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滇明從仁

    雲南歷史上的曬青綠茶的商品名稱叫“滇青”,滇青是用曬青毛茶未經過後熟階段直接分級的產品有:春蕊、春芽、春尖、甲配、乙配、丙配和春玉等花色品種。九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機械製作的烘青,炒青,蒸青的發展,滇青商品茶基本全部消失。

    2000年以後隨著普洱茶的發展,部分消費者(特別是過去喝習慣雲南大葉綠茶的人群)也會喜歡作為普洱茶原料的新鮮曬青綠茶的鮮爽回甘,作為即時品飲的茶品,而不是為了“陳化”。2008年的普洱茶國標也明確了曬青綠茶僅作為普洱茶的原料定義,也就是說,曬青綠茶是原料,但不是“普洱茶”。

    市場是多元性的發展的市場,可能今後出現“充氮”曬青綠茶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消費者有需求。

  • 2 # 龍井茶痴

    中國古代的茶葉加工,最早的是方式像現在做菜乾一樣,採摘新鮮的嫩芽和嫩枝曬乾弄碎,這叫“生煮羹飲”,到三國時期出現了餅茶,魏國張輯的《廣雅》中記載“荊巴間採茶做餅,成以米膏出之”,三國的茶餅是將乾燥的茶碎用米湯粘合在一起做成餅樣,這樣方便運輸儲存。這裡多說一句,沒有云南茶的事,聊茶就最怕什麼事情都往普洱上套,荊州和巴蜀是現在的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一帶。

    到唐代以後由於茶葉的使用範圍擴大,尤其是皇家官府對茶葉的認可,併成為祭祀的禮器和賞賜饋贈的禮物,茶葉加工才有比較完善的方法了,唐代的加工是將茶葉蒸煮以後搗爛成茶泥,然後放進模子成圓形或方形,待凝固成型以後再烘焙烤乾,使用的方法在陸羽的《茶經》中有詳細的記載就不重複了。到了宋代由於鐵器的大規模使用,鐵鍋開始規模成為家庭用具,那在加工茶葉中,也普遍用翻炒代替了唐代的蒸煮。說句題外話,日本茶道就是保留了唐代的加工技術,所以現在還有的蒸青工藝,而中國就普遍以烘炒為主了。

    北宋是古代貴族茶道的巔峰時期,代表性的就是建安貢茶和徽州製茶,將唐代的製茶方法更加精製化和細緻化,“龍團勝雪”“銀絲水芽”等等一大批極致的茶名都是出自那時。到南宋半壁江山淪陷以後,朝廷由奢入簡,貢茶的加工和精緻都遠沒有北宋的規模和講究,同時在民間一種簡版的散葉片茶開始慢慢加工了,其加工方法就是將青葉炒熟以後,曬乾或者烘乾,使用的時候將茶葉烤熱碾碎點湯。這種散茶製法就有類似於曬青工藝了。

    每次聊茶葉歷史,由於普洱的過度吹噓炒作和過多的軟文,每次都需要對雲南的事情做一個特別宣告,雲南這個詞是元代出現的 元代建立的雲南行省,以前是叫大理,南詔,同時現在“如日中天”的普洱也有人考證是取自“步日部”的漢字發音。到明代朱元璋釋出罷團茶詔書以後,唐宋以來的團茶工藝慢慢退出茶史的舞臺,換來的是炒青綠茶的技術大發展,到明代中後期,大多數茶區都運用了炒青工藝 ,為清代從綠茶到紅茶黃茶等工藝奠定了基礎。明代是在宋代的茶馬互市的基礎上明確了茶馬司制度的,所以也形成了兩套供應方式和加工方法,江浙閩贛徽等地區的茶葉是精緻化的加工,供應了中原內部使用,好茶自己喝,而湘川滇桂等邊緣地區的茶葉沿用舊的加工方法做磚餅提供給境外少數民族遊牧民族,所以就是落後的曬青工藝,簡單容易加工就行。所以在古代,那些磚餅茶是沒有人清飲的,質量茶口感茶往往泡奶茶酥油茶等調味茶使用,而東南地方出產的茶葉在口味香味上技術越來越精緻,才是用來泡茶的。

    以上這些簡單的說明了一下歷史上加工茶葉的發展過程和地區的適應性,為什麼曬青工藝在落後的雲南廣西川西等落後地區,而更講究和經濟繁榮發達的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地區用綠茶紅茶青茶等炒制烘焙工藝。曬青茶葉的特點就是工藝簡單,口味等級差,沒有普洱的吹噓炒作,曬青工藝都已經淡出加工歷史了。

  • 3 # 樂在棋中好心情

    蘿蔔鹹菜各有所愛,你喝茶的目的是什麼?是找到對你身體健康保護作用,其實就是保養,量合度要把握好自己,每個人的陰陽平衡狀態不同,所以綠紅之分自己把握!好自為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北大田當年種植葡萄怎樣選留主蔓麼摘心?