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兔悖論”是從古希臘的哲學家、詭辯家“芝諾”提出的“阿基利斯與烏龜賽跑悖論”演化而來的。其內容是:烏龜先爬了一段距離後處於A點位置上,這時兔子從後面想要追上烏龜。但是,它在追烏龜的同時烏龜還在往前爬。於是,兔子想要追上烏龜,就必須首先要到達烏龜開始所在的點A處。但當兔子到達A點時,烏龜又爬了一段到達B點。然後兔子又必須追趕到B點,可是此時烏龜又到達C點,兔子想追上烏龜必須要到達C點,可是烏龜這時又已經爬到D點……,這樣一直跑下去,雖然兔子和烏龜之間的距離會接近無窮小,但是,兔子卻無論如何也追不上烏龜。由於這個結論與常理不符,因此成為了悖論。 很多人甚至有些科學家們把這個問題當作科學問題來研究並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它,而且還提出了很多觀點。結果把這個悖論弄得很神秘。但在現實生活,人人都知道,在正常情況下兔子追上烏龜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為什麼在龜兔悖論中的兔子卻追不上烏龜呢?這個悖論真的是一個科學問題嗎? 其實要想解決龜兔悖論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悖論都是哲學問題不是科學問題。在真正的科學理論中是不會存在悖論的。而哲學中的悖論通常都是使用偷樑換柱和混淆概念等手法制造出來的。例如,在龜兔悖論中,一開始就用了“賽跑”這個概念來混淆視聽,目的是讓人產生出在“運動場”上看到的那種賽跑的印象。而實際上,在這個悖論中講的根本就不是賽跑的問題。賽跑是針對參賽者共同目標而言的。然而在龜兔悖論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共同目標。龜兔悖論中的賽跑終點實際上是烏龜本身而不是龜兔以外的目標。這是第一個讓人產生錯覺的地方。第二個問題就出在“追上”這個概念上。我們通常所說的“追上”就是指相對於共同終點來說,兔子比烏龜更近的時候就算追上了。或者,兔子觸碰到烏龜就算追上了。但是,在龜兔悖論中,因為沒有共同的終點,終點就是烏龜本身,這樣,只要烏龜轉一下身,兔子就在它後面了。當然永遠也就追不上它了。不僅如此,這個悖論還把烏龜和兔子抽象成為不佔空間的質點,按照這個悖論所說的,只有當兔子和烏龜的質心重疊在同一點上時才算是追上。這個“追上”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追上”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物質實體都佔有一定的體積,因此實體都具有排他性,兩個物體不可能共享同一個質心。而兔子和烏龜都是實體,所以兔子的質心永遠也不可能與烏龜的質心重疊在同一點上。這就是龜兔悖論中的兔子為什麼追不上烏龜的原因。其實,按照這個悖論的說法,即使烏龜完全不動,兔子也照樣追不上烏龜。因為這個悖論中所說的“追上”指的是兔子的質心與烏龜的質心重疊在同一點上時的那種狀態。只不因為使用了讓烏龜也爬行的場景而使得這個悖論更加生動而已。 眾所周知,在物理學上計算兩個同時運動的物體之間的相對速度時,完全可以把其中的一個物體例如烏龜作為靜止狀態對待,然後計算二者之間的相對速度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象這個悖論中描述的情形這麼複雜。如果我們用的兔子和烏龜不是龜兔悖論中的(質點)兔子和烏龜,而是活生生的兔子和烏龜並讓它們在特定的跑道上面對同一個終點賽跑,只要兔子不偷懶,追上烏龜肯定是沒問題的。很明顯,龜兔悖論是透過混淆概念人為想象出來的東西,不是客觀世界中可以存在的物理現象,因此根本就沒有任何科學意義。 龜兔悖論說明了詭辯家在製造類似理論的時候就像魔術師一樣。先讓觀眾看一些可以產生錯覺的現象,然後引導觀眾沿著錯覺的方向思維,在觀眾注意不到的地方做些手腳,產生出出令人不解的結果。顯得非常神乎其神。但無論多麼神,那也是魔術,不是現實。 同樣的道理,哲學悖論只不過都是一些類似於腦筋急轉彎的娛樂罷了。它們可以被用來作為健腦的遊戲使用,但不是科學問題。可是,我發現有些人甚至科學家竟然把這樣的悖論當成科學問題研究,甚至與物質的不連續性和量子理論扯上了聯絡。要麼是用數學微分、要麼是用量子理論來解決龜兔悖論,這些人完全是上了詭辯家的大當。這就好比一個生物學家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去研究魔術師表演的“分身”一樣,豈不荒唐? 顯然,科學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魔術中的現象和研究哲學中的悖論都是違背科學基本原則的。為什麼有些科學家會把哲學悖論作為自然科學的問題去研究呢?關鍵的問題就出在缺乏對自然科學原則的基本認識上。科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一定要在自然機制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悖論也好,魔術也好都不符合自然機制,因此都不是科學要研究的東西。 