致表現如下:1,不恤民力,大興土木。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只為寵妃妺喜;2,不惜民財,窮奢極欲。“賦斂無度,萬民甚苦”,對民眾及所屬國部落進行殘酷的欺壓與奴役。妺喜喜聞撕帛之聲,夏桀傾宮中所有供其撕扯。妺喜喜歡多人牛飲,夏桀造酒池夜宮,恣意歡謔。《韓詩外傳卷四》:“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飲者三千人。”《管子》:《管子·輕重甲第八十》“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譟晨,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伊尹以薄之遊女工文繡篡組,一純得粟百鍾於桀之國。夫桀之國者,天子之國也,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此之謂來天下之財。”3,不重民心,拒諫殺忠。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遠君子,剛愎自用,聽信讒言,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鬥爭激烈。正直廉潔的大臣關龍逄遭殺害,終古離他而去。夏桀在位數十年,已眾叛親離,民怨沸騰。夏民竟指著太陽惡毒地咒罵桀:“若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我這個月亮願意跟你同歸於盡!(時日曷喪,予及如偕亡!)”。《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四》:“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鹹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孟子》: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伊尹助商湯革命,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王朝,深刻地認識到夏滅亡的原因,深知民心向背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寬以待民,節用愛民,敬德報民。當他看到桀“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情況後,即大膽判斷“夏命其卒”,認為夏已出現了滅亡的徵兆,因而與湯共同下定滅夏的決心。《鹹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這不是上天偏愛我們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純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請於民,而是人民歸向純德的人。德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吉利;德不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兇險。吉和兇不出差錯,雖然在人;上天降災降福,卻在於德啊!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俾萬姓鹹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
伊尹是平民宰相,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奴隸到賢相的,就有點不太合適。首先,我們到現在確確實實還不能準確地說出他的父母是誰;其次,就現在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他的養父是有莘國國君的廚子母親冼姑是採桑女,我們也不能就下判斷他們是奴隸。司馬貞為《史記》補寫的《三皇本紀》:“太昊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又曰“伏犧”,說明我們的始祖的出身可能是個廚師。不難想象,在史前時代,會屠宰會做飯,一定是一個能人,廚子該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伊尹出生很神奇,他後來也被稱為“格於皇天”的“格人”,他可以刺探天意,可以代傳天意。《孟子》中,看不出一點奴隸出身的孩子自卑和懦弱,有的只是自信和擔當: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這麼豪邁的語言,很難說是出自奴隸之口,至少他不會以出身卑微至賤為恥為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伊尹的父母都是社會的底層,而伊尹的的確確自始至終都是他們的代表,且為之奮鬥終身,正如《孟子》書雲: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孟子、鬼谷子和柳宗元都曾說伊尹和商湯夏桀“五去五就”。孟子認為伊尹是“聖之任者”,無論君王賢否人民治否,只要能實現他的夢想和抱負的,他都可輔佐都可治理。《帝王世系》中有個“伊尹諫桀”的故事::“伊尹舉觴造桀,諫曰,君王不聽群臣之言,亡無日矣,桀聞析然啞然嘆曰,子又妖言矣,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也。”
伊尹把“勤政愛民”做為商立國之本,也正是鑑於夏桀滅國的教訓而來的。《史記·夏本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大致表現如下:1,不恤民力,大興土木。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只為寵妃妺喜;2,不惜民財,窮奢極欲。“賦斂無度,萬民甚苦”,對民眾及所屬國部落進行殘酷的欺壓與奴役。妺喜喜聞撕帛之聲,夏桀傾宮中所有供其撕扯。妺喜喜歡多人牛飲,夏桀造酒池夜宮,恣意歡謔。《韓詩外傳卷四》:“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飲者三千人。”《管子》:《管子·輕重甲第八十》“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譟晨,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伊尹以薄之遊女工文繡篡組,一純得粟百鍾於桀之國。夫桀之國者,天子之國也,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此之謂來天下之財。”3,不重民心,拒諫殺忠。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遠君子,剛愎自用,聽信讒言,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鬥爭激烈。正直廉潔的大臣關龍逄遭殺害,終古離他而去。夏桀在位數十年,已眾叛親離,民怨沸騰。夏民竟指著太陽惡毒地咒罵桀:“若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我這個月亮願意跟你同歸於盡!(時日曷喪,予及如偕亡!)”。《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四》:“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鹹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孟子》: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伊尹助商湯革命,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王朝,深刻地認識到夏滅亡的原因,深知民心向背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寬以待民,節用愛民,敬德報民。當他看到桀“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情況後,即大膽判斷“夏命其卒”,認為夏已出現了滅亡的徵兆,因而與湯共同下定滅夏的決心。《鹹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這不是上天偏愛我們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純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請於民,而是人民歸向純德的人。德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吉利;德不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兇險。吉和兇不出差錯,雖然在人;上天降災降福,卻在於德啊!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俾萬姓鹹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