實際上,要想解決悖論問題,應該從從哲學上去解決,而不是用數學和量子理論去解決。例如在上述龜兔悖論中,只要解決了“賽跑”、“終點”和“追上”甚至“兔子”和“烏龜”等概念性問題之後,那個悖論就沒有必要用數學方法去解決了。 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現代物理學的科學家們似乎熱愛哲學勝過了熱愛科學。具體表現在對物理機制的漠不關心上。因為不關心物理機制,因此才會有人把龜兔悖論當成科學問題去研究。因為不把物理機制當回事,因此愛因斯坦才會建立起他那違揹物理機制的相對論。因為不用物理機制去把關,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相信相對論以及比相對論更荒唐的宇宙大爆炸等理論。 實際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其說是一個科學理論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理論。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理論中充滿了悖論的原因。其實,只要從哲學上對它當中的一些概念進行一定的研究,問題就自然解決了。例如,如果光速不變的話光線為什麼可以彎曲?如果質量可以隨著物體運動速度變化,而運動又是相對的話,那麼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到底哪個物體的質量增加呢?還有時間的概念問題。如果時間是相對的、可以膨脹的,那在相對論的計算公式中出現的與時間有關的物理量,如時間和速度等中的數值是如何決定的出來的?其實“光速不變”本身就是違背哲學的。光速既然是一個速度,就不可能不變。如果它是不變的,就不應該叫做是速度。自然世界中的任何速度都不可能是不變的。很明顯,相對論中的時間、空間、光速和質量等都不是物理學中的那些共識的概念,而是經過混淆之後的概念。就像在龜兔悖論中把“賽跑”和“追上”等概念進行混淆的做法是一樣的。 “用哲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但是,正確的科學理論是一定經得起哲學方法檢驗的。”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連哲學檢驗這一關都過不去的話,就沒有必要把它作為科學理論對待了。讓哲學家們去研究好了。
“龜兔悖論”是從古希臘的哲學家、詭辯家“芝諾”提出的“阿基利斯與烏龜賽跑悖論”演化而來的。其內容是:烏龜先爬了一段距離後處於A點位置上,這時兔子從後面想要追上烏龜。但是,它在追烏龜的同時烏龜還在往前爬。於是,兔子想要追上烏龜,就必須首先要到達烏龜開始所在的點A處。但當兔子到達A點時,烏龜又爬了一段到達B點。然後兔子又必須追趕到B點,可是此時烏龜又到達C點,兔子想追上烏龜必須要到達C點,可是烏龜這時又已經爬到D點……,這樣一直跑下去,雖然兔子和烏龜之間的距離會接近無窮小,但是,兔子卻無論如何也追不上烏龜。由於這個結論與常理不符,因此成為了悖論。 很多人甚至有些科學家們把這個問題當作科學問題來研究並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它,而且還提出了很多觀點。結果把這個悖論弄得很神秘。但在現實生活,人人都知道,在正常情況下兔子追上烏龜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為什麼在龜兔悖論中的兔子卻追不上烏龜呢?這個悖論真的是一個科學問題嗎? 其實要想解決龜兔悖論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悖論都是哲學問題不是科學問題。在真正的科學理論中是不會存在悖論的。而哲學中的悖論通常都是使用偷樑換柱和混淆概念等手法制造出來的。例如,在龜兔悖論中,一開始就用了“賽跑”這個概念來混淆視聽,目的是讓人產生出在“運動場”上看到的那種賽跑的印象。而實際上,在這個悖論中講的根本就不是賽跑的問題。賽跑是針對參賽者共同目標而言的。然而在龜兔悖論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共同目標。龜兔悖論中的賽跑終點實際上是烏龜本身而不是龜兔以外的目標。這是第一個讓人產生錯覺的地方。第二個問題就出在“追上”這個概念上。我們通常所說的“追上”就是指相對於共同終點來說,兔子比烏龜更近的時候就算追上了。或者,兔子觸碰到烏龜就算追上了。但是,在龜兔悖論中,因為沒有共同的終點,終點就是烏龜本身,這樣,只要烏龜轉一下身,兔子就在它後面了。當然永遠也就追不上它了。不僅如此,這個悖論還把烏龜和兔子抽象成為不佔空間的質點,按照這個悖論所說的,只有當兔子和烏龜的質心重疊在同一點上時才算是追上。這個“追上”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追上”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物質實體都佔有一定的體積,因此實體都具有排他性,兩個物體不可能共享同一個質心。而兔子和烏龜都是實體,所以兔子的質心永遠也不可能與烏龜的質心重疊在同一點上。這就是龜兔悖論中的兔子為什麼追不上烏龜的原因。其實,按照這個悖論的說法,即使烏龜完全不動,兔子也照樣追不上烏龜。因為這個悖論中所說的“追上”指的是兔子的質心與烏龜的質心重疊在同一點上時的那種狀態。只不因為使用了讓烏龜也爬行的場景而使得這個悖論更加生動而已。 眾所周知,在物理學上計算兩個同時運動的物體之間的相對速度時,完全可以把其中的一個物體例如烏龜作為靜止狀態對待,然後計算二者之間的相對速度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象這個悖論中描述的情形這麼複雜。如果我們用的兔子和烏龜不是龜兔悖論中的(質點)兔子和烏龜,而是活生生的兔子和烏龜並讓它們在特定的跑道上面對同一個終點賽跑,只要兔子不偷懶,追上烏龜肯定是沒問題的。很明顯,龜兔悖論是透過混淆概念人為想象出來的東西,不是客觀世界中可以存在的物理現象,因此根本就沒有任何科學意義。 龜兔悖論說明了詭辯家在製造類似理論的時候就像魔術師一樣。先讓觀眾看一些可以產生錯覺的現象,然後引導觀眾沿著錯覺的方向思維,在觀眾注意不到的地方做些手腳,產生出出令人不解的結果。顯得非常神乎其神。但無論多麼神,那也是魔術,不是現實。 同樣的道理,哲學悖論只不過都是一些類似於腦筋急轉彎的娛樂罷了。它們可以被用來作為健腦的遊戲使用,但不是科學問題。可是,我發現有些人甚至科學家竟然把這樣的悖論當成科學問題研究,甚至與物質的不連續性和量子理論扯上了聯絡。要麼是用數學微分、要麼是用量子理論來解決龜兔悖論,這些人完全是上了詭辯家的大當。這就好比一個生物學家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去研究魔術師表演的“分身”一樣,豈不荒唐? 顯然,科學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魔術中的現象和研究哲學中的悖論都是違背科學基本原則的。為什麼有些科學家會把哲學悖論作為自然科學的問題去研究呢?關鍵的問題就出在缺乏對自然科學原則的基本認識上。科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一定要在自然機制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悖論也好,魔術也好都不符合自然機制,因此都不是科學要研究的東西。 實際上,要想解決悖論問題,應該從從哲學上去解決,而不是用數學和量子理論去解決。例如在上述龜兔悖論中,只要解決了“賽跑”、“終點”和“追上”甚至“兔子”和“烏龜”等概念性問題之後,那個悖論就沒有必要用數學方法去解決了。 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現代物理學的科學家們似乎熱愛哲學勝過了熱愛科學。具體表現在對物理機制的漠不關心上。因為不關心物理機制,因此才會有人把龜兔悖論當成科學問題去研究。因為不把物理機制當回事,因此愛因斯坦才會建立起他那違揹物理機制的相對論。因為不用物理機制去把關,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相信相對論以及比相對論更荒唐的宇宙大爆炸等理論。 實際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其說是一個科學理論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理論。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理論中充滿了悖論的原因。其實,只要從哲學上對它當中的一些概念進行一定的研究,問題就自然解決了。例如,如果光速不變的話光線為什麼可以彎曲?如果質量可以隨著物體運動速度變化,而運動又是相對的話,那麼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到底哪個物體的質量增加呢?還有時間的概念問題。如果時間是相對的、可以膨脹的,那在相對論的計算公式中出現的與時間有關的物理量,如時間和速度等中的數值是如何決定的出來的?其實“光速不變”本身就是違背哲學的。光速既然是一個速度,就不可能不變。如果它是不變的,就不應該叫做是速度。自然世界中的任何速度都不可能是不變的。很明顯,相對論中的時間、空間、光速和質量等都不是物理學中的那些共識的概念,而是經過混淆之後的概念。就像在龜兔悖論中把“賽跑”和“追上”等概念進行混淆的做法是一樣的。 “用哲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但是,正確的科學理論是一定經得起哲學方法檢驗的。”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連哲學檢驗這一關都過不去的話,就沒有必要把它作為科學理論對待了。讓哲學家們去研